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千金外台。用瓜蒂等二三味者。凡八方。多系于吹两鼻中出黄水。正是别法。故此不录出。当考原书。 
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胆。(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短剧。古今录 
验。张文仲。经心录同。千金云。治伤寒热出表。发黄胆方。外台煮法后。引古今方。文同。) 
麻黄(三两○外台作一大把去节肘后同)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沈〕外感风寒。湿热在表。郁 成黄。或脉自浮。当以 
汗解者。用此一味。煮酒使其彻上彻下。行阳开腠。而驱营分之邪。则黄从表解矣。 

卷四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方五首
属性: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沈〕惊从外入。悸是内发。悸者心神恍惚。跳动不能自主之貌也。 
〔徐〕前奔豚章。既言有惊怖。有 
火邪。皆从惊发得之。此又另揭惊悸言之。非详其病所从得。乃谓病有惊狂不安者。有只心悸不宁者。惊乃邪 
袭于心在实边。故其寸口脉动。动者有粒如豆也。悸乃神不能主在虚边。故其寸口脉弱。弱脉来无力也。 
动而弱者。有邪袭之而心本原虚也。故惊悸并见。然而脉仍分属。动则惊气之发。弱则悸气所形。 
故曰。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尺。赵程金鉴。作夫。巢源作尺中自 
浮。未上。有必字。脉经云。问曰。病衄连日不止。其脉何类。师曰。脉来轻轻在肌肉。尺中自溢。注。 
一云。尺脉浮。以下与本文同。) 
〔尤〕尺脉浮。知肾有游火。目睛晕黄。知肝有蓄热。衄病得此。则未欲止。盖血为阴类。为肾肝之火 
热所逼。而不守也。若晕黄去。目睛且慧了。知不独肝热除。肾热亦除 
矣。故其衄今当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尤〕血从阴经。并冲任而出者。则为吐。从阳经并督脉而出者。则为衄。故衄病皆在阳经。但 
春夏阳气浮。则属太阳。秋冬阳气伏。则属阳明为异耳。所以然者。就阴阳言。 
则阳主外阴主内。就三阳言。则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之脉。不入鼻 。故不主衄也。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 。不得眠。 
〔尤〕血与汗皆阴也。衄家复汗。则阴重伤矣。脉者血之府。额上陷者。额上两旁之动脉。因血脱 
于上。而陷下不起也。脉紧急者。寸口之脉。血不荣。而失其柔。如木无液而枝乃劲也。直视不 不眠者。 
阴气亡。则阳独胜也。经云。夺血者无汗。此之谓夫。(详伤寒论辑又太阳中篇。) 
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 
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巢源。寒热上。无无字。赵徐沈尤。并无血色之血字。) 
〔程〕灵枢经曰。血脱者夭然不泽。上经曰。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今病患面无血色。脱血 
之象也。上经曰。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时目瞑兼衄。今无寒热。而脉弦衄者。则与上证不殊。为劳证也。 
若脉浮弱。手按之绝者。有阳无阴也。故知下血烦咳者。病属上焦也。故知吐血。 
〔尤〕无寒热。病非外 
感也。衄因外感者。其脉必浮大。阳气重也。衄因内伤者。其脉当沉弦。阴气厉也。虽与前尺脉浮不同。 
其为阴之不靖则一也。若脉浮弱。按之绝者。血下过多。而阴脉不充也。烦咳者。血从上溢。而心肺焦燥也。 
此皆病成而后见之诊也。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巢源。数下。有浮大二字。) 
〔尤〕脉数身热。阳独胜也。吐血咳逆上气不得卧。阴之 
烁也。以既烁之阴。而从独胜之阳。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徐〕此言吐血。不必由于气不摄血。亦不必由于阴火炽盛。其有酒客而致咳。则肺伤已极。又为 
咳所击动。必致吐血。故曰极饮过度所致。则治之者。当以清酒热为主也。 
三因方云。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 
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理中汤能止之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 
证治要诀。加葛根川芎。)或只煮干姜甘草汤。饮之亦妙。方见养生必用。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 
男子则亡血。 
〔尤〕此条已见虚劳病中。仲景复举之者。盖谓亡血之证。有从虚寒得之者耳。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太阳中篇。脉经。血下。有家字。) 
〔鉴〕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也。皆不可发汗。失血之初。固属阳热。亡血之后。热随血去。 
热虽消。而气逐血虚。阳亦微矣。若发其汗。则阳气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栗。而振振耸动也。发阴虚 
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吐衄之汗也。故见不得 不得眠。亡阴之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 
血之汗也。故见寒栗而振。亡阳之病也。李 曰。夺血者无汗。以汗与血。俱为心液。血亡液竭。无 
复余液作汗也。今又发表。则阴虚且更亡阳。表间卫气虚极。 
故寒栗而振。 
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 
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此下。脉经有当汗出不出内结亦为瘀血十一字。) 
〔鉴〕表实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热壅之胸满也。面目浮肿。胸 
满喘不得卧者。停饮之胸满也。呼吸不快。胸满大息。而稍宽者。气滞之胸满也。今病患无寒热他病。惟胸满 
唇痿。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乃瘀血之胸满也。唇舌。血华之处也。血病不荣。故痿瘁色变也。热在血分。故 
口燥。漱水不欲咽也。脉微大来迟。阴凝之诊。则当腹满。今腹不满。询之其人言我满。在胸不在腹也。与上 
如是之证推之。为有瘀血也。 
〔沈〕假令气分热盛。则腹胀满。今腹不满。而言我满者。乃外虽不满。 
五内血壅气滞而胀。故言我满。知是瘀血也。 
案程云。唇痿未详所以。误。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阴伏之伏。赵本作状。非。) 
〔鉴〕此承上文。互详证脉。以明其治也。如热状。即所谓心烦胸满。口干燥渴之热证也。其人当得 
数大之阳脉。今反见沉伏之阴脉。是为热伏于阴。乃瘀血也。血瘀者当下之。宜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类也。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沈不载此条。) 
〔程〕此章。当在第八篇中。简脱在此。 
〔尤〕此但举火邪二字。而不详其证。按伤寒论云。伤寒脉浮。 
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又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 
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仲景此条。殆为 
惊悸下血备其证欤。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加蜀漆之辛。盖欲使火气与风邪。一时并散。而无少有留滞。所 
谓从外来者。驱而出之于外也。龙骨牡蛎。则收敛其浮越之神与气尔。 
案外台奔豚气门。引短剧云。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从 
惊发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据此则程注为是。 
x桂枝救逆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为末。宋板伤寒论。作七味。是。)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脉经。无此条。) 
〔鉴〕此方是治寒水心下悸者。与首条之脉弱悸病不合。必是错简。 
x半夏麻黄丸方x(肘后无方名。) 
半夏(肘后云汤洗去滑干) 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按服三丸甚少。本草纲目。作三十丸。似是。然要之此方可疑。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徐〕此重不止二字。是谓寒凉止血药。皆不应矣。吐血本由阳虚。不能导血归经。然血亡而阴亏。 
故以柏叶之最养阴者为君。艾叶走经为臣。而以干姜温胃为佐。马通导大便下为使。愚意无马通。童便亦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