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饮食。气郁则疼。水滞则重。逆其汗气。故烦。欲汗出而不得。故躁。水寒之气犯胸。而胸阳不布。故小便不
利。此为黄汗。承上文历节劳气。而言如此种种。方为黄汗之确症耳。主桂枝加黄 汤者。本为水寒激伏其
卫气。故主行阳解表之桂枝汤以发之。本为卫虚而表气不摄。遂致汗出而气血两伤。故加补气之黄 。趁
便固之。一补一散之中。而具剿抚并行。攻守兼备之道矣。
x三十二条x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
则
手足逆
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
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
气分。
本条及下文三十三、三十四共三条。言气虚而病水者。当在十九条之后。二十条之前。次黄汗之后。无谓。疑
错简也。盖先气分而后血分。先男子而后妇人。既为合法。且其文义。与二十及二十一条实同故也。本条、历
言气虚召水之由。下条、言气分之正病正治。末条言变症变法也。但气分有方。而血分不出方者。以血分之
水。其治例与男子同。已散见各条。而治血诸方。详妇人杂病门并疟门。鳖甲煎丸中之小方。及虚劳门之大
黄虫丸等方。故不赘也。右手寸口。内应肺与胸中。外应营卫者也。其脉若迟而涩。迟则阳气虚寒。故其
鼓动之机。不能连贯。涩则阴血不足。故其形体之神。不能流利也。夫寸口者。所以为胃腑行精悍。而外出为
营卫者也。今气寒而血不足。则其内外已可知矣。及按趺阳。趺阳、为精悍之源。脉微而迟。微则其气虚微。故
有无力鼓努之象。迟则与寸口同断。而亦为胃气虚寒也。胃中阳虚而寒。因而其气不足。则不能从肺与胸
中而贯及手足之末。故手足逆冷。夫胃中阳气之所以贯及手足者。先从膈而外出经络之营卫。然后从营
卫而充行手足者也。手足逆冷。则营卫先已不利。可见矣。营卫又根于胸膈。营卫不利于经络。则膈间之宗
气衰微。不能化被中土。故腹满。腹满略减。则其气下行而为肠鸣。于是腹满肠鸣。循环不已。有如相逐之状
矣。又膀胱之气。本属下化。今不行而其水气有上蒸之象。营卫之气。本自充满。今劳馁而其经络有嘘吸之
机。故曰气转膀胱。营卫俱劳者。正言病水之根脚。而水气之所以上走皮肤也。阳主护外。阳不通于表。而阴
邪外出阳分。故身冷。阴主固内。阴不滋于里。而虚热余于骨间。故骨疼也。四句即营卫俱劳。而言水病之症。
阳前通则微阳复而不足以自温。故反知恶寒。阴前通则孤阴出而不足以外健。故痹而不仁也。四句又即
营卫俱劳。而言水病欲愈不愈之症。惟运气月日之官旺。与脏腑之气血生扶。使阴阳相得。则其气乃流行
而无偏弊。盖阴阳合德。为天地得一之大气。大气一转。亦何六淫之邪之不散乎。于是邪实者。则得后与气。
而快然如衰。正虚者。犹将膀胱不约而遗溺。曰实则失气。虚则遗溺者。是言病邪欲散之佳兆尚如此。非言
病机也。条中虽曰涩为血不足。又言卫而并言营。以气根于血。卫附于营。故并及之。然始终以气虚致水。气
转病散。气偏通。则似减而实未减。故名为气分也。
x三十三条x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x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x
桂枝(三两) 麻黄(一两) 附子(一枚炮) 细辛(一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此即上文寸口脉迟而涩。趺阳脉微而迟之症治也。盖寸口之膈气虚寒。趺阳之胃气亦虚寒。则水聚膈下
胃上。而正当心之下矣。承上文而言气分之症。心下坚大。其形如盘。旋杯旋盘。即车床刮刀。旋转所成之器。
言其边之圆转如旋杯也。此系上中二焦之气。不能分运。故水饮聚于中上两间之所作也。譬之太虚。阴云
湿雾。沉滞痞塞之象。不得风以鼓之。雨以泄之。太阳之真火照耀之。则此气猝不可散。故其主桂枝汤者。鼓
天地之大气而发之以为风也。加麻黄者。振龙雷之起蛰。而沛为雨泽也。佐辛热之附子、细辛者。风雨之后。
云开日朗。所以收水性之余湿也。但其病在气分。其部在心下。独于桂枝汤中。去酸收下行之芍药者。所谓
汗之而愈。仍从腰以上之例也。观本条紧承气分。而此及下条。俱曰水饮所作。是与黄汗何涉。而徐氏谓
上条为泛论病机。又与本门何涉。惟置之血分以前。允为恰当。有识君子。当不以为妄耶。
x三十四条x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之。
x枳实白术汤方x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 。即水散也。
此非承接寸口迟涩。趺阳微迟之脉而言。乃就上条心下坚大。而言气实致水。似同实异之变症也。但除诊
脉外。其外症颇难辨认。惟是气中虚而致水者。其心下则中平而边高。气中实而致水者。其心下则中高而
边平。为少异耳。杯、深而高。盘、浅而低。故取以为辨也。然所谓气实者。非充实之谓。乃即胸痹门之留气。留气
实于心下。而水饮上升。于是气以提饮。饮以附气。留气留饮。两相搏结。而成坚大之形者。譬之干云在天。其
色常白。郁久不散。地气上升。地乃湿气。云湿相并。其色渐黑。沉浓郁滞。悬而未下之象。故以破气之枳实为
君。先散留气。以燥湿之白术为佐。并去留饮。则气泄而水自下注。故曰腹中 。即水散矣。若于寸口迟涩。趺
阳微迟之脉。上焦中焦。寒气不足之症。投以破损高真之枳实。用至七枚。其不心愦愦而忙乱欲死者。几希
矣。我故曰。此气实致水之变症变治也。留气、见胸痹注。留饮、见痰饮注。
黄胆病脉证治第十五
属性:x一条x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后贤辨黄症者。纷纷不一。而终未有确解。愚按内经。及伤寒本经之旨。大概由于湿热相搏。中宫脾土之气。
郁滞而不流贯四脏。则浮横如天地之雾。而其黄色。散漫于皮肤诸窍者也。但先从湿因、水因起。而后生热
者。则湿水为本。而热为标。故名湿黄、水黄。先从阴虚病热。其后因热而生风聚湿。及积水者。则热为本。而风
湿与水为标。故名疸。其意以治其本。而黄自已。故症同而名异耳。犹之水门之先病水。而后经断者。名水分。
先经断而后病水者。名血分之例也。故除却十一、十三、十八、二十四。四条泛论诸黄及黄家。另行方治外。其
本门所列谷、酒及女劳、三疸。所主诸方。凡茵陈汤、硝矾散、栀子大黄汤、膏发煎、茵陈五苓散、大黄硝石汤。大
概俱咸寒苦寒之品。则其用意在去热者。可见矣。若夫水湿生热而病黄者。其治例。宜发汗者。十之七。而宜
利小水者。十之三。此本篇各条。有但曰诸黄及黄家者。有直名某黄胆者。不可不细察也。首条、从脉而总
言诸黄之所由发也。头面皮肤之症。法当先诊寸口。以寸口上应头目。外应皮肤故也。若寸口脉浮而缓。浮、
为真阴不足。而邪热生风之诊。故浮、则为上行外骛之风。缓、为真阳不充。而亢火食气之诊。故缓、则为正气
卑弱之痹也。夫平常之所谓痹者。原以外中风邪。卫气沉削之症。此为内热生风。故非中风之比。但以水不
胜火。而四肢惟觉燥热而苦烦。于是内干。则召外湿。湿热相蒙。而热化偏发。有如亢旱之天。雨露不滋。土气
不摄。浮尘满空。黄埃飞布之象。故脾色之黄气。随瘀热而周行于躯壳间矣。
x二条x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
寒相搏。食
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趺阳、主中土。脉宜优柔和平以象土德。若体紧而至数。数为热。趺阳热。则火邪盛而善于杀谷。故热则消谷。
紧为寒。趺阳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