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85-伤寒论辑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以姜枣和之。若复感外邪。而发热。亦属病后新虚。理宜和解。但察其脉证之有类于半表半里之少阳者。以 
小柴胡汤主之。若脉浮则邪盛于表。必有可汗之表证。仍当以汗解之。但病后新虚。不宜用麻黄过汗。使伤卫 
亡阳。若脉沉实者。沉为在里。实则胃实。仍当用下法解之。但卫气已虚。不宜用承气峻下。宜消息其虚实。 
或小承气。或调胃。或如博棋子之法。随其轻重。以为进止。可也。〔方〕脉浮。有所重感也。沉脉。饮食失节也。 
案喻云。汗下之法。即互上条。汗用枳实栀豉微汗。下用枳实栀豉加大黄微下也。此恐非是。 
千金方。黄龙汤。治伤寒瘥后。更头痛壮热烦闷方。仲景名小柴胡汤。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钱〕大病后。若气虚。则头面皆浮。脾虚则胸腹胀满。此因大病之后。下焦之气化失常。湿热壅滞。膀 
胱不泻。水性下流。故但从腰以下。水气壅积。膝胫足跗。皆肿重也。以未犯中上二焦。中气未虚。为有余之 
邪。脉必沉数有力。故但用排决之法。而以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 泽泻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蒌根(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 
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成本。葶苈下。无子字。于臼。作入臼。钱本。金鉴。葶苈上有苦字。) 
〔钱〕牡蛎咸而走肾。同渗利。则下走水道。泽泻利水入肾。泻膀胱之火。为渗湿热之要药。栝蒌根。 
解烦渴。而行津液。导肿气。蜀漆。能破其 。为驱痰逐水。必用之药。苦葶苈。泄气导肿。去十肿水气。商 
陆。苦寒。专于行水。治肿满。小便不利。海藻。咸能润下。使邪气自小便出也。〔鉴〕此方。施之于形气实 
者。其肿可随愈也。若病后土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则又当别论。慎不可服也。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玉函。成本。胸上。作胃上。玉函。 
无以丸药三字。) 
〔方〕唾。口液也。寒以饮言。〔锡〕大病瘥后喜唾者。脾气虚寒也。脾之津为唾。而开窍于口。脾虚 
不能摄津。故反喜从外窍而出也。久不了了者。气不清爽也。所以然者。以胃上有寒。故津唾上溢。而不了了 
也。〔钱〕胃上者。胃之上口。贲门也。不用理中汤。而用理中丸者。非取其缓也。因病后余症。不必用大剂 
力救。但欲其常服耳。〔周〕理中者。理中焦。利在下焦。已为非治。今寒在胃上。何宜理中乎。不知痰积膈 
上者。总胃虚不能健运也。设复以逐饮破滞之药与之。痰即出矣。独不虞今日之痰虽去。而明日之痰复积乎。 
惟温补其胃。自使阳气得以展布。而积者去。去者不复积已。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成本。吐下。有者字。) 
〔汪〕伤寒。本是热病。热邪所耗。则精液销铄。元气亏损。故其人必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气虚不能 
消饮。胸中停蓄。故上逆而欲作吐也。与竹叶石膏汤。以调胃气散热逆〔钱〕仲景虽未言脉。若察其脉虚数。 
而渴者。当以竹叶石膏 
汤主之。虚寒者。别当消息也。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玉函。成本。作三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鉴〕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门冬半夏竹叶。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 
方也。〔钱〕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 
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本草序例云。凡云一把者。二两为正。 
千金方。本方。用生姜四两。外台秘要。文仲疗天行表里虚烦。不可攻者。竹叶汤。本方。用石膏一升。 
人参二两粳米一升。方后云。此仲景方。 
千金竹叶汤。治产后虚渴。少气力。 
于本方。去石膏粳米。加茯苓大枣小麦。 
千金月令。主风毒香港脚。多睡心中悸。石发攻心。口干方。 
于本方。去半夏粳米甘草。加茯苓生姜。 
外台。崔氏。疗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竹叶饮。 
于本方。去石膏。加生姜大枣。 
王氏易简方。既济汤。治发热下利者。 
于本方。去石膏。加熟附子。 
和剂局方。竹叶石膏汤。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 
气。胸中 
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亦不痛。脉不紧 
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即本方) 
总病论。竹叶汤。治虚烦病。兼治中 渴吐逆。而脉滑数者。(即本方) 
直指方。本方。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伤寒选录。竹叶汤。阳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后渴。即本方。汤成去滓。入生姜自然汁三匙。 
再煎一沸服。神效。 
证治要诀。热嗽诸药不效。竹叶石膏汤。去竹叶。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审是伏热。在 
上焦心肺间者可用。 
张氏医通。上半日嗽多。属胃中有火。竹叶石膏汤。降泄之。 
又唇青有二。若唇与爪甲俱青。而烦渴引饮者。为热伏厥阴。竹叶石膏汤。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 
欲擗地者。为寒犯少阴。真武汤。 
又夏月感冒吐泻霍乱。甚则手足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而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 
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也。为热极似阴之候。急作地浆。煎竹叶石膏汤。误作寒治必死。 
夷坚志。袁州天庆观主首王自正病伤寒。旬余。四肢乍冷乍热。头重气塞。唇寒面青。累日不能食。势 
已甚殆。医徐生诊之曰。脉极虚。是为阴证。必服桂枝汤乃可。留药而归。未及煮。若有语之。曰何故不服竹 
叶石膏汤。王回顾不见。如是者三。遂买见成药两帖。付童使煎。即尽其半。先时头不能举。若戴物千斤。倏 
尔轻清。唇亦渐暖。咽膈通畅。 
无所碍。悉服之。少顷。汗出如洗。径就睡。及平旦脱然如常时。自正为人谨饬。常茹素。与人斋醮尽诚。故 
为神所 如此。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病患。 
玉函。作伤寒。) 
〔喻〕脉已解者。阴阳和适。其无表里之邪可知也。日暮微烦者。日中卫气行阳。其不烦可知也。乃因脾 
胃气弱。不能消谷所致。损谷则脾胃渐趋于旺。而自愈矣。注家牵扯日暮为阳明之王时。故以损谷为当小下。 
(成注)不知此论瘥后之证。非论六经转阳明之证也。(方注)日暮。即内经日西而阳气已衰之意。所以不能 
消谷也。损谷。当是减损谷食。以休养脾胃。不可引前条宿食例。轻用大黄。重伤脾胃也。〔魏〕损其谷数。 
每食一升者。食七合。食五合者。食三合。俟胃脾渐壮。谷渐增益。亦节饮食防病复之一道也。 
玉函经。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方与金匮要略咳嗽篇所载同。○此条今本遗脱。当是仲景旧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