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 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
奥尔波特通过对50余种人格概念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概念“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我国学者的观点——“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郑雪)
二、人格心理学
(一)定义——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研究对象——无专有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任务
? 揭示人格心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 确定人格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
? 运用相关的人格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运用于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人事管理等领域 。
(四)学科性质与地位
? 学科性质——人文科学范畴
? 学科地位——与心理过程共同构成心理现象的两大支柱
(五)学科现状——喜?忧?
“人格心理学从来没有遭受过缺乏用来描述和解释人格现象的理论的饥渴”。(Emmons;1995)
人格心理学自诞生至今,逐步呈现出群雄争霸的局面:
? 精神分析学派
? 特质学派
? 生物学派(包括新近的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学派
? 人本主义学派
? 认知学派
对学科现状的两种看法:
? 乐观
? 忧虑
(六)研究方法
? 个案研究——此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通过谈话、观察、 作品分析等方法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定性描述。
优点 1。许多对研究人员来说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容易用实验研究来检验;
2。适合考察一些较为罕见的个案;
3。当研究者认为他们所考察的人在所要考察的维度上与正常人无本质差别时,适合采用此种方法。
缺点 1。结论的可推广性值得考虑 ;
2。个案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
3。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难以被检验;
4。资料收集的客观性难以保证。
? 个案研究是否等同于临床研究?
? 相关研究——主要运用统计与测量的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定量关系。
优点:1。比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更容易操作,更省时,可在 短时间内获得研究变量的大量数据;
2。无需严格控制与操纵变量,更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与实际情况,可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3。可研究一些实际上或伦理上、法律上无法控制的变量;
4。当研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察变量之间是否有关联时。
缺点:1。无法确定变量间作用的方向,即因果关系问题;
2。需要较多的被试样本量。
? 实验研究——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的某些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的结论。
优点:1。能主动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发生的原因;
2。所获得的信息较为精确,力求客观性;
3。在同样条件下可以重复,他人可以验证。
缺点:1。实验情景毕竟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景,其结论的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
2。实验方法很难彻底排除实验对象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对实验过程的污染;
3。对变量进行操纵往往会花费过大,费时费力。
三种研究方法对比表
个案研究 相关研究 实验研究
需要的被试样本量小 需要的被试样本量大 需要的被试样本量大
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易于确定因果关系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
不易操作 易于操作 不易操作
生态效度一般 生态效度较好 生态效度较差
第四节 西方人格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孕育期(公元前5世纪——19世纪中期)
1。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
? 性善论: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
? 性恶论:奥古斯丁、霍布斯
? 白板说:亚里士多德
2。关于人格结构
? 柏拉图:理性、意志、欲望三因素合成说
? 亚里士多德:营养的灵魂
感觉的灵魂
理性的灵魂
3。关于人格的分类
? 柏拉图:统治者类型、武士类型、平民类型
?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心脏(血液)、肝脏(黄胆汁)、胃(黑胆汁)、脑(粘液)
4。关于人格的评定
? 亚里士多德:在《形相学》中提出身体特征像某种动物的人具有类似此种动物的气质的观点
? 鲍多、米乔恩等关于笔迹学的论述
? (德)弗朗茨?加尔对人的心理能力与头颅形状的关系做了观察研究,提出了“颅相学”。认为脑的各区域是各种心理能力的特殊器官;脑的不同区域
发育不同会导致相应头颅区域凹凸的变化。
二、形成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1。高尔顿的研究
i。 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ii。 侧重于人的个别心理特征;
iii。 研究范围广泛。
2。弗洛伊德的研究
3。阿尔波特的工作
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三、活跃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从20世纪30年代以社会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产生和人格测量的兴起为标志,直到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人格研究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如下:
1。发展速度快
2。研究范围广
3。理论纷争激烈
四、平稳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受系统科学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开始进入平稳阶段,学派间的纷争趋于缓和。
这一时期的特点表现为:
1。人格研究的综合化趋势
2。强调自我研究
3。当前人格研究的几大趋势
A。 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B。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C。 人格认知理论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
主要著作:
《关于癔病的研究》 1895年 《梦的解析》 1900年
《日常工作中的心理病理学》 1901年 《图滕与禁忌》 1913年
《精神分析运动史》 1914年 《精神分析引论》 1917年
《超越快乐原则》 1920年 《自我和本我》 1923年
《文明及其缺陷》 1930年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1933年
《弗洛伊德自传》 1935年
二、弗关于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学说
(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作为意识,弗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注意提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特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限时性;
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被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有关经验组成。
3、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特点:
(1)、无矛盾性:互不干扰,各人独立(存在内容);
(2)、无时间性:不因时间而消失或减弱,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影响;
(3)、不存在彼此的否定、怀疑或不信任的成分;
(4)、非现实性:“快乐原则”
(5)、无意识观念里面的能量是最大的,较活跃,易变形;
三者关系:无意识是原动力,意识、前意识是检查官。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