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0-类证活人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渍入胃必下利也。○又有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者。邪气结在胸也。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 
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正百十一)。盖病在胸中。亦能令人手足厥。但认脉乍结者是也。(阴虚则结。脉来缓 
时一止复来曰结。主胸满烦躁)○若伤寒发厥至七八日。肤冷而躁。无时暂安者。为脏厥。此为难 
治。○又问仲景少阴四逆汤。又有四逆散。何也。答曰。大抵少阴病不可便用热药。且如少阴病亦有 
表热者。仲景谓之晚发热。用麻黄细辛之类以发汗。终不成少阴证。便不得发汗耶。今少阴病四肢 
冷。亦有内热者。仲景用四逆散。(正七六)是也。四逆汤用附子干姜。而四逆散主四逆。而其人或咳或悸。或 
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以上病皆热证耳。 
x(二十九)问吐长虫x 
此名蛔厥也。蛔厥者。脏寒蛔上入膈。其人吐蛔也。此是厥阴证。或病患有寒。复发其汗。胃中 
冷。及因发汗后身热。重发其汗。胃中虚冷。故长虫逆上。先服理中丸(正七四)次用乌梅丸(正百六)。 
x(三十)问身体重少气。阴肿入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妇人则里 
急。腰胯连腹内痛。x 
此名阴阳易也。伤寒病新瘥。阴阳气未和。因合房室。则令人阴肿入腹绞痛。妇人则里急。腰胯 
连腹内痛。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阳易其妇人病新瘥未平 
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名曰阴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疫着于人。如换易然。其病状 
身体重。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拳。则皆死。其亦有不即死 
者。病苦小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枯竭。便恍恍翕翕。 
气力转小。着床而不能摇动。起止仰人。或引岁月方死。烧 散(正百十三) (音加)。鼠粪汤(杂二十六)、竹皮汤、 
干 
姜汤、青竹茹汤、当归白术汤(并杂二十七)、可选用之。 


卷第五
属性:此一卷论治法。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之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阴阳传受。日数浅深。 
药剂温凉。用有先后。差之毫厘。轻者危殆。况不识法者乎。伤寒唯两感不治。其余证候。虽感异 
气。能消息之。无不愈者。其有差失。仲景所谓医杀之耳。知其法者。若网在纲。如此而汗。如此 
而吐。如此而下。桂枝承气。瓜蒂四逆。用之无不瘥。唯其应汗而下。为痞为结胸。为懊 。应下 
而汗。为亡阳。为谵语。为下厥上竭。又有当温反吐。疗热以温。变证百出。无复纪律。扰扰万绪 
起矣。大抵伤于寒为病热。孙真人云。服承气汤。得利瘥。慎不中补也。热气得补复成。王叔和云。 
虚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二人之论。疑若相戾。然热气有实有虚。非深得仲景之意。岂能至 
此耶。 
x(三十一)问冬谓之伤寒。春谓之温病。夏谓之热病。x 
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云。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 
为冬之怒。是以严寒冬令。为杀厉之气。君子善摄生。当严寒之时。行住坐卧。护身周密。故不犯 
寒毒。彼奔驰荷重。劳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当阳闭藏而反扰动之。则郁发腠理。津液强渍。为 
寒所薄。肤腠致密。寒毒与营卫相浑。当是之时。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矣。其实时而 
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实时而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气发 
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营卫之间。其病与冬时即病。无异。 
但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热气而变。名曰热病。温热二名。直以热之多少为义。阳热未盛。 
为寒所制。病名为温。阳热已盛。寒不能制。病名为热。故大医均谓之伤寒也。 
x(三十二)问三日以前当汗。三日以后当下。x 
古人云。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此大略之言耳。病患有虚有实。邪 
气传受。迟速不等。岂可拘以日数。仲景云。日数虽多。但有表证而脉浮者。由宜发汗。日数虽少。 
若有里证而脉沉者。即宜下之。正应随脉以汗下之。(伤寒固有始得病便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又 
有腠理寒。一二日便成少阴病者。须急温之)又况六气之邪。乘虚入经。自背得之则入太阳。或 
入少阴。(缘少阴有伏脉在背)自面感之。则入阳明之类。不必皆始于太阳。兼寒邪有首尾止在 
一经。或间传一二经。不可以一理推。但据脉与外证治之。此活法也。假令有人脉浮头项强痛。发热 
而恶寒。每日如此。不以日数多少。只是太阳经受之。其余经络皆仿此。大抵伤寒凭脉与外证以汗 
下之。若过日多。脉尚大浮数。按之不足者。尚责太阳也。可发汗而愈。若按之实者。汗之必死。 
须下之而愈也。若始得病脉细沉数。外证或腹满咽干。或口燥舌干而渴。为正责属里。可下之而愈。 
若无此证。但发热脉沉者。误下必死。须行麻黄附子甘草汤(正二十二)、麻黄细辛附子汤(正二十三)、 
小发汗。此皆仲景之确论也。 
x(三十三)问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x 
素问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内热。阴盛则外寒。故治伤寒者。阳虚阴盛。汗之 
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也。阴阳虚盛。非谓分脉尺寸也。表、阳也。里、 
阴也。外台云。表病里和。汗之则 
愈。表和里病。下之则愈。亦只是论表里阴阳以汗下之。(难经云阴阳虚实者。说脉也。素问云阴阳 
虚盛者。说表里也。仲景论伤寒汗下。故引素问表里之义。与外台所论合矣)○大抵营卫为表属 
阳。胃腑为里属阴。寒毒争于营卫之中。必发热而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躁。设有微烦。其人饮 
食欲温而恶冷。为阳虚阴盛也。汗之则愈。误下则死。○若寒毒相搏于营卫之内。而阳胜阴衰。极 
阴变阳。寒盛生热。而阳热之气盛而入里。热毒居胃。水液干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必蒸 
蒸发热而躁。甚则谵语。其脉浮滑而数。或洪实。为阳盛阴虚也。下之则愈。误汗则死。 
谨按黄帝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盖阳主外而阴 
主内。又曰。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则愈。今三十三问误写 
作阳盛则内热。阴盛则外寒。窃详内外寒热不同。则汗下差误。便分死生。又按将作监簿王宗正难 
经疏义有阴阳盛虚汗下图。与素问合。以理考之。此是三十三问误写。合行刊正。勿误后人。 
x(三十四)问仲景有发汗者。有和解之者。x 
伤寒表证须看营卫浅深。故仲景有正发汗汤剂。如麻黄汤(正二十)、桂枝汤(正一)、大青龙汤(正三五)、是也。 
有和解 
其表。如小青龙汤(正三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正二)、白虎汤(正六四)、桂枝二越婢一汤(正四)、柴胡桂枝汤(正 
三十一)、小柴胡汤(正二十九)、之类是 
也。后人不能深究寒热浅深。药性紧慢。一概用药。因兹夭伤。其间纵获生全。往往汗后虚乏。遂 
致劳复。或变生百病。淹引岁月。卒至不救。此皆由汗下过度。阴阳并竭。血气羸损。以致此祸。 
如遇病轻。但当和解之。所谓和其营卫以通津液。令其自解也。 
x(三十五)问仲景有宜下之。有微和其胃气者。x 
伤寒里证须看热气浅深。故仲景有宜下之。如大承气汤(正四一)、小承气汤(正四二)、十枣汤(正八九)、大柴胡 
汤(正三十)、是也。 
有微和其胃气。如调胃承气汤(正四三)、脾约丸、(杂六六)少与小承气(正四二)、微和之之类是也。金匮玉函云。虚 
者十补勿 
一泻。强实者泻之。虚实等者。泻勿大泄之。故王叔和序伤寒有承气之戒。○又问转药孰紧。答曰。 
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承气汤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荡涤热积。皆用汤液。 
不得用丸子药。不可不知也。(大柴胡加大黄。小柴胡加芒硝。方为转药。盖为病轻者设也) 
x(三十六)问伤寒一日头疼口干烦满而渴。二日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耳聋囊缩而厥。水浆 
不入不知人。x 
此名两感伤寒也。两感者。表里俱病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