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08-质疑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此三焦者,即《灵枢》所谓如雾、如沤、如渎之三焦也。故《难经》又继言之,三焦为水谷之 
道路,气之所以终始。三焦者,原气之别使。原气在两肾中间之动气,为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主通行三气,经历 
于五脏六腑。此所谓三焦者,属之于气,正王叔和所谓有名无状之三焦也。是又一三焦也。论其经则手少阳三 
焦主之于上,论其腑则足太阳三焦主之于下,论其气则两肾原气之三焦以行于中。故曰《灵》《素》之论 
三焦,与《难经》之论三焦,名各不同也。《灵》《素》之论手少阳三焦与足太阳三焦,是有形之腑 
也。《难经》之论上中下之三焦,是无形之原气也。有形之腑,与胆、胃、大小肠为配;无形之气,游行 
于五脏六腑之中,温分肉而充皮肤,是即肾间之原气,自下而中,自中而上,东垣所谓有名无形,主持诸气, 
统领周身之气,熏肤充身泽毛者也。三焦之有三者,此也。王海藏问三焦有几,独能辨手少阳三焦主上, 
足太阳三焦主下,而不及《难经》所云原气之三焦为命门之别使,是以使后人疑而莫辨耳。故王叔和所云三 
焦无状空有名者,即是肾间原气之三焦也,不可谓尽非也。独是陈无择以脐下之脂膜为三焦∶袁淳甫以人 
身着内一层,形色最赤者为三焦;虞天民以包涵肠胃之总司,指腔子为三焦∶是皆说之不可稽者也。至金 
一龙舍手足之三焦不言,而易以前三焦、后三焦,尤诞妄而支离矣。予初注三焦论,漫引《灵枢》肺 在三焦,心 在 
五焦,膈 在七焦,肝 在九焦,脾 在十一焦,肾 在十四焦之间,以躯体之外称焦,而从虞天民包罗六腑五脏之脂 
膜,以证三焦之说。自马仲化以肺 、心 之“焦”为椎,则予之说要,亦可议而未有当焉也。 


论苦寒补阴之误
属性:凡物之死生,本由乎阳气。顾今人病阴虚者,十尝八九,不知此“阴”字,正阳气之根也。阴不可无 
阳,阳不可无阴。故物之生也,生于阳;而物之成也,成于阴。则补阴者,当先补阳。自河间主火之说行, 
而丹溪以苦寒为补阴之神丹,举世宗之。尽以热证明显,人多易见;寒证隐微,人或不知;且虚火、实火 
之间,尤为难辨。孰知实热为病者,十不过三四;而虚火为患者,十尝有六也。实热者,邪火也。邪火之 
盛,元气本无所伤,故可以苦寒折之,亦不可过剂,过则必伤元气。虚火者,真阴之亏也。真阴不足,岂苦 
寒可以填补?人徒知滋阴之可以降火,而不知补阳之可以生水。吾故曰∶使刘、朱之言不息,则轩岐之道不着。 


论伤寒阳证下早成结胸阴证下早成痞气
属性:仲景《伤寒论》有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内虚因作痞气。又 
曰∶阳证下之早者,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为痞气。夫结胸、痞气,因下早而成,固人人能明之。独阴 
阳二字,未有能确辨之者,不能不致疑其间也。其阴阳,指表里之阴阳言乎?抑指风寒气血之阴阳言乎? 
抑指三阳三阴经脏腑之阴阳言乎?其言阳证阴证也,抑以阳邪之热为阳证乎?阴邪之寒为阴证乎?如以阴 
阳为表里之阴阳也,以病发于阳为阳证属表之证,不宜下,误下成结胸,固矣。若以病发于阴为阴证属里 
之证,正宜下,何云误下反成痞?则知此阴阳,非以表里之阴阳言也。如以阴阳为风寒气血之阴阳也,风 
为阳,阳邪伤卫,卫主气,气伤反成结胸;寒为阴,阴邪伤荣,荣主血,血伤反成痞气。夫结胸为实 
邪,为证重;痞气为虚邪,为证轻。岂有阳邪伤无形之气,成结胸之实证;阴邪伤有形之血,反成痞满之 
虚证乎?则知此阴阳,非以风寒伤气伤血之阴阳言也。如以阳证阴证为三阳三阴经言也,夫三阳经证为 
属腑,如太阳、阳明、少阳为病在表,当汗不当下,误下则邪入里而成结胸是矣。但三阴经证则属脏,如 
太阴、少阴、厥阴为病在里,正当下,当下而又言误下遂成痞气,则知此阴阳,非以三阴三阳之脏腑言 
也。如以阳邪之热证为阳证,而下早成结胸是也,若谓阴寒之阴证下之则死,岂止于痞?则知此阴证,不 
可指为中寒之阴证言也。故阳证下早成结胸,此论固无庸辨,独阴证下早成痞一语,不能无疑。仲景亦无 
明文,而历代明医,自成无己、许叔微以下,未见有发明。或指阴证之阴,或指阴寒之阴,或指为荣血之 
阴,或指为三阴之阴,纷纷拟议,而无定论。予反复思之,而知此阴证之阴,盖以经腑言也。三阳有经有 
腑,三阴亦有经有脏。病在经则可汗而不可下,若风寒尚在三阴之经,则邪留肌肉之表,故曰下早则成 
痞,是病在经而伤于脏,则邪入而成痞,故邪在三阴之经,则可汗,若入三阴之脏,则可下,其邪在经而 
尚未入脏,则不可下,故病发太阴者,尚发于阴之经也,发于阴经而反下之,则作痞矣。虽然此辨是矣, 
而所谓三阴者,太阴、少阴、厥阴也,然足厥阴为一阴,足少阴为二阴,足太阴为三阴,概曰三阴,抑太 
阴乎?少阴乎?厥阴乎?伤寒之邪,自三阳经足太阳膀胱为始,膀胱为三阳经之首,其邪在三阳经,则可 
汗,而反下之,故成结胸。三阴经足太阴脾为始,脾为三阴之首,若邪在三阴足太阴脾之经,则可汗而不 
可下,反下之则成痞气,则阴指太阴脾经者也。故王海藏与东垣论痞,谓从血中来,治痞独益中州。中州 
者,脾也。脾可补不可泻,当补而泻之,是以成痞。此之谓也。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属性:《内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曰∶热病者,伤寒之类也。此之言热病,乃冬令严寒,人 
触冒之,感而即病之谓,而非夏时暑病为热病之比。夏时热病,今夏至后,天令暑热炎蒸之邪,感伤于 
人,与冬时伤寒之热病,大不侔也。冬寒之热病,自表而入,夏暑之热病,自内而发。病不同时,故治 
法亦异。辛温发表与寒凉清解,有不可同日语矣。自王叔和序《伤寒论》而曰∶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 
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夏至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斯言出,而后世医者, 
俱以春时之温病,由冬伤之寒而变;夏月之暑病,亦由冬伤之寒而变。是温病、热病,皆因冬时受寒,而 
至春、夏以变焉者也。其言不大谬乎?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者,盖以冬时不藏精,触冒寒邪,则春 
时必有温病之症,非以春时之温病,必自冬寒而变也。又云∶夏至后病热为暑。此本天令大热之气,即 
时感受而成,岂有寒毒藏于肌肤之中,至春不发,历过春三月,伏藏至夏至后,而又变为热,有是理乎?叔 
和又云∶三月、四月,其时阳气尚微,为寒所折,病热则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 
重。夫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之寒,此暴时之寒气也,与冬令严寒伏藏之寒不同。既曰春变为温,夏变 
为热,由冬时之寒传变而来,又云阳气已盛,为寒所折,则其变病为温、为热,其冬令之寒乎?抑时行之 
寒乎?立言为矛盾矣。夫风寒伤人,未发病已前,不能预知其客于某经络、某脏腑,及其发病已后,而后 
能审其为何因何感也。若谓冬时受寒,而必逆决为春之必变为温病也,夏之必变为热病也,则凿而不 
可稽矣。大约冬伤于寒而即病者,曰伤寒;冬不藏精而春病者,曰温病;夏伤于暑而病热者,曰热病。此 
三证本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之谓也。 


论肺热还伤肺
属性:王节斋谓虚劳咳嗽症,戒服参、 ,服之者必死。继又曰∶肺热还伤肺。斯言出,而世之治肺经劳嗽 
者,辄以人参为鸠毒矣。手太阴肺主一身之气,气有虚有实,实者邪气实,实则脉来洪数,按之有力,此而服参,势必 
气高而喘,胸热而烦,药助病邪,证必增剧,劳嗽之热,为虚乎?实乎?脉或数而必细,按之必虚而无力,症或见为烦 
热口渴,面赤气喘,而少气不足以息。此阴虚而相火刑金之虚证也。阴虚者,其热必炽,误认为实,而投以白虎、泻白、 
知柏补阴之剂,则立毙。此之虚热,非甘温不能除之也。人参味甘,气温,虽补五脏之元气,独入手太阴一经 
者为最,故劳瘵而成肺经嗽咳者,非人参不能疗。正丹溪所谓虚火可补,参、 之属是也。则是人参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