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 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
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五味之酸以收肺气而止咳。)若小
便利者,去茯苓。(茯苓淡渗而利窍,小便既利,即防阴津暗竭,不当更渗。)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芍药收阴,而停液非下利之所宜,干姜散寒而燠土,土燠则水有制。)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呕加生
姜宜矣,乃水寒上逆为呕,正当用附子者,何以反去之耶?盖真武汤除附子外,更无热药,乃为肺胃素有积热,留饮惯
呕而去之,又法外之法耳。观后通脉四逆汤,呕者,但加生姜不去附子,岂不甚明。所以暴病之呕,即用真武,尚不相
当也。)
x芍药甘草附子汤x 治伤寒发汗不解,反恶寒,阳虚之证。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脐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温服半升。
x茯苓四逆汤x 治伤寒汗下屡误,阴阳两伤,烦躁之证。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
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x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x 治伤寒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阳虚之证。又治风湿相搏之证,去芍药加白术。亦
治风湿相搏。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五
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x干姜附子汤x 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阳虚之证。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去
皮生用)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x甘草附子汤x 治风湿相搏,烦疼掣痛,短气恶风,阳虚之证。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
(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
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x附子泻心汤x 治伤寒心下痞,恶寒汗出,热邪既盛,真阳复虚之证。《金匮》有大黄附子汤,亦同此意,见二
十九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
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x四逆汤x 治三阴经证,四肢厥冷,虚寒下利,急温其藏之总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再服。
x通脉四逆加减汤x 治厥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恶寒,脉微欲绝之证。即用前四逆汤方,面色赤者,加葱
九茎。(面色赤者,阳格于上。加葱通阳气也,故名通脉。)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腹中痛,真阴不足也。去葱
恶其顺阳也,加芍药收阴也) 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两。(咽痛,阴气上结也。去芍药恶其敛
气聚阴也,加桔梗利咽也。)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利止邪欲罢也,脉仍不出阳气未复也。脉者,气血
之先,阳气未复,亦兼阴血不充,故加人参补其气血也。去桔梗者,恶其上载而不四通也。)
x白通汤x 治少阴病,但见下利,藏寒阴盛,用此以通其阳胜其阴。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
枚生去皮脐)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x白通加猪胆汁汤x 治少阴下利脉微,与上白通汤服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用此。加猪胆汁汤为向导,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一
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用人尿亦可。
x附子汤x 治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阳虚之证。灸后用此方。又治少阴身体痛,手足寒,脉沉,阳虚
之证。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 茯苓(二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
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x麻黄附子甘草汤x 治伤寒少阴经,二三日无里证。用此方温经,微发其汗。《金匮》用治少阴水病,少气脉沉
虚胀者,发其汗即已。又少阴无里证,而有表证,反发热者,去甘草加细辛,名麻黄附子细辛汤,二方皆少阴表法也。
以上十四方,引证仲景伤寒证治。
x白术附子汤x 《金匮》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脉浮虚而涩者,用桂枝附子汤。若大便坚,小便自
利者,用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劈) 上
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
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又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用此方暖肌补中,益精气。
x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x 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
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金匮》论水气病,寸口脉迟而涩,至名曰气分一段奥义,前明之矣。今观此证,气分之水。结聚心下,坚大如盘,
内水与外风相挟,漫无解散之期。荣卫之气,且无由通行相得。膻中之大气,更无由豁然而转。其气只从边旁走动,如
旋杯之状,苦且危矣!此方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而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温散,明是欲使少阴之水寒,及所挟之外风,
一汗而内外双解无余,故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则愈。其非少阴水寒,及不挟外风之证。自是胃中蓄积水饮至多,上结心
下,但用枳实、白术二味,治其水饮。腹中软,即当散矣。《金匮》虽未明言,究竟气分之水,不越此阴阳二治,故不厌
其复,重绎于此方之下。
x崔氏八味丸x 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 又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又治短气有微饮,引从小便出。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各一两炮) 上八味末之,
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金匮》用崔氏八味丸成方,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者。香港脚即阴气,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渐,故用之以驱逐阴邪
也。其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则因过劳其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气化,小便自不能通利,故用之以
收摄肾气也。其短气有微饮者,饮亦阴类,阻其胸中空旷之阳,自致短气,故用之引饮下出,以安胸中也。乃消渴病饮
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而亦用之者何耶?此不但肾气不能摄水,反从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势,故急用之以逆折其水,
不使顺趋也。夫肾水下趋之消,肾气不上腾之渴,舍此曷从治哉!后人谓八味丸为治消渴之圣药,得其旨矣。然今世以
为壮水益火两肾平补之套药,曾不问其人小便之利与不利,口之渴与不渴,一概施之。总于《金匮》之义,有未悉耳。
x 栝蒌瞿麦丸x 治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渴。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
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金匮》治小便不利,而淋且渴者用之。以其胃中有热,腹中有寒,故变八味丸之制为此丸。见其人趺阳脉数,即
胃中有热。胃热必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是其淋而且渴,为胃热中消明矣。故用栝蒌以清胃热,茯苓、瞿麦
以利小水。然肾中寒水之气,上入于腹,则腹中必冷,故用附子以胜其寒。方下云∶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制方之义,
可绎思也。
x薏苡附子散x 《金匮》治胸痹缓急之证。 薏苡仁(二两) 大附子(一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
日三服。
x乌头赤石脂丸x 《金匮》治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