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传之秘-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降收,寒沉藏一类;气平,味淡者,归于湿化一类等等。”
  说到这里,贺财尴尬的一笑,说道:“记不住了,等我翻给你看。”说完,又回转里屋拿本书出来。柳孜致不由会心一笑。中医历代典籍繁多,各家论述多不胜数,要说能全部记下,这根本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贺财拿的却是一本《中医各家学说》,估计是本概论性质的教材。贺财查找了一下,然后点着条目让柳孜致自己参看。
  张元素的制方论除了上面说的,还独创了我们现在广为运用的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学说,如同一泻火药物中,黄芩泻肺火,黄连泻心火,白芍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石膏泻胃火。
  另外,张元素根据《素问。脏气时法论篇》的五脏喜恶苦欲的理论,将药物对脏腑的补泻做了进一步阐发。如在《医学启源。脏气法时补泻法》中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绁之,黄芩。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临证中又用川芎散肝,细辛补肝,白芍泻肝;芒硝软心,泽泻补心,黄芪、甘草、人参泻心等,即“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在“五脏补泻法”中,还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五脏补泻法则。另在《医学启源论。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中总结出:“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说明了药物气味对脏腑的补泻之法。
  《中医各家学说》这本教材,柳孜致的学校中没开有这门课程,而在学校与毕业后所阅读过的书,又多是《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丛书、《丁甘仁医案》、《倚云轩医话》、《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书,还没有读过“金元四大家”的论述,更没看过这么系统的制方办法,不由静了心去细细体会,半晌后才说道:“好象跟我们现在开方用药的规律一样的,至少性味归经这一条我们常用,比如颠顶头痛用蒿本,眉棱骨痛用白芷。”
  贺财点头道:“确实,张元素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巨大,前面说〈温病条辩〉对我们现在的辨证用药影响大,其实影响最大的估计还是张元素的制方遣药的方法,还有他的五脏补泻法,如今我们方剂书中所立的补气、补血、补阳、补阴的方子,虽说各家都有,但难出其所总结的规律。”
  柳孜致由衷的说道:“这个人,确实是个天才。”
  贺财也点头,但说出的话与柳孜致的含义却迥然不同:“可恰恰是他的这个制方之论将中医导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15)。误区<;3>;
更新时间2007…12…27 18:17:00  字数:0

 “错误的方向?”柳孜致不可置信的重复道。
  “我想,应该是错误的导向。”贺财肯定道。
  张元素在阅读典籍时,将典籍里的一些理论用药物具体化,从而以方便临床运用,比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这句话的原文是:“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这应该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学者指明了中医处方的制方之法,这应该是积极的可取的。可是,张元素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他忘记了中医里阴阳消长平衡的特色,也没有正确的理解《内经》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道:“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句话里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是“酸生肝”,一是“肝主筋……酸伤筋,辛胜酸。”,其含义是酸既能补肝,也能够伤肝。其他的,甘既能补脾也能够伤脾,苦既能补心也能伤心,依次类推。当“酸”适当时能补助肝,当“酸”过头时就会伤害肝,其更深层的含义其实就是阴与阳的消长关系。
  而《藏气时法论篇第二十二》的:“肝主春,足厥阴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病者,平日旦慧,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这句话说的应该是酸有余伤害肝脏时的情况,当酸有余时,当适当的运用辛味药物,本来辛属金,金克肝木,对肝有克伐伤害作用,但此时酸有余而过于亢旺,用辛味来制约酸对肝来说反有益处,这里的辛反而能补肝了。如果酸本不足,此时的肝的补益办法应该是《金匮要略》里的“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这时候若继续沿用辛味的话,会导致酸的继续不足,不但不是补益,反而会导致肝病加重。
  所以,《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里又强调道:“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偏胜之气过久,是导致夭折死亡的缘由。)。而在《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所伤,本在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所以,古人才有“慎和五味,五脏安和”的说法。
  象这样的理解才符合中医的不偏不倚、四平八稳的主旨,而张元素的“川芎散肝,细辛补肝,白芍泻肝”用药心得只是反应了调和五味中的“酸有余”这一病理机制,并不能放在所有的肝病上面。其《医学启源论。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中总结的:“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也是犯了相同的错误。
  后世的医家在苦于无制方之法的时候,骤然见到张元素总结的用药规律,还不是如奉纶音,一个二个的在此基础上发挥,却不知道都犯了相同的错误,“误把冯京作马凉”,这样的理解方法只实用于五脏偏胜这一病机的,张元素的“五行制方生克法”阐述的就是这一观点。
  张元素的这一观点在实际上与之前的刘完素的理论不谋而合,刘完素认为”六气有余皆化火、五志过极皆为热”,用药以寒凉为主,张元素虽然在著述上没有明言,但用药以五脏相克为补,却是在有意无意的对刘的理论做了补充。
  本来,这也解决了脏气偏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张元素在这里提出了用五行生克制方的理念,突破了前人研究《内经》研究《伤寒》的瓶颈,但这一理念与方法却未被后人吸取,而其以“五脏相克为补的”理念却让其后的医家当成精髓来研究,于是就催生了张从正的“汗、吐、下“攻邪三法,认为”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
  象这样的,以部分真理代替整体的错误,虽然在临床上能解决部分问题,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比如,在五脏热病时用了寒凉药物,但患者却纳食不香,于是甘温益气的“补土派”就出来了;五脏热病用寒凉药后,这“热”还不能清除,游移于脏腑之间则心烦,外现于手足则手足心发热,朱丹溪便对用药寒凉做出修正,提出“相火论”,倡导滋阴降火。但这还是不能解决这理论缺陷所带来的弊病,还有一些医家看见病人在服用苦寒药物后出现畏寒、容易感冒等寒证的症状,这些症状如果再服用寒凉药物的话,只会加重病人的痛苦,这些医家于是针对苦寒而用辛温,这些症状便得到改善,于是温补学派就出来了。
  由此,也形成了我们现代中医用药的格局:汗、吐、下、和、温、清、补八法。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虚损。论治》中提出:”凡阴中有火者,大忌辛温,如姜、桂、附、破故纸、白术、苍术、半夏之属,皆不可轻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