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方解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化气,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温膀胱而化阴;使水道通利,则上可以止渴,中可以去湿,下 
可以泄邪热也。李东垣曰∶五苓散,太阳里之下药也。太阳高则汗而发之,下则引而竭之。 
渴者,邪入太阳本也,当下之,使从膀胱出也。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阳病热而渴,小便虽 
利,亦宜五苓下之。又曰∶邪在荣卫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五苓散分阴阳膀胱经之半表半里 
也,理中汤治吐泻上下之半表半里也。《活人》云∶脉浮大是表证,当汗;其人发热烦渴, 
小便赤,却当下;此是表里俱见,五苓散主之。五苓利水,何以能止渴生津?盖湿热壅于中 
焦,则气不得施化,故津竭而小便不通也;用五苓利其小水,则湿热下消,津回而渴止矣, 
亦《内经》通因通用之意。李东垣曰∶伤饮者,无形之气也,宜发汗、利小便,以导其湿; 
伤食者,有形 
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李(东垣曰∶无恶寒证,不可用桂。周扬俊曰∶五苓为渴而小便不 
利者设,若不渴则茯苓甘草汤足矣,若但渴则四苓足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并 
治小便不利。本方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 
黄,便秘烦渴。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 
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宣明》别见火门)。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金匮》)∶ 
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烦渴, 
引饮过多,腹胀便赤。本方单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名泽泻汤(《金匮》)∶治心下 
支饮,常苦眩冒。本方单用茯苓、白术,等分,名茯苓白术汤∶治脾虚不能制水,湿盛泄泻。 
再加郁李仁,入姜汁服,名白茯苓汤∶治水肿。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本方加人参,名春 
泽汤;再加甘草(合四君子),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与病瘥后渴者。本方去桂,加苍术、 
甘草、芍药、栀子、黄芩、羌活,名二术四苓汤∶能治表里湿邪,兼清暑热。本方倍桂,加 
黄如术之数,治伤暑大汗不止。本方加甘草、滑石、栀子,入食盐、灯草煎,名节庵导赤 
散∶治热蓄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湿发黄,加茵陈;水结胸,加木通。本方合益元散,治诸 
湿淋沥。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汤(谦甫∶治小便数而欠小便频而短也)。本方合平胃散, 
名胃苓汤,一名对金饮子∶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腹痛泄泻,及口渴便秘此上下分消(其 
湿也。按∶《机要》论泄泻,有属风、属湿、属寒、属火,此因于外感者也;《三因》言七情 
感动,脏气不平,亦致溏泻,此因于内伤者也;外则当调六气,内则当调五脏。又有因饮食 
所伤而泄者,法当消导;因风飧泄者,当解散;因痰积上焦,致大肠不固而泄者,当除痰; 
有脾胃气虚而泄者,当补中益气,使胃气升腾,而泄自止)。本方合黄连香薷饮,名薷苓汤∶ 
治伤暑泄泻。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治泄泻发热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以 
上三方,并加姜、枣煎。深师用本方治发白及秃落∶术(一斤) 桂(半斤) 二苓 泽泻 
(各四两),更名茯苓术散。 

利湿之剂第十二
猪苓汤
属性:(仲景) 
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通(成氏曰∶脉浮发热,上焦热也;渴欲饮水, 
中焦热也;小便不利,热结下焦,津液不通也。《准绳》曰∶此浮字误也,是脉字下脱一不 
字也 
泽 
寒 
不 
昂 
明篇,亦用治少阴渴利,取其降火行水,则利自止,烦渴自退,乃泻少阴之腑,以安少阴之 
经 
药乎?且改脉浮为不浮,方书中无此文法)∶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下 
利不渴者,里寒也;渴者,阳邪入里;心烦不眠,知挟热也;咳而渴呕,有停饮也;渴而(下 
利,知小便必不利,是热邪已入膀胱也,宜利小便,则热降而便实;通治湿热黄胆,口渴溺 
赤)。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一两)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热上壅则下不通,下不通热益上壅;又湿郁则为热,热蒸更为湿 
,故 
泽 
胶 
曰∶以诸药过燥,故又加阿胶以存津液(按∶徐之才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类是 
也。王好古曰∶滑石为至燥之剂。盖皆以行水之药为燥,而不以燥热之药为燥也。故陶隐居 
欲于十剂之外加寒热二剂,愚所着《本草备要》,则以热药为燥剂,而以行水属通剂矣。五 
苓泻湿胜,故用桂术;猪苓泻热胜,故用滑石)。 

利湿之剂第十二
茯苓甘草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太 
阳证饮水过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亦治伤寒汗出不渴者经 
曰∶ 
利 
茯苓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此足太阳药也。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 
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按∶悸证,有过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 
者,有气虚而悸者。惟饮之为悸,甚于它邪,以水停心下,无所不入,侵于肺则咳,传于胃 
为呕,溢于皮肤为肿,渍于肠间为利。故经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 
治水 
本方去生姜,加白术,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 
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逆满气冲,寒邪伏饮上搏于膈也, 
故令头眩;沉为在里,且既经吐下,复发其汗,则阳益虚而津液耗,故振摇也;与此汤导饮 
和中,益阳 

利湿之剂第十二
小半夏加茯苓汤
属性:(《金匮》。《三因》名大半夏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水气上逆则呕,水停膈间则痞,上干头则眩,凌 
于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半夏、生姜行水气而散逆气,能止呕吐;茯苓宁心气而泄肾邪, 
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则悸眩止而痞消矣。 
本方除茯苓,名小半夏汤(《金匮》)∶治支饮,呕吐不渴;亦治黄胆(《金匮》云∶呕家 
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呕吐,津液去,必渴,不 
可因渴而遽以为热)。本方除茯苓、生姜,加人参、白蜜,名大半夏汤《金匮》∶治反胃,食 
入即吐(李东垣曰∶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 
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故服小半夏汤不愈者,服大半 
夏汤立 

利湿之剂第十二
加味肾气丸
属性:(《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八味丸,治妇人转胞,无车前、牛膝) 
治肾气大虚,肚腹胀大,四肢浮肿,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黄,已成蛊证;亦治 
消渴,饮一溲(一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 
故为 肿。肾消者,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其位,上炎于肺,消渴引饮,饮入于胃,下无 
火化,直入膀胱,故饮一溲一也;用桂附辛热引真火归元,地黄纯阴壮真水滋肾,为治下消 
之剂 
熟地黄(四两) 茯苓(三两,乳拌) 山药(微炒) 丹皮(酒洗) 山萸肉(酒润) 
泽泻( 
蜜丸 
此足太阴、少阴药也。土为万物之母,脾虚则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为万物之源(天一 
生水),肾虚则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泛滥皮肤肢体之间;因而攻之,虚虚之祸,不待言 
矣(经曰∶毋盛盛,毋虚虚,贻人祸殃)。桂附八味丸滋真阴而能行水(地黄、茯苓、泽泻、 
桂附皆能行水),补命火因以强脾(桂附补命门火,火能生土,土强则能防水;阳能化阴, 
阴化则便溺通);加车前利小便,则不走气;加牛膝益肝肾,借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肿胀 
已,又无损于真元也(喻嘉言曰∶按∶此方《济生》以附子为君,此薛新甫重订以茯苓为君。 
然肾之关门不开,必以附子回阳,蒸动肾气,其关始开,胃中积水始下,以阳主开故也。关 
开即不用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