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云。张仲景此方。更有桔梗八分。无钟乳矾石。乃知此方隋唐之人。以为仲景方。则非宋人所附较然矣。 
又案根据外台。方中有矾石钟乳。而后方云。冷食自能助药力。后人因谓仲景始制五石散。信乎。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中经。沈本作入经。) 
〔尤〕迟者行之不及。缓者至而无力。不及为寒。而无力为虚也。沉而缓者为营不足。浮而缓者为卫 
中风。卫在表而营在里也。经不足而风入之。血为风动。则身痒而瘾疹。心不足而风中之。阳用不布。则胸 
满而短气。经行肌中。而心处胸间也。 
〔沈〕营卫未致大虚。邪气不能内入。持于经络。风血相搏。风邪 
主病。则发身痒瘾疹。邪机外出之征。若心气不足。正不御邪。进而扰乱于胸。大气不转。津液化为痰 
涎。则胸满短气。盖贼风内入。最怕入心乘胃。而成死证。 
案迟者数之反。缓者急之反。金鉴改迟作浮云。迟缓二脉。不能并见。必是传写之讹。此却非也。医方 
集成云。有中之轻者。在皮肤之间。言语微蹇。眉角牵引。遍身疮癣。 
状如虫行。目旋耳鸣。亦谓邪气中经也。 
x风引汤x 除热瘫痫。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三两) 寒 
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原注〕治大人风引。少小 
惊痫。螈 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经宜风引汤。○案巢源。脚经候云。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 
〔尤〕此下热清热之剂。孙奇以中风多从热起。故特附于 
此欤。中有姜桂石脂龙蛎者。盖以涩驭泄。以热监寒也。然亦猛剂。用者审之。 
案此方。亦非宋人所附。外台风痫门引崔氏甚详。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螈 。日数十发。医所不 
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方。与本方同。)上十二味。捣筛。盛以韦囊。置于高凉处。大人欲服。乃 
取水二升。先煮两沸。便纳药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滤去滓。顿服之。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热多者。 
日二三服。每以意消息之。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 
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古今录验。范汪同。(千金风癫门。 
紫石散。即本方。主疗服法并同。)由此观之。风引。即风痫掣引之谓。而为仲景之方甚 
明。程氏尤氏辈亦何不考也。但除热瘫痫四字。义未允。刘氏幼幼新书。作除热去瘫痫。楼氏 
纲目。作除热癫痫。(王氏准绳同。)其改瘫作癫。于理为得矣。 
汪氏医方集解云。侯氏黑散风引汤。喻氏虽深赞之。亦未知其果当。以此治风而获实验乎。抑亦门外 
之揣摩云尔也。 
x防己地黄汤x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一分) 桂枝(三分) 防风(三分) 甘草(一分○赵本。分并作钱。非。) 
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 
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尤〕赵氏云。狂走谵语。身热脉大者。属阳明也。此无寒热。其脉浮者。乃血虚生热。邪并于阳 
而然。桂枝防风防己甘草。酒浸取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用 
生地黄之甘寒。熟蒸使归于阴。以养血除热。盖药生则散表。熟则补衰。此煎煮法。亦表里法也。 
兰台轨范云。此方他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也。此等法最宜细玩。 
案此方程氏金鉴。并不载。盖以为宋人所附也。未知果然否。千金风眩门所收。却似古之制。 
今录于下以备考。 
x防己地黄汤x 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 
防己 甘草(各二两) 桂心 防风(各三两) 生地黄(五斤别切勿合药渍疾小轻用二斤)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渍一宿。绞汁着一面。取滓着竹箦上。以地黄。着药滓上。于五斗米下蒸之。 
以铜器承取汁。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分再服。 
x头风摩散方x(千金。作头风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千金云中形者炮裂) 盐(等分○千金作如附子大)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 上。令药力行。( 
已。徐沈作以。尤本无。 。赵本作疾。千金无已字。 作顶。) 
案本草藏器云。盐去皮肤风。此方外台。引千金。程氏金鉴。并为宋人附方。是。 
x三因附子摩头散x 治因沐头中风。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而病甚。头痛不可以出。至日则少愈。名曰 
首风。(即本方。)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 
汗出。故曰历节。 
〔程〕圣济总录曰。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 
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或昼静夜发。痛彻骨髓。谓之历节风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十二筋。皆结于骨节之间。筋骨为肝肾 
所主。今肝肾并虚。则脉沉弱。风邪乘虚。淫于骨节之间。致腠理疏。而汗易出。汗者心之液。汗出而入水 
浴。则水气伤心。又从流于关节交会之处。风与湿相搏。故令历节黄汗。而疼痛也。 
〔鉴〕赵良曰。肾主水。 
骨与之合。故脉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与之合。血虚则脉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为水 
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湿。久变为热。湿热相蒸。是以历节发出黄汗也。 
〔尤〕案后水气篇中云。黄汗之 
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二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 
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 
案寸口脉沉以下。止即为肝二十二字。脉经。移于下文 
味酸则伤筋之首。文脉贯通。旨趣明显。盖古本当如是矣。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沈〕此诊趺阳。则知胃家内湿招风为病也。趺阳脉浮。浮为风邪入胃。滑为水谷为病。此显脉浮而滑 
者。乃素积酒谷湿热招风。为谷气实。然内湿外风相蒸。风热外越。津液 
随之。故汗自出也。 
〔程〕亦历节之脉。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程〕少阴肾脉也。胗在太溪。若脉浮而弱。弱则血虚。虚则邪从之。故令浮弱。风血相搏。则邪正交争 
于筋骨之间。则疼痛如掣。 
〔尤〕趺阳少阴二条合看。知阳明谷气盛者。风 
入必与汗偕出。少阴血不足者。风入遂着而成病也。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自。原本作血。今根据诸本改之。) 
〔魏〕盛人者。肥盛而丰浓之人也。外盛者中必虚。所以 
肥人多气虚也。气虚必短气。气虚必多汗。汗出而风入筋骨 
之间。遂历节疼痛之证见矣。 
〔尤〕缘酒客湿本内积。而汗出当风。则湿复外郁。内外相召。流入关节。故历 
节痛不可屈伸也。合三条观之。汗出入水者。热为湿郁也。风血相搏者。血为风动也。饮酒汗出当风者。风 
湿相合也。历节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为从虚所得。则一也。 
诸肢节疼痛。身体HT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HT 。赵本。作 。沈 
尤金鉴同。魏作HT 。案此当作 。脉经。作 瘰。非。) 
〔魏〕湿热在体。风邪乘之。而历节成矣。于是掣痛之势如脱。甚不可奈。湿上甚而为热。热上甚而引 
风。风上甚而耗气冲胸。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皆风邪热邪湿邪。合为患者也。主之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 
桂枝防风麻黄生姜之辛燥。治风治湿。白术甘草之甘平。补中。芍药知母之酸寒苦寒。生血清热。是风湿热三 
邪。并除之法也。其间加附子。走湿邪于经队中。助麻桂为驱逐。非以温经也。况此方。乃通治 
风湿热三邪之法。非 为瘦人出治也。肥人平日。阳虚于内者多。非扶助其阳气。则邪之入筋骨间者。难于轻 
使之出。用附子于肥人。尤所宜也。勿嫌其辛温。而云不可治血虚内 
热之证也。瘦人阴虚。火盛之甚。加芍药。减附子。又可临时善其化裁矣。 
案历节。即痹论所谓行痹痛痹之类。后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