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燥。肺热成痿。则津液之上供者。悉从燥热化为涎沫浊唾。证多不渴。较胃中 
津液尽伤。母病累子之痿。又大不同。只是津液之上输者。变为唾沫。肺不沾其 
惠泽尔。若夫痿病。津液不能灭火。反从火化。累年积岁。肺叶之间。酿成一大火 
聚。以清凉投之。捍格不入矣。然虽捍格。固无害也。设以燥热投之。以火济火。其 
人有不坐毙者乎。半夏燥药也。投入肺中。转增其患。自不待言。但清凉既不能 
入。惟燥与燥相得。乃能入之。故用半夏之燥。入清凉生津药中。则不但不燥。转 
足开燥。其浊沫随逆气下趋。久久津液之上输者。不结为涎沫。而肺得沾其渍 
润。痿斯起矣。人但知半夏能燥津液。孰知善用之。即能驱所燥之津液乎。此精蕴也。 
总按肺为娇脏。肺气素为形寒饮冷而受伤。久久出汗过多而不瘥。气馁不振。 
即为肺痿。其风伤皮毛。无伤血脉。风热相搏。气血稽留。遂为肺痈、肺痿多涎沫。 
乃至便下浊沫。肺痈脓血。乃至便下脓积。凡胃强能食而下传者。皆不死也。夫 
血热则肉败。营卫不行。必将为脓。是以金匮以通行营卫为第一义。欲治其子。 
先健其母。胃中津液。尤贵足以上供而无绝乏。后世诸方。错出不一。不明大意。 
今阅金匮十五方。固已用之不尽矣。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 
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 
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补注〕按嘉言云。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 
肺气壅浊。则周身之气。易致横逆而犯上。故肺痈者。肺气壅而不通也。肺痿者。 
肺气痿而不振也。才见久咳。先须防此两证。肺痈由五脏蕴崇之火。与胃中停 
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血为之凝。痰为之裹。遂成小痈。所结之形渐 
长。则肺日胀而胁骨日昂。乃至咳声频并。痰浊如胶。发热畏寒。日晡尤甚。面红 
鼻燥。胸生甲错。始先即能辨其脉证。属表属里。极力开提攻下。无不愈者。迨至 
血化为脓。肺叶朽坏。倾囊吐出。始识其证。十死不救。嗟无及矣。间有痈小气壮。 
胃强善食。其脓不从口出。或顺趋肛门。或旁穿胁肋。仍可得生。然不过十中二 
三耳。仲景治法最精。用力开提于未成脓之先。今人施于既成脓之后。其有济 
乎。肺痿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失其 
所养。转枯转燥。然后成之。盖肺金之生水。精华四布者。全藉胃。土津液之富。上 
供罔缺。但胃中津液暗伤之窦最多。粗工不知爱护。或腠理素疏。无故而大发其汗。或中气 
素馁。频吐以倾倒其囊。或痹或消中。饮水而渴不解。泉竭自中。或 
肠枯便秘。强利以求其快。漏卮难继。只此上供之津液。坐耗歧途。于是肺火日 
炽。肺热日深。肺中小管日窒。咳声以渐不扬。胸中脂膜日干。咳痰艰于上出。行 
动数武。气即喘鸣。冲击连声。痰始一应。金匮治法。贵得其精意。大要缓而图之。 
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热。以复肺 
之清肃。如半身痿废。及手足痿软。治之得法。亦能复起。而肺近在胸中。呼吸所 
关。可不置力乎。肺痈属在有形之血。血结宜骤攻。肺痿属在无形之气。气伤宜 
徐理。故痈为实。误以肺痿治之。是为实实。痿为虚。误以肺痈治之。是为虚虚。此 
辨证用药之大略也。然两手寸口之脉。原为手太阴肺脉。此云寸口脉数。云滑 
数。云数实数虚。皆指左右三部统言。非如气口独主右关之上也。其人咳。口中 
反有浊唾涎沫。顷之遍地者为肺痿。言咳而口中不干燥也。若咳而口中辟辟 
燥。则是肺已结痈。火热之毒。出现于口。咳声上下。触动其痈。胸中即隐隐而痛。 
其脉必见滑数有力。正邪气方盛之征也。数虚数实之脉。以之分别肺痿肺痈。 
是则肺痿当补。肺痈当泻明矣。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 
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 
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 
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补注〕按嘉言云。肺痈之脉。既云滑数。此复云微数者。非脉之有不同也。滑数者。 
已成之脉。微数者。初起之因也。初起左右三部脉微。知其卫中于风而自汗。左右三部脉数。 
知为荣吸其热而畏寒。然风初入卫。尚随呼气而出。不能深入。所 
伤者不过在于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风由所合以渐舍于肺俞。而咳唾振寒。 
兹时从外入者。从外出之易易者。若夫热过于荣。即随吸气所入。不出而伤其 
血脉矣。卫中之风。得荣中之热。留恋固结于肺叶之间。乃致血为凝滞。以渐结 
为痈脓。是则有形之败浊。必从泻法而下驱之。使其邪毒随驱下移。入胃入腹 
入肠。再一驱。即尽去不留矣。安在始萌不救。听其脓成而腐败耶。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补注〕肺为气之总司。主呼吸者也。今云上气至于面浮肿。至为肩息。是其肺气 
壅逆。而肩为动摇矣。何也。肺之所畏者。火也。设中焦邪实。阻其升降。而炎上之 
性。有加无已。则所呼之气。邪有以助之。而所吸之气不复下达。遂使出入息肩 
矣。加以脉浮大。火势方张。本体既衰。而邪削更甚。又何法可令其内还而下趋 
乎。故不治也。然犹有可图者。庶几中土尚培。生气未绝耳。若加利为尤甚也。 
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补注〕同一上气也。此则作喘而不息肩者。正以皮毛乃肺之合。为邪所蔽。遂令 
肺气不得外达。故寒伤营者。亦作喘也。彼燥阴也。上气何以复燥。肺气既塞。遂 
令下流不化。水既不化。又令木气不疏。此皆以母病而兼及于子也。一发其汗。 
则塞者得以外通矣。逆者得以下达矣。故曰愈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 
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x甘草干姜汤方x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补注〕嘉言云肺热。则膀胱之气化亦热。小便必赤涩而不能多。若肺痿之候。但 
吐涎沫而不咳。复不渴。反遗尿而小便数者。何其与本病相反也。必其人上虚 
不能制下。以故小便无所收摄尔。此为肺中冷。阴气上巅。侮其阳气。故必眩。阴 
寒之气。凝滞津液。故多涎唾。若始先不渴。服温药即转渴者。明是消渴饮一溲 
二之证。更当消息之矣。 
愚按∶肺寒。上虚也。便数。下虚也。圣人只温其中。岂非以补其母。则子自安。总司 
之地温。而膀胱亦温。下泉无洌彼之患矣。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x射干麻黄汤方x 
射干(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洗)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注〕嘉言云。上气声如水鸡。明系痰阻其气尔。阻之务在去之。而仲景不专于 
去痰者。以肺受风寒。主气之司。已为邪困而不能自持。莫若主于发表。而佐以 
润燥下气开痰四法。聚于一方内。以分解其邪。不使之合。此因证定药之大法也。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x皂荚丸方x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补注〕经谓上气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也。今咳逆上气。是 
浊气上干。清虚之位。反为浊阴所据。故虽时时唾。而浊不为唾减也。皂荚性能 
驱浊。其刺又能攻坚。且得直达患处。用意神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