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蓄之者乎。病邪相乘。不可一言穷矣。仲景不过互相举例。以俟后人之消息处治耳。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x白头翁汤方x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 
〔衍义〕此亦厥阴证中。成注。热伤气。气虚不利。则后重。下焦虚。以绝苦之味坚之。 
虽然。后重不可概论。前条有下利沉弦者。下重。为气虚寒不能升举也。然亦有 
热伤为气滞闭塞者。有血虚者。有血泣者。大孔痛亦然。不独气虚不能升也。大 
率皆固燥气外郁束敛所致。刘河间谓下利。由燥郁肠胃之外。湿聚肠胃之内。 
又谓血行则粪自止。气行则后重除。解燥郁必分寒热之微甚。热微用辛温以 
行气。热甚用苦寒以治热。张子和歌曰。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血虚 
补之。泣者行之。血调则气和。气和则郁解。用苦寒以治燥。宁独坚其下焦之虚 
乎。要略。于下利一证。独引伤寒少阴厥阴二论为多。然其论中又先指何经。今 
则去其经与各部所病之原。将谓伤寒有传变之故。杂病则不问其传否。随所 
病处而云故耳。产后下利虚极。亦用白头翁汤者。可概见矣。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x栀子豉汤方x 
栀子(十四枚炒)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汤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进一服。得吐则止。 
〔衍义〕伤寒论。太阳病。用药下后而虚烦者。仍叙太阳证中。此必自下利虚烦。不 
由他故。注故叙厥阴证中。虽有二经之异。然热乘虚入客。病烦则一。皆用栀豉 
汤之苦。吐其客热也。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x通脉四逆汤方x 
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生用) 葱白(四茎)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衍义〕里寒外热。格阳于外也。阳不得内和。故下利清谷。阴不得外和。故发身热。 
凡汗出于阴。阳气和则热解。此出于相格。故热不去而阳气反虚。不能布于手 
足。而厥不止者死。发热汗不止者亦死。此二证兼之。犹可治者。为其厥未至阳 
绝。汗未至阴脱也。方见解明理论矣。然尚有可言者。附子之热。走而不止。通行 
经脉。自里达表。以至手足。汗止治厥也。干姜之热。止而不走。内守腑脏。消谷养 
正。温补中气。以和阴阳。解其拒格。更调二药之走止。合适其用也。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x紫参汤方x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衍义〕下利。肠胃病也。乃云肺病何哉。此大肠与肺合故也。大抵肠中积聚。则肺 
气不行。肺有所积。大肠亦不固。二害互为病。大肠病。而气塞于肺者痛。肺有积 
者亦痛。痛必通用。紫参。本草谓主心腹积聚。疗肠胃中热积。九窍可通。大小肠可利。逐其陈。 
开其道。佐以甘草。和其中外。气通则愈。积去则利止。注云非仲景方。以紫参非仲景常用也。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x诃黎勒方x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衍义〕治病有轻重。前言气利。惟通小便。此乃通大便。盖气结处。阴阳不同。举此 
二者为例。六经皆得结而为利。各有阴阳也。诃黎勒有通有涩。通以下涎。消宿 
食。破结气。涩以固肠脱。佐以粥饮引肠胃。更补虚也。 

卷十八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属性:(论一首脉证三条方五首) 
诸浮数脉。应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补注〕病之将发。脉必兆之。夫浮数、阳也。热也。浮数兼见。为阳中之阳。是其热必 
尽显于外矣。而反洒淅恶寒。证实不应何哉。必其血有凝滞。气不得越。如经所 
谓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是也。况其身 
已有痛处乎。夫脉之见者阳也。其将发而痛者亦属阳。故曰当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补注〕邪客经络。则血必至于泣。泣则卫气归之。不得反复。于是寒郁则化热。热 
胜则肉腐而为脓。欲知成脓与否。以手掩其上。热则透出。否则未也。师之所以 
教知者。盖已成欲其溃。未成托之起也。 
肠痈之病。其身错甲。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 
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x薏苡附子败酱散方x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顿服。小盒饭下。 
〔补注〕血积于内。然后错甲于外。经所言也。肠痈何故亦然耶。痈成于内。血泣而 
不流也。惟不流。气亦滞。遂使腹皮如肿。按之仍濡。虽其患在肠胃间。究非腹有 
积聚也。外无热而见数脉者。其为痈脓在里可知矣。然大肠与肺相表里。腑病 
而或上移于脏。正可虞也。故以保肺而下走者。使不上乘。附子辛散。以逐结。败 
酱苦寒。以祛毒而排脓。务令脓化为水。仍从水道而出。将血病解而气亦开。抑何神乎。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 
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x大黄牡丹汤方x 
大黄(四两) 牡丹皮(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补注〕肠痈而少腹不可按。阳邪下结。部位牵引也。按之如淋。形容痛状。情所必 
至。夫血病而气不病。故小便自调。然阳邪已盛。卫气斯虚。遂发热汗出而畏寒 
也。痈证如是。治之者。须以脓成未成为异。欲知之法。舍脉无由。脉迟紧。知未熟。 
为血瘀于内。勿使成脓。下之须早。非桃仁承气汤乎。脉若洪数者。则已成矣。岂 
复有瘀可下。此大黄丹皮以涤热排脓。势所必用也。然内经曰。肠痈为病不可 
惊。惊则肠断而死。故患此者。坐卧转侧。理宜徐缓。少饮稀粥。毋失调养斯善。 
问曰。寸口脉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 
伤。亡血故也。 
〔补注〕微则阳虚。涩为血虚。定理也。故涩则亡血。阳微当汗出。若不汗者云何。知 
汗为血液。故汗多尚亡阳。况去血乎。然则骤为刀斧伤者。阴去而阳亦随衰。阳 
虽衰而不能复汗者。亡血故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x王不留行散方x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取) 蒴 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去汗)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浓朴(二分) 芍药(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 
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衍义〕从口向四肢。由上及下。由内及外。散也。火热散则易消。反聚则难治。因久 
久愈热也。经云。夏脉太过。令人肤痛为浸淫。盖夏脉洪大。心主火。脉主心也。故 
曰。三部洪数心家热。舌上生疮唇破裂。然必非其时有其气则然。若立夏得洪大脉。又非所论可知矣。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未见) 
〔衍义〕黄连泻手少阴之火。火去而气血自复矣。 

卷十九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第十九
属性:(皆系筋病故汇为篇论一首脉证一条方五首)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 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补注〕 名承筋。在上股起肉处。脚跟上七寸。 之中陷者是。法不可刺。或刺转 
深。遂伤其经。以致能前而不能却。此仲景自注已详。 
病患常以手指臂肿动。其人身体 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补注〕凡动皆属风。而肿属湿。故肝木主风。血虚则风生。气虚则湿袭。手臂肿且 
动。知其血不足之养筋。阳亦不能以自固。而身体之 。势不得已矣。岂非有痰 
气在筋节间乎。夫见于外者。未有不因于内者也。窥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