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督脉起自下极 ,并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 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
底,
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会阴,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足跟之底,循外踝上入风池。
阴跷内踝循喉嗌,本是阴阳脉别支。诸阴会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 。诸阳会起阳维脉
,太阳之 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
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八脉交会八穴歌
属性: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 督脉内
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八脉配八卦歌
属性:干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 兑坎申脉间。补泻浮沉分逆
顺,得时呼吸不为难。祖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八穴相配合歌
属性: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 。临泣外关分主客,后 申脉正相合。左针右病知高
下,以意通经广按摩。补泻迎随分逆顺,五门八法是真科。
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八法逐日干支歌
属性: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就,戊癸巳午七相根据。丙辛亥子亦七
数,逐日干支即得知。
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八法临时干支歌
属性: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须知。戊癸辰戌各有
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按灵龟飞腾图有二,人莫适从,今取其效验者录之耳。
r灵龟八法之图ph…h4。bmpr
假如甲子日,戊辰时,就数逐日支干内。甲得十数,子得七数。又算临时支干内,戊得五数
,辰得五数,共成二十七数。此是阳日,该除二九一十八数,余有九数,离九列缺穴也。
又如乙丑日,壬午时,就算逐日支干内。乙得九数,丑得十数。又算临时支干内,壬得
六数
皆仿此。
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飞腾八法歌
属性:(与前法不同)
壬甲公孙即是干,丙居艮上内关然。戊午临泣生坎水,庚属外关震相连。辛上后 装巽
卦,乙癸申脉到坤传。己土列缺南离上,丁居照海兑金全。
其法只取本时天干为例,假如甲己日戊辰时,即取戊干临泣穴,己巳时,即列缺;庚午
时,即外关。余皆仿此。
(愚谓奇经八脉之法,各有不相同。前灵龟八法,有阳九阴六、十干十变开阖之理,用之得
时,无不捷效。后飞腾八法,亦明师所授,故不敢弃,亦载于此,以示后之学人。)
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八法交会八脉
属性:r图ph…h5。bmpr
公孙二穴父通 冲脉。
内关二穴母通 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 二穴夫通 督脉。
申脉二穴妻通 阳跷脉。(合于目内 、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临泣二穴男通 带脉。
外关二穴女通 阳维脉。(合于目内 、耳后、颊、颈肩)。
列缺二穴主通 任脉。
照海二穴客通 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卷之四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八法主治病证
属性:公孙二穴通冲脉,脾之经,在足大指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令病患坐合两掌相对取之,
主治三十一证。
凡治后证,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九种心疼,一切冷气。
大陵二穴 中脘一穴 隐白二穴。
痰膈涎闷,胸中隐痛。
劳宫二穴 膻中一穴 间使二穴。
脐腹胀满,气不消化。
天枢二穴 水分一穴 内庭二穴。
胁肋下痛,起止艰难。
支沟二穴 章门二穴 阳陵泉二穴。
泄泻不止,里急后重。
下脘一穴 天枢二穴 照海二穴。
胸中刺痛,隐隐不乐。
内关二穴 大陵二穴 中二穴。
两胁胀满,气攻疼痛。
阳陵泉二穴 章门二穴 绝骨二穴(一名悬钟)
中满不快,翻胃吐食。
中脘一穴 太白二穴 中魁二穴(一名阳 )
气膈五噎,饮食不下。
膻中一穴 三里二穴 太白二穴
胃脘停痰,口吐清水。
巨阙一穴 厉兑二穴 中脘一穴
中脘停食,疼刺不已。
解 二穴 太仓一穴(一名中脘穴) 三里二穴
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丰隆二穴 中魁二穴 膻中一穴
心疟令人心内怔忡。
神门二穴 心俞二穴 百劳一穴(即大椎穴)
脾疟令人怕寒,腹中痛。
商丘二穴 脾俞二穴 三里二穴
肝疟令人气色苍苍,恶寒发热。
中封二穴 肝俞二穴 绝骨二穴
肺疟令人心寒怕惊。
列缺二穴 肺俞二穴 合谷二穴
肾疟令人洒热,腰脊强痛。
大钟二穴 肾俞二穴 申脉二穴
疟疾大热不退。
间使二穴 百劳一穴 绝骨二穴
疟疾先寒后热
后 二穴 曲池二穴 劳宫二穴
疟疾先热后寒。
曲池二穴 百劳一穴 绝骨二穴
疟疾心胸疼痛。
内关二穴 上脘一穴 大陵二穴
疟疾头痛眩晕,吐痰不已。
合谷二穴 中脘一穴 列缺二穴
疟疾骨节酸痛。
魄户二穴 百劳一穴 然谷二穴
疟疾口渴不已。
关冲二穴 人中一穴 间使二穴
胃疟令人善饥而不能食。
厉兑二穴 胃俞二穴 大都二穴
胆疟令人恶寒怕惊,睡卧不安。
临泣二穴 胆俞二穴 期门二穴
黄胆四肢俱肿,汗出染衣。
至阳一穴 百劳一穴 腕骨二穴 中脘一穴 三里二穴
黄胆,遍身皮肤及面目小便俱黄。
脾俞二穴 隐白二穴 百劳一穴 至阳一穴 三里二穴 腕骨二穴
疸,食毕则头眩心中拂郁,遍体发黄。
胃俞二穴 内庭二穴 至阳一穴 三里二穴 腕骨二穴 阴谷二穴
酒疸,身目俱黄,心中俱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
胆俞二穴 至阳一穴 委中二穴 腕骨二穴
女痨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便不利。
关元一穴 肾俞二穴 然骨二穴 至阳一穴
内关二穴 阴维脉。心包络之经,在掌后二寸两筋之间陷中,令患人稳坐仰手取之,主
治二十五证。
中满不快,胃脘伤寒。
中脘一穴 大陵二穴 三里二穴
中焦痞满,两胁刺痛。
支沟二穴 章门二穴 膻中一穴
脾胃虚冷,呕吐不已。
内庭二穴 中脘一穴 气海一穴 公孙二穴
脾胃气虚,心腹胀满。
太白二穴 三里二穴 气海一穴 水分一穴
胁肋下疼,心脘刺痛。
气海一穴 行间二穴 阳陵泉二穴
痞块不散,心中闷痛。
大陵二穴 中脘一穴 三阴交二穴
食 不散,人渐羸瘦。
腕骨二穴 脾俞二穴 公孙二穴
食积血瘕,腹中隐痛。
胃俞二穴 行间二穴 气海一穴
五积气块,血积血癖。
膈俞二穴 肝俞二穴 大敦二穴 照海二穴
脏腑虚冷,两胁痛疼。
支沟二穴 建里一穴 章门二穴 阳陵泉二穴
风壅气滞,心腹刺痛。
风门二穴 膻中一穴 劳宫二穴 三里二穴
大肠虚冷,脱肛不收。
百会一穴 命门一穴 长强一穴 承山二穴
大便艰难,用力脱肛。
照海二穴 百会一穴 支沟二穴
脏毒肿痛,便血不止。
承山二穴 肝俞二穴 膈俞二穴 长强一穴
五种痔疾,攻痛不已。
合阳二穴 长强一穴 承山二穴
五痫等证,口中吐沫。
后 二穴 神门二穴 心俞二穴 鬼眼四穴
心性呆痴,悲泣不已。
通里二穴 后 二穴 神门二穴 大钟二穴
心惊发狂,不识亲疏。
少冲二穴 心俞二穴 中脘一穴 十宣十穴
健忘易失,言语不记。
心俞二穴 通里二穴 少冲二穴
心气虚损,或歌或笑。
灵道二穴 心俞二穴 通里二穴
心中惊悸,言语错乱。
少海二穴 少府二穴 心俞二穴 后 二穴
心中虚惕,神思不安。
乳根二穴 通里二穴 胆俞二穴 心俞二穴
心惊中风,不省人事。
中冲二穴 百会一穴 大敦二穴
心脏诸虚,心怔惊悸。
阴 二穴 心俞二穴 通里二穴
心虚胆寒,四体颤掉。
胆俞二穴 通里二穴 临泣二穴
临泣二穴,通带脉、胆之经,在足小指次指间,去侠溪一寸五分。令患者垂足取之。主
治二十四证。
足跗肿痛,久不能消。
行间二穴 申脉二穴
手足麻痹,不知痒痛。
太冲二穴 曲池二穴 大陵二穴 合谷二穴 三里二穴 中渚二穴
两足颤掉,不能移步。
太冲二穴 昆仑二穴 阳陵泉二穴。
两手颤掉,不能握物。
曲泽二穴 腕骨二穴 合谷二穴 中渚二穴
足指拘挛,筋紧不开。
丘墟二穴 公孙二穴 阳陵泉二穴
手指拘挛,伸缩疼痛。
尺泽二穴 阳 二穴 中渚二穴 五处二穴
足底下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