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58-医学传心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穹杏仁

防风通圣散

通圣散荆(芥)防(风),(连)翘麻(黄)(甘)草薄(荷)当(归),栀(子)(黄)芩(川)芎桔(梗)(白)术,(石)膏(白)芍滑(石)(芒)硝(大)黄。

三化汤

即小承气汤加羌活

大秦艽汤

大秦艽八珍(汤),去(人)参加(细)辛(黄)芩,(羌独)二活(石)膏(白)芷防(风),祛风兼养阴。

导痰汤见7页

羌活愈风汤

羌活独活防风防己柴胡前胡麻黄细辛白芷菊花薄荷叶秦艽蔓荆子当归川穹熟地炙草黄芪枳壳地骨皮人参知母枸杞子杜仲炭姜半夏(各二两)官桂(一两)茯苓黄芩(各三两)生地苍术石膏芍药(各四两)以上诸药,共为粗末,每服一两,水煎服。


按:中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往往系脑溢血引起。实践证明,取嚏、催吐,都易使病情恶化。故古书虽有用取嚏通关,探吐导痰治疗本病的记载,但令人已少用之。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破伤风症,或跌打损伤,风乘隙而客之;或疮疡久不合口,风邪乘间而袭之;或用热汤淋洗、或用艾火灸之,其汤火之气,亦与风邪无异。其症寒热兼作,甚则口噤目斜,身体强直,死在旦夕甚可畏也。脉浮无力太阳也,汗之而愈。脉长有力阳明也,下之而愈。脉浮而弦小少阳也,和解之而愈。若传变入里,无法治矣。

羌活防风汤。

羌活防风汤,(川)穹(甘)草藁本当(归),细辛(地)榆白芍,在表服之康。

玉真散

用防风、南星,等分为末。先以药敷于患处,然后用温酒调服二钱。又治疯狗咬伤。


按:近年来,各地用五虎追风汤随证加减治疗破伤风,疗效颇佳,可参考试用。

五虎追风汤

蝉衣(一两)天麻(三钱)南星(三钱)全蝎(三钱)僵蚕(三钱)朱砂(五分)(研细冲服)加水适量,煎好后,兑入黄酒一至二两,温服。服后五心出汗为良好现象。

中暑有动静之异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张洁古①曰;动而得之为中暍②,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日中劳役而得者谓之中暍,避暑于深堂而得者,谓之中暑。中暍之病,其因劳役于外,日光曝其皮肤,热气入于鼻窍,肺经受伤,其症身热头疼、洒然毛耸③、微寒、口开齿燥、舌苔、烦渴,治宜人参石膏知母汤。其由安处家庭,行走闾巷,蓦④然郁热熏蒸,口吸暑气,心包络受伤,其症烦渴自汗、面垢脉虚,或腹疼吐泻,或呕哕燥闷,重则昏不知人,治宜香薷饮。



①张洁古:名元素,金、易州人(即河北省易县)。著有《珍珠囊引经佐使》、《病机气宜保命集》、《脏腑标本药式》、《医余启源》及《洁古家珍》等书。

②暍:he4(音贺)。中暍:中热。亦即中暑。

③耸:song3。高突的意思。如耸直。

④蓦:mo4(音末)。突然。

人参石膏知母汤

石膏知母甘草人参粳米

香薷饮

香薷饮厚朴,扁豆黄连撮,中暑腹中疼,吐泻阴阳搏。

十味香薷饮

十味香薷饮,(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厚)朴甘(草)(木)瓜扁豆,清暑健脾经。

六和汤

六和汤(茯)苓(白)术(人)参,(香)薷藿(香)扁(豆)砂仁,半(夏)甘(草)(木)瓜杏(仁)(厚)朴,霍乱暑伤神。

生脉散

生脉散人参,五味(子)麦冬寻,清心除肺热.补气又生津。

清暑益气汤

益气(汤)(当)归黄(芪)橘(皮),(白苍)二术甘(草)青(皮)(黄)柏,人参麦(冬)(五)味升(麻),葛根神曲泽(泻)。

按:中暑、中暍、中热,名虽不同,实系一症。由于机体的差异,工作于烈日之下,活动过度,湿随汗去,无湿而多热;恣意纳凉,又不活动,湿邪为重,故治法不同。这就是张洁古所说的动而得之、静而得之的区别。香薷饮之用,应以暑症无汗或兼有外感者为宜,自汗者当考虑不用。读者应参考《湿病条辨》暑温伏暑等治法。

受湿有内外之分

丹溪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有外感而得之者;有内伤而得之者。有居处卑湿,或早行雾露,或冒雨,或涉水.或汗衣湿履.则湿从外感之者;或恣①饮酒浆,过食生冷,则湿从内伤之者。又一说云:饮食人胃,无非湿也。脾土旺,则能运化水谷,上归于肺,下输膀腕,无湿气之可留也。脾弱不能运化水谷,亦谓之湿。治湿之法,古人惟以利水为主,亦不可执一,必当因其症而药也。湿气在于皮肤者,宜解表之药,如麻黄、桂枝、防己、苍术、白术之类,譬如六合阴晦②,非雨不晴也。水湿积于肠胃,肚腹肿胀者,宜攻下之药,如大黄、甘遂、大戟、芫花.牵牛、槟榔之类,譬如水满沟渠,非导之不去也。寒湿在于肌肤筋骨之间,拘牵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温经之药,如干姜、附子、丁香、肉桂之类,譬如太阳在于中天,则阴湿自干也。湿气在于脏腑肌肤之间,微而不甚者,宜健脾燥湿之药,如苍术.白术、厚朴、半夏、木香、桑皮之类,譬如些须③之湿,以灰土浥④之,则湿自干也。湿热在于小腹膀胱之间,或肿,或泻,或小便不通,宜用渗泄之药,如猪苓、泽泻、茯苓、滑石、茵陈、木通、葶苈、车前子、海金砂之类,譬如水溢沟浍⑤,非疏通其窦,则不达也。湿气在于皮肤,宜用胜湿之药,如防风、羌活、独活之类,譬如清风荐爽,湿气自消也。



①恣:zi1(音资)。恣饮酒浆:任意的喝酒。

②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叫做六合。六合阴晦:天气阴的很厉害.

③些须:很少的一点。

④浥:yi4(音意)。

⑤浍:kuai4(音桧)。水沟

火有七说

丹溪曰:五行各有一性,惟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君火者心火也;相火者命门火也,此火出自先天。又有五志之火:大怒气逆,则火起于肝;悲哀恸中,则火起于肺;醉饱过伤,则火起于脾;房劳过度,则火起于肾;思虑过度,则火起于心。此火出于人为。火之为病,不独在五脏十二经中,凡气有余,莫非火也!诸风眩掉、胁痛、目赤,肝火动也,柴胡、黄连主之。诸痛疮疡、口舌生疮,心火动也,黄连主之。诸湿肿胀、口疮口臭,脾火动也,芍药主之。诸气膹郁①,干咳鼻衄,肺火动也,栀子、黄芩主之。遗精梦泄、赤白便浊,肾火动也,知母主之。目黄、口苦、坐卧不宁,胆火动也,柴胡主之。癃闭淋沥、赤白带浊,小肠火动也,木通主之。牙疼龈宣、颧腮颐肿,胃火动也,石膏主之。舌苔喉痛、便秘不通,大肠火动也,黄芩、大黄主之。小便不利、小腹作痛,膀胱火动也,黄柏主之。头眩、体倦、手足心热,三焦火动也,柴胡、黄芩主之。阳事频举、精溺不止,命门火动也,黄柏主之。凡此皆苦寒之药,但能泻有余之火耳。又按《玉机微义》论曰:若饮食劳伤,内伤元气,自汗发热,困倦脉大而无力,气口大于人迎或一倍、二倍,为阳虚之症,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芪、人参、甘草之属。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血虚之症,宜滋阴之剂,地黄、天门冬、黄柏、元参、龟板、当归、知母、五味、锁阳、牛膝、虎骨.丸服。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症,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芒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为无根之火,阴虚之症,以壮水之剂治之,如生地、元参之属。若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阳事不举,饮食不进,右尺脉迟细无力,命门无火,则如釜底无薪,当以温热之剂治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生冷,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为火郁之症,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葛根之类。



①膹:fen4(音愤)。膹郁:喘急上逆,否塞不通。

痰有十因

痰不自生,生必有故,或因风,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食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今之治痰者,但知南星、半夏为治痰之药,而不知治痰之本,故痰愈生而病难除也。予也管见,敢以治本之药叙之:夫因风而生痰者,痰唾涎沫,其脉浮弦,治以前胡、旋复花之类。因寒而生痰者,痰唾清冷,其脉沉迟,治以姜、桂、细辛之类。因热而生痰者,痰唾胶黄,其脉洪数,治以芩、连、栀、膏之类。因湿而生痰者,痰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