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x猪苓散方x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衍义〕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欲得水者。少少与之。令胃中和则愈。若小 
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不可与。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盖呕吐 
犹汗之走津液。膈上犹表也。何用药不同。盖二方以邪内连下焦。故不用泽泻、 
滑石、阿胶、猪苓之味淡。从膈上肺部渗其积饮。又防水入停腹。白术和中益津。 
使水精四布。去故就新。奚必味多。但用之得其当尔。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x四逆汤方x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衍义〕谷入于胃。长养于阳。脉道乃行。今胃不安于谷。以致呕。故其气不充于脉。 
则脉弱。下焦虚。则小便自利。迫阳于表则微热。经脉虚则寒厥。夫阳者。一身之 
主。内外三焦虚寒如此。诚难治矣。苟有可回之意。必以四逆回阳却阴也。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衍义〕伤寒论。出太阳证。又出厥阴证。小柴胡汤。本少阳半表半里药也。何为太 
阳厥阴亦治之。盖太阳传里而未尽入。厥阴受传而未尽受。二者俱在半表半 
里之间。故呕而发热。病同方亦同也。自此而言。病之半表半里。岂独伤寒有哉。 
故更集要略。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x大半夏汤方x 
半夏(二升洗)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分温再服。 
〔衍义〕阳明燥金也。与太阴湿土为合。腑脏不和。则湿自内聚。为痰为饮。燥自外 
款。为胃脘痈。玄府干涸。而胃之上脘尤燥。故食难入。虽食亦反出也。半夏解湿 
饮之聚结。分阴阳。散气逆。人参补正。蜜润燥。以扬水之者。内经云。清上补下。治 
之以缓。水性走下。故扬以缓之。佐蜜以润上脘之燥也。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x大黄甘草汤方x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论曰。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盖胃强则与脾阴相绝。绝则无转运之机。故食入即 
吐也。用大黄泻大热。甘草和中耳。 
王宇泰先生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 
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愤乱而益以甚。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于大黄。故取之也。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x茯苓泽泻汤方x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去滓。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衍义〕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饮水以润之。更无小便不利。而用此汤何哉。 
盖阳绝者。水虽入而不散于脉。何以滋润表寒解其燥郁乎。惟茯苓之淡行其 
上。泽泻之咸行其下。白术、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姜之辛通其气。用布水精 
于诸经。开阳存阴。而洽荣卫也。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x文蛤汤方x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衍义〕是汤即大青龙去桂枝盖文蛤也。大青龙主发散风寒两受。此证初无外 
邪而用之何哉。夫天地之气。人之饮食之气。分之虽殊。合之总属风寒湿热之 
气化耳。足太阳膀胱。本寒水之经也。先因胃热而吐。用竭其津。遂渴欲饮水。饮 
多则水气内凝。其寒外应。而腠理闭矣。故将文蛤散水寒。麻黄、杏仁开腠理。利 
肺气。甘草、姜、枣发荣卫。石膏解肌表内外之郁热也。而又谓主微风脉紧头痛 
者何。盖风热循膀胱。上入巅。覆其清阳。则为头痛。而肾邪亦从而泛溢。故同一主治也。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x半夏干姜散方x 
半夏 干姜(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衍义〕干呕吐涎沫者。由客邪逆于肺。肺主收引。津液不布。遂聚为涎沫也。用半 
夏干姜之辛热。温中燥湿。浆水之寒。收而行之。以下其逆。则其病自愈矣。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x生姜半夏汤方x 
生姜汁(一升) 半夏(半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衍义〕夫阳受气于胸中。布气息为呼吸。胸中心肺之分。清气之道也。阴邪闭之。 
则阻其呼吸往来。令气或促或搏或逆。有似喘呕与哕也。且心舍神者也。聚饮 
停痰。则神不宁。故彻心愦愦然无奈也。用半夏之辛温燥其湿饮。生姜之辛热 
散寒折逆。则阳得以布。气得以调。斯病可愈耳。○按此方与小半夏汤相同。而 
取意少别。小半夏汤宣阳明之气上达。故用半夏为君。生姜为佐。半夏汤通阳 
明之经。故用姜汁为君。半夏为佐。取其行于经络。故用汁也。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x橘皮汤方x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x橘皮竹茹汤方x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衍义〕中焦者。脾胃也。土虚则在下之木得以乘之。而谷气因之不宣。变为哕逆。 
用橘皮理中气而升降之。人参、甘草。补土之不足。生姜、大枣。宣发谷气。更散其 
逆。竹茹性凉。得金之正。用之以降胆木之风热耳。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衍义〕六腑主表为阳。五脏主里为阴。阳为卫。阴为荣。六腑绝。卫先不行于外。故 
手足寒。阳主升、在息为呼。外绝则气上出。出而不返。则下绝。下绝则筋急。故脚 
蜷缩也。五脏绝。荣先不行于内。则阴气去。大便属阴。故下利不禁。甚则血离于外。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衍义〕仲景伤寒论厥阴证中注云。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主下重。脉大 
则病进。为利未止。脉弱数者。邪气微而阳气复。为欲自止。虽发热。正由阳胜。非 
邪逆也。成注如此。然弱阴不敌所回之阳。发热甚者。亦必治之。但不死而已。恐 
亦不宜大热。内经曰。下利发热者死。虽然。不惟厥阴。少阴下利亦然。伤寒论谓 
脉紧下利。脉暴微。手足温。利自愈。又谓下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是皆 
少阴下利者说也。非滞下之利。滞下则多热。若更发热。必难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衍义〕手足诸阳之本。十二经脉之所由起也。论曰。脉者血之府。气主煦之。血主 
濡之。是气司脉之动息。血充脉之形体也。血不自至。必气以运之。气即阳也。火 
也。若阴寒之气盛。则阳火之气衰。不能布散通于经脉。津液亦不行。聚而下利。 
所以脉无而手足冷矣。若残阳尚根于中。未竭于脏者。则以艾灸接引孤宿之 
火。布散经脉。手足温则生。其阳已绝于脏。止息呼吸之息。用艾灸之。无根之阳。 
反从艾火上炎。奔迫为喘而脱矣。故死。夫趺阳胃脉。土也。少阴肾脉。水也。负者。 
克也。若少阴受负于趺阳。是后天之阳尚存。阴寒犹可回也。仲景谓下利脉不 
出者属少阴。灸少阴穴。此虽不言所灸之处。系厥阴证中。则必当灸厥阴之穴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衍义〕此条亦在厥阴证中。以上条发热下利观之。若同而异。以脉弱数为阳复 
而阳胜。惟言不死耳。此脉独弱。乃阴退阳复。在表作微热。在里作渴。终不与热 
甚更胜者同。故曰自愈。虽然。病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