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4-证治准绳·杂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脏也。脾病则阴盛,阴盛当为内关,岂以外格其饮食不入耶。盖关格之名义,格者 
拒捍其外,入者不得内。关者闭塞其内,出者不得泄。岂不明且尽乎。后世妄以小 
便不通为格,大便不通为关,泛指在下阴阳二窍者为言,及乎阴阳之大法者,不复 
穷已,抑非独此也。复有以阴阳格绝之证,通为关格之病者,是非错乱,有可叹焉。 
夫隔绝之证,具于《内经》者,有曰隔则闭绝,上下不通者,暴忧之病也。注云∶ 
忧愁则气闭塞不行,血脉断绝,故大小便不得通。有曰病久则传化之行上下不并, 
良医勿为。又有三阳结谓之隔。注云∶小肠膀胱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膀胱 
热结则津液涸,故隔塞而不便。又谓三阳积则九窍皆塞。又谓阳蓄积病死而阳 
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原此数条,其与关格果何如耶。丹溪书 
云∶必用吐,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又云∶有痰二陈汤吐之,吐中便有降。 
中气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此盖窃其治小便之法填于条下,蹈世俗之弊而不悟, 
悲夫。又考之王氏《脉经》,从八十一难谓∶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 
溢,有关有格。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 
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 
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 
乘之脉也。故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自死。大抵亦人迎气口之互见者也。云岐 
子云∶阴阳易位,病名关格。胸膈上阳气常在,则热为主病。身半以下,阴气常在, 
则寒为主病。寒反在胸中,舌上白胎,而水浆不下,故曰格,格则吐逆。热在丹田, 
小便不通,故曰关,关则不得小便。胸中有寒,以热药治之。丹田有热,以寒药治 
之。若胸中寒热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治主当缓,治客当急。柏子仁汤、人参散、 
既济丸、槟榔益气汤、木通二陈汤、导气清利汤、加味麻仁丸、皂角散。孙尚药治 
奉职赵令仪女,忽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渐冷,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 
气汤一剂,至夜半,渐得大便通,脉渐和,翼日乃安。 

第三册诸呕逆门
呃逆
属性: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或曰成无己、许学士固以秽为呃逆,然东垣、海 
藏又以哕为干呕,陈无择又以哕名咳逆,诸论不同,今子独取成、许二家之说,何 
也?曰哕义具在《内经》,顾诸家不察耳。按《灵枢》杂病篇末云∶哕以草刺鼻,嚏, 
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详此经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 
按呃逆用纸捻刺鼻便嚏,嚏则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作冤盗 
贼大惊骇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许二家之论哕为呃逆,为得经旨也。若以哕为 
干呕,设使干呕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无息,或使之大惊,其干呕能立已乎,哕 
非干呕也明矣。若以哕名咳逆,按《内经》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阴阳 
应象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以此论之,则咳逆为咳嗽无疑,以春夏冬三 
时比例自见。孙真人《千金》曰∶咳逆者嗽也,本自明白,后人不知何以将咳 
逆误作呃逆,失之远矣。赵以德曰∶成无己云哕者俗谓之咳逆,呃呃然有声,然引咳逆 
是哕非也。《内经》以哕与咳逆为两证,哕是胃病,咳逆是肺病,谓胃气逆为哕。注 
云∶胃为水谷之海,肾与为关,关闭不利,则气逆而上,胃以包容水谷,性喜受寒 
寒谷相搏,故为哕也。又谓阳明之复,咳哕。太阳之复,呕出清水及为哕噫。少阴 
之复,哕噫。《灵枢》亦谓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 
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张仲 
景言哕者,皆在阳明证中,谓湿家下之太早则哕,而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皆因下后胃气虚而哕者也。至有风热内壅,气不能通,有潮热,时时哕者,与小柴 
胡汤和解之。哕而腹满,视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者,此皆可治之证。至若病极谵 
语,甚者至哕,又不尿腹满加哕者,皆不治。丹溪先生亦尝谓呃逆、气逆也,气自 
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内经》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东垣谓是阴 
火上冲,而吸之气不得入,胃脉反逆,由阴中伏阳而作也,从四时用药法治。古方 
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 
孰为补虚。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此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 
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 
病患见此,似为危证。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嗟乎!圣人之言胃气逆为哕者,非 
由一因而逆,缘王太仆用《灵枢》之意,竟作肾寒逆上之病注之,由是后代方论, 
或用热剂治寒,或用辛温散气。安知脾与胃,一阴一阳也,二者不和亦逆。肾肝在 
下,相凌亦逆,且肾之逆,未可便谓之寒也。左肾主水,性本润下,乌能自逆,必 
右肾相火炎上,挟其冲逆,须观所挟多寡,分正治反治以疗之。肝木之风,从少阳 
相火冲克者,亦必治火,皆当如先生所言者以治。若别有其故而哕者,又必如仲景 
法,随其攸利而治之。刘宗浓曰∶呃逆一证,有虚有实,有火有痰,有水气,不可 
专作寒论。盖伤寒发汗吐下之后,与泻利日久,及大病后、妇人产后有此者,皆脾 
胃气血大虚之故也。若平人食入太速而气噎,或饮水喜笑错喉而气抢,或因痰水停 
隔心中,或因暴怒气逆痰厥,或伤寒热病失下而有此者,则皆属实也。夫水性润下, 
火性炎上,今其气自下冲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虚则补之,虚中须分寒热,如 
因汗吐下后,误服寒凉过多,当以温补之。如脾胃阴虚,火逆上冲,当以平补之。 
挟热者,凉而补之。若夫实者,如伤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当以寒下之。 
如痰饮停蓄,或暴怒气逆痰厥,此等必形气俱实,别无恶候,皆随其邪之所在,涌 
之泄之,清之利之也。胃伤阴虚,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者,宜参术汤下大补阴丸。 
吐利后胃虚寒者,理中汤加附子、丁香、柿蒂。吐利后胃虚热者,橘皮竹茹汤。《三 
因方》云∶凡吐利后多作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或至八九声相连于气不回, 
至于惊人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所谓坏病者是也。丹溪治赵立道年近五 
十,质弱多怒,暑月因饥后大怒,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痢渐缓, 
五七日后,诊脉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以参术汤调益元散与之,痢亦渐收。 
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呃,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守前药,然利尚未止,又以炼蜜与 
之,众皆尤药之未当,欲用姜附,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 
冷水饮多,得无寒乎。曰炎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药力到当自止, 
又四日而呃止,滞下亦安。又治陈择仁年近七十,素浓味,有久嗽病,新秋患滞下, 
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脉皆大豁,众以为难。丹溪曰∶形瘦者尚可为,以参术 
汤下大补丸,七日而安。娄全善治其兄九月得滞下,每夜五十余行,呕逆食不下, 
五六日后加呃逆,与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时又至,遂用黄连泻心汤加竹茹饮之, 
呃虽少止,滞下未安。若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壳些少涩其滑,日间用参、术、 
陈皮之类补其虚。自服御米壳之后,呃声渐轻,滞下亦收而安。(以上吐利后补虚例。)仲景 
云∶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大肠结燥,脉沉数者,调胃承 
气汤。大便不通,哕数谵语,小承气汤。丹溪治超越陈氏二十余岁,因饱后奔走数 
里患哕,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饮酒与汤则不作,至晚发热,脉涩数, 
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汤加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即减,再用木香和中丸 
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右下例,有实积者宜之。)又治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浓,炎月 
因大怒而呃作,作则举身跳动,脉不可诊,神昏不知人,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 
俱实,遂以人参芦二两煎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