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衍义〕此言其脉邪之不相应也。寒饮反见数脉。数是内经有用热远热。有用寒 
远寒之戒。在夏用热药治饮。则数脉愈增。在冬用寒药治热。则寒饮愈盛。皆伐天和。所以在冬夏 
难也。在春秋。或可适其寒温而消息之。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x十枣汤方x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 
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衍义〕脉沉病在里也。凡弦者为痛为饮为癖。悬饮结积在内作痛。故脉见沉弦。 
此条言病脉而不言药。后出一条。言药而不言病脉。可知悬饮之痛。不止上条。 
伤寒中悬饮。亦用是汤。则知十枣汤之治悬饮之证最多也。故将下条粘连上 
条。成注谓芫花之辛以散饮。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大枣之甘以益脾而胜水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x大青龙汤方x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x小青龙汤方x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半夏(半升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衍义〕伤寒论寒邪伤荣。麻黄汤。风邪伤卫。桂枝汤。风寒两伤荣卫者。大青龙汤。 
稍迫心肺证。小青龙汤。今溢饮亦是荣卫两伤治之。何也。出方不出证。又何也。 
盖溢饮之证。已见首篇。故不重出。水饮溢出于表。荣卫尽为不利。犹伤寒荣卫 
两伤。故必发汗以散水。而后荣卫行。经脉行。则四肢之水亦消矣。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x木防己汤方x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x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x 
木防己(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衍义〕心肺在膈上。肺主气。心主血。今支饮在膈间。气血皆不通利。气为阳主动。 
血为阴主静。气不利。则与水同逆于肺而为喘满。血不利。则与水杂揉。结于心 
下而为痞坚。肾气上应水饮。肾气之色黑。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之色亦见于 
面也。脉沉为水。紧为寒。非别有寒邪。即水气之寒也。医虽以吐下之法治。然药 
不切于病。故不愈。用木防己者。味辛温。能散留饮结气。又主肺气喘满。所以用 
为主治。石膏味辛甘微寒。主心下逆气。清肺定喘。人参味甘温。治喘。破坚积。消 
痰饮。补心肺气不足。皆为防己之佐。桂枝味辛热。通血脉。开结气。且支饮得温 
则行。又宣导诸药。用之为使。若邪之浅。在气分多而虚者。服之即愈。若邪客之 
深。在血分多而实者。则愈后必再发。故石膏是阳中之治气者则去之。加芒硝 
味咸寒。阴分药也。治痰实结。赖之去坚消血癖。茯苓伐肾邪。治心下坚满。佐芒硝则行水之力益倍。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x泽泻汤方x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衍义〕明理论。眩为眼黑。冒为昏冒。伤寒之冒眩。以阳虚。中风亦有眩冒。乃风之 
旋动也。原病式以昏冒。由气热冲心也。目暗黑。亦火热之气郁。二论曰虚曰风 
曰火。各一其说。三者相因。未始相离。风火不由阳虚。则不旋动。阳虚不由风火。 
则不冒眩。盖伤寒者以寒覆其阳。阳郁化火。火动风生故也。 
〔衍义〕风火之动。散乱其阳。则阳虚。湿饮者。亦如伤寒之义。虽然。阳虚风火所致。 
然必各治其所主。寒者治寒。湿者治湿。察三者之轻重。以药佐之。此乃支饮之 
在心者。阻其阳之升降。郁而不行。上不充于头目。久则化火。火动风生而作眩晕 
。故苦冒眩也。利小便以泄去支饮。和其中焦。则阳自升而风火自息矣。泽泻 
能开胃关。去伏水。泄支饮。从小便出之。佐以白术和中益气。燥湿息风。药不在品味之多。惟要中病耳。 
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 
x浓朴大黄汤方x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衍义〕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易其名。异其治。有如转丸 
者。若此三味加芒硝。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无芒硝。则谓之小承 
气。治内热之微甚。浓朴多。则谓之浓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今三味以大黄多。 
名浓朴大黄汤。上三汤皆治实热而用之。此支饮胸满。何亦以是治之。倘胸满 
之外。复有热蓄之病。变迁不一。在上在下。通宜利之耶。胸满者下之。然此水饮 
也。不有热证。况胸满未为心下实坚。且胸中痞硬。脉浮。气上冲咽喉者。则半表 
半里和解之。至有医误下。为心下硬痛。名结胸者。以大陷胸汤下之。不甚痛。犹 
不可下。以小陷胸利之。今支饮之胸满。遽用治中焦实热之重剂乎。是必有说。姑阙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 
〔衍义〕支饮留结。气塞胸中。故不得息。葶苈能治结利饮。大枣通肺气补中。此虽 
与肺痈异。而方相通者。盖支饮之与气。未尝相离。支饮以津液所聚。气行则液 
行。气停则液聚而气亦结。气阳也。结亦化热。所以与肺痈热结者同治。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x小半夏汤方x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衍义〕呕家为有痰饮动中而欲出也。饮去尽而欲解矣。反不渴。是积饮所留。由 
气不畅。结聚津液而成耳。半夏之味辛。其性燥。辛可散结。燥可胜湿。用生姜以 
制其悍。孙真人云生姜呕家之圣药。呕为气逆不散。故用生姜以散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x己椒苈黄丸方x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衍义〕肺与大肠合为表里。肺本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不输膀胱。仅从其合。积 
于肠间。水积则金气不宣。 郁成热为腹满。津液遂不上行。以成口燥舌干。用 
防己、椒目、葶苈。皆能利水行积聚结气。而葶苈尤能利小肠。然肠胃受水谷之 
气。若邪实腹满者。非轻剂所能治。必加芒硝以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x小半夏加茯苓汤方x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衍义〕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阳气必不宣散也。经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 
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者。眩亦上焦阳气虚。不能升发。所以 
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肾逆以安神。神安则悸愈也。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x五苓散方x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五分) 白术(三分) 桂(二分去皮)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衍义〕人瘦有禀形。有因病瘦者。金土水形之人肥。火木形之人瘦。今云瘦人者。 
必非病瘦。乃亲形也。朱丹溪云。肥人多虚。瘦人多热。盖肥人由气不充于形。故 
虚多。瘦人由气实。故热多。肥人不耐热者。为热复伤气。瘦人不耐寒者。为寒复 
伤形。各损其不足故也。巢氏病源。为邪入于阴则癫。瘦人火木之盛。为水邪抑 
郁在阴。不得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