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4-证治准绳·杂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汁炒黄连。心悬悬如饥,欲食之时,勿与以食,只服三圣丸佳。心下嘈杂者,导饮丸最妙。 

第五册杂门
欠嚏
属性:肾主欠嚏。经云∶肾为欠为嚏是也。运气欠嚏有三∶一曰寒。经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 
上从,寒清时举,鼽嚏,喜悲,数欠是也。二曰火。经云∶少阳司天之政,三之气,炎暑至,民病嚏 
欠是也。三曰湿郁其火。经云∶阳明司天之政, 
初之气,阴始凝,民病中热,嚏欠是也。 
x【欠伸】x经云∶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王注云∶气郁于胃,故欠生焉。运气欠 
伸皆属风。经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善伸数欠,治以辛是也。《灵枢》口问篇,黄帝曰∶人之 
欠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 
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 
阴气尽,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针灸欠伸有二法∶此其一也。其二取胃。经云∶胃 
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伸数欠,视盛、虚、热、寒、陷下调之也。仲景云∶中寒家,善欠。 
x【嚏】x《灵枢》口问篇,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 
故为嚏。补足太阳荥、眉本。一曰眉上也。运气嚏有三∶一曰热火。经云∶少阴司天之政,热病生于 
上,民病血溢,鼽嚏。又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病嚏鼽衄。又云∶少阴之复,燠热内 
作,烦躁鼽嚏。又云∶少阳所至为 
鼽嚏。又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治以诸寒是也。二曰金不及火乘之。经曰∶ 
金不及曰从革,从革之纪,其病嚏咳鼽衄,从火化者是也。三曰燥金。经云∶阳明所至,为鼽嚏是也。 
刘河间云∶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 
嚏也。或故以物扰之痒而嚏者,扰痒属火故也。或视日而嚏者,由目为五脏神华,太阳真火晃曜于目, 
心神躁乱而热发于上,则鼻中痒而嚏也。仲景云∶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第六册大小腑门
泄泻滞下总论
属性:泄泻之证,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 
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 
洁古论曰∶脏腑泻利,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论之,是知寒少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泄 
非阴,久泄非阳。论云∶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气五内, 
夏至则火盛而金去,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 
则餐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利,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故曰诸泄稠粘,皆属于火。经曰∶ 
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汤,是为轻剂。是实则泄其子, 
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故经曰∶春伤于风,夏为餐泄。此逆四时之气,人所自为也。(此一节热泄, 
所谓滞下也)。有自太阴脾经受湿,而为水泄虚滑,身重微满,不知谷味。假令春宜益黄散补之,夏 
宜泄之。法云宜补、宜泄、宜和、宜止。和则芍药汤,止则诃子汤。久则防变而为脓血,是脾经传受 
于肾,谓之贼邪,故难愈也。若先利而后滑,谓之微邪,故易安也。此皆脾土受湿,天之所为也。虽 
圣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气,从鼻而入,留积于脾,而为水泄也。(此一节湿泄,所谓泄泻也)。 
有厥阴经动下利不止,其脉沉而迟,手足厥逆,脓血稠粘,此为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汗之。法 
云谓有表邪缩于内,当散表邪而自愈。(此一节风泄,所谓久泄也)。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 
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此一节寒泄,所谓暴泄也)。 
故法曰后重者宜下,腹痛者宜和,身重者宜除湿,脉弦者去风。脓血稠粘者,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 
者,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者,宜汗之则愈。 溏为利,宜温之而已。又曰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 
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 
兵法曰∶避其来锐,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凡病泄而恶寒,太阴传少阴,为土来克水也。用除湿白术、 
茯苓,安脾芍药,桂枝、黄连破血。火邪不能胜水,太阴经不能传少阴,而反助火邪上乘肺经,而痢 
必白脓也,加当归、芍药之类是已。又里急后重,脉大而洪实,为里实证,而痛甚是有物结坠也,宜 
下之。若脉浮大,慎不可下。虽里急后重,脉沉细而弱者,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温养而自安。里 
急后重闭者,大肠气不宣通也。宜加槟榔、木香,宣通其气。若四肢慵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 
困,饮食减少,宜调胃去湿,白术、芍药、茯苓三味水煎服。白术除脾胃之湿,芍药除胃之湿热,四 
肢困倦,茯苓能通水道走湿。如发热恶寒腹不痛,加黄芩为主。如未见脓而恶寒,乃太阴欲传少阴也, 
加黄连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加当归、倍芍药。如见血加黄连为主,桂枝、当归佐之。如烦躁 
或先便白脓后血,或发热,或恶寒,非黄连不能止上部血也。如恶寒脉 
沉,先血后便,非地榆不能除下部血也。如恶寒脉沉,或腰痛,或脐下痛,非黄芩不能除中部血也。 
如便脓血相杂而脉浮大,慎勿以大黄下之,下之必死,谓气下竭也,而阳无所收。凡阴阳不和,惟以 
分阴阳之法治之。又曰∶暴泄非阴,久泄非阳。有热者脉疾,身动声亮,暴注下迫,此阳也。寒者脉 
沉而细,身困,鼻息微者,姜附汤主之。身重不举,术附汤主之。渴引饮者,是热在膈上,水多入则 
自胸膈入胃中,胃本无热,因不胜其水,胃受水攻,故水谷一时下。此证当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 
脉泻也。如用药使,车前子、雷丸、白术、茯苓之类,五苓散亦可。又有寒泄者,大腹满而泄。又有 
溏者,是寒泄也。 者、鸭也,大便如水,其中有少结粪者是也。如此者,当用天麻、附子、干姜 
之类。又法曰泄有虚实寒热,虚则无力,不及拈衣,未便已泄出,谓不能禁固也。实则数至圊而不便, 
俗云虚坐努责是也。里急后重,皆根据前法,进退大承气汤主之。太阳病为挟热痢,凉膈散主之。(表 
证误下,因而下利不止,为挟热利)。阳明为痼瘕,进退大承气汤主之。太阴湿胜濡泻,不可下,而 
可温,四逆汤主之。少阴蛰风不动,禁固可涩,赤石脂丸、干姜汤主之。厥阴风泄以风治,宜小续命 
汤、消风汤主之。少阳风气自动,大柴胡汤主之。胃泄,饮食不化,色黄。 
(承气汤。)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建中、理中汤。)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 
肠鸣切痛。(干姜附子汤。)小肠泄,溲而便脓血,少腹痛。(承气汤。)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 
圊而不能便,茎中痛。五泄之病,胃、小肠、大瘕三证,皆以清凉饮子主之,其泄自止。厥阴证,加 
甘草以缓之。少阴证,里急后重加大黄。又有太阴、阳明二证,当进退大承气汤主之。太阴证,不能 
食是也,当先补而后泄之,乃进药法也。先煎浓朴半两,制,水煎,二三服后,未已,谓有宿食未消, 
又加枳实二钱,同煎,二三服泄又未已,如稍进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推过,泄止住药。如泄 
未已,为肠胃有久尘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尽则愈也。阳明证,能食是也,当先泄而后补,谓 
退药法也。先用大承气汤五钱,水煎服,如利过泄未止,去芒硝;后稍热退,减大黄一半,再煎两服, 
如热气虽已,其人必腹满,又减去大黄,与枳实浓朴汤,又煎三两服;如腹满退,泄亦自愈,后服浓 
朴汤数服则已。按进退承气法,须审之脉证的,知有积热,及形病俱实,而后可下。此以上虽出《洁 
古家珍》、东垣《活法机要》而多出于刘河间《保命集》之文,故其用药于疏荡为多,观者会其意, 
毋泥其辞可矣。东垣云∶胃气和平,饮食入胃,精气则输于脾,上归于肺,行于百 
脉,而养荣卫也。若饮食一伤,起居不时,损其胃气,则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是为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