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瘕者、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准。经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两热相搏,则血溢
而为伏瘕也。然则经言瘕病,亦有热者也。或阳气郁结,拂热壅滞,而为坚硬不消者,又非
寒病症瘕也,当以脉症辩之。
疝者、小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故也,寒极而土化制之,故肿痛也。经曰,疝
脉急。注云,脉急者、寒之象也。然寒脉当短小而迟,今言急者,何也?岂不曰紧脉主痛,
急为痛甚。然疝之湿热者,何以别之,若脉紧急兼洪数,则又为热痛之类也,不可不知。
坚痞腹满急痛者,寒主拘缩,故急痛也。又有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又不可例言
为寒
下痢清白者,水寒则清净明白也。
食已不饥者、胃热则消谷善饥,病寒则虽食已、而难腐化也。亦有邪热不杀谷,而腹热
胀满,虽数日不食,亦不饥者,又不可以寒目之。
吐利腥秽者、肠胃寒而传化失常也。故寒胜则火衰金旺,而吐利腥秽也。腥、金之臭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者,寒则四肢逆冷,而禁止坚固,舒卷失常,不便利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病机赋
内容:明药脉病机之理,识望闻问切之情。药推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
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脉究浮沉迟数滑涩之形,表里寒热虚实之应。药用君臣佐使,脉
分老幼肥瘦。老人脉濡,小儿脉数。瘦者脉大,肥者脉细。病有内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
机。治用宣通补泻滑涩湿燥重轻之剂。外感异于内伤,外感有余,内伤不足。寒证不同热证,
直中之邪为寒,传经之邪为热。外感宜泻,内伤宜补。寒证可温,热证可清。外感风寒,宜
分经而解散。内伤饮食,可调胃以消熔。胃阳主气,司纳受,阳常有余。脾阴主血,司运化,
阴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能纳受水谷,方可化气液。脾为五脏之本,能运化气液,方能充
荣卫。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诸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
病之良方。病多寒冷郁气,气郁发热。寒为风寒外感,昼夜发热。冷为生冷内伤,午后发热。
或出七情动火,火动生痰。有因行藏动静,以伤暑邪。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湿气。亦有食饮
失调,而生湿热。或有房劳过度,以动相火。制伏相火,要滋养其真阴。祛除湿热,须燥补
其脾胃。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阳暑可清热,阴暑可散寒。寻火寻痰,分多分少而治。
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风寒则汗之,谓温散也。生冷则下之,谓渗利也。痰因火动,治
火为先。火因气生,理气为本。治火,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消。理气,微则宜调,甚
则究其源而发散。实火可泻,或泻表而或泻里,指外感也。虚火宜补,或补阴而或补阳,指
内伤也。暴病之谓火,怪病之谓痰。寒热燥湿风,五痰有异。温清燥润散,五治不同。有因
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水木火土,五郁当分。泄拆达
发夺,五治宜审。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病有微甚,治有逆从。微则
逆治,以寒药治热,以热药治寒。甚则从攻,以寒药治热,佐以热药。以热药治寒,佐以寒
药。病有标本,治有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分攻补,虚用补而实用攻。少壮新邪,
专攻是则。老衰久病,兼补为规。久病兼补虚,而兼解郁,陈症或荡涤,而或消溶。积在肠
胃,可下而愈。块居经络,宜消而痊。妇人气滞血瘀,宜开血而行气。男子阳多乎阴,可补
阴以配阳。气病血病,二症宜分。阳虚阴虚,两般勿紊。气病阳虚,昼重夜轻,自子至巳为
阳。血病阴虚,昼轻夜重,自午至亥为阴。阳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阳为气,为真火。
阴虚生火,火生燥,燥生风,阴为血,为真水。阳盛阴虚则生火,火逼血而错经妄行。阴盛
阳虚则生寒,寒滞气而周身浮肿。阳虚畏外寒,阳气虚不能卫外,故畏外寒。阴虚生内热,
阴气虚不能配血,故生内热。补阳补气,用甘温之品。滋阴滋血,用苦寒之流。调气贵用辛
凉,气属阳,无形者也。气郁则发热,宜用辛凉之药以散之。和血必须辛热,血属阴,有形
者也,血积则作痛,宜用辛热之药以开之。气阳为血阴之引导,血阴乃气阳之依归。阳虚补
阳,阴虚滋阴,气病调气,血病和血。阴阳两虚,惟补其阳,阳生而阴自长。气血俱病,只
调其气,气行而血自随。小儿纯阳而无阴,老者多气而少血。肥人气虚有痰,宜豁痰而补气。
瘦者血虚有火,可泻火以滋阴。膏粱无厌发痈疽,燥热所使。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
北地耸高,宜清热而润燥。南方卑下,可散湿以温寒。奇偶复大小缓急,七方须知。国中末
三治要察,初则发攻,中则调和,末则收补。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者,通其积滞,而下焦自然开密也。塞因塞用者,塞其下流,而上焦自然开豁也。
风能胜湿,湿能润燥,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淡能利窍,苦能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软坚。
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宜逆也。病有浅深,治有难易。初感风寒,乍伤饮食,一药可愈。
旧存 癖,久患虚劳,万方难疗。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略举众疾之端,俾为后学
之式。
新刻药鉴卷之一
脉病机要
内容:医有王佐,法有反正。难辩必辩,难明必明,其明以理,其辩以因。治从其先,机握其
神。迟硬两见,附子兼行姜桂。实数双形,大黄必佐连芩。调胃承气,治痢下之迟滑。鹿茸
官桂,救浮数之无根。气虚血衰,别软弱之相似。有汗无汗,辩疾紧之雷同。紧似疾而硬,
其象曰寒。疾似紧而软,其象曰风。血衰、软大如绵。气虚、微弱似空。术附敛浮数无力之
劳倦,知柏救沉数有力之劳蒸。里和表病,汗之则愈。表和里病,下之则痊。沉实不愈,可
以再下。浮紧不差,可以再汗。寸紧虽闭勿下,尺迟虽热勿汗。浮沉迟而且濡,表里寒湿之
生料。上下滑而且数,内外热燥之通圣。阴盛于内者格阳,阳盛于内者格阴。厥而怔忡者水,
怔忡而厥者虚。阳明狂言,有不数之脉。少阴下利,有当通之机。便难便易,喘而不卧者燥
屎。腹痛腹胀,小便反易者血禁。欲吐不吐必泻,欲泻不泻必疼。妇人气滞,先开其血。男
子多阳,急配其阴。老人以扶阳为主,小儿以启脾为圣。难生脐筑之愁痛,不治温热之脉沉。
奇哉
新刻药鉴卷之一
运气诀要
内容:百病根源,运气为先。明经络、晓真机。浮沉迟数分寒热,子母后先法自奇。
百病生于气,生死决于运。六气、本也。五运、标也。经所以知脏腑。络所以通经气。
知经则法不乱,知络则药可使。子母者、本部之前后也。后先者、后其标而先其本也。甲运
克肾,肾虚者病之,忽脾自病,肾之子复至也,肝不能复,则肾死矣。戊运克肺,肺虚者病
之,忽心自病,肺之子复至也,肾不能复,则肺死矣。壬运克脾,脾虚者病之,忽肝自病,
脾之子复至也,肺不能复,则脾死矣。此三脏者,今伤则重,原伤则轻,寡复也,寡复则死,
死不待于会符太乙也。庚运克肝,肝虚者病之,忽肺自病,肝之子复至也,心不能复,则肝
死矣。丙运克心,心虚者病之,忽肾自病,心之子复至也,脾不能复,则心死矣。此二脏者,
今伤则轻,原伤则重,寡复也,寡复则死,死必待于会符太乙也。凡合死有不死者,何哉?
子母之救多也,或复至治其复而愈也。有病肾而非甲,病肺而非戊,病脾而非壬,病肝而非
庚,病心而非丙,病肾而非长夏,病肝而非秋冬,病脾而非春木,病肺而非夏火,病心而非
冬水,此病不关于运气,病在中也。或不在中,当查前运前气,又不相关,此一时病也,病
虽重不死,何也?机轻故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论升麻柴胡
内容:天地四时之令,春夏之气温而升浮,则万物发生。秋冬之气寒而降沉。则万物肃杀。人
肖天地,常欲使胃气温而升浮,而行春夏发生之令,不欲使胃气寒而降沉,而行秋冬肃杀之
令。盖升麻能令清气从右而上达,柴胡能令清气从左而上达。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 胀。是以清气一升,则浊气随降,而无以上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