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水以济之。然救其本宫之火炎,而终不能益肾中之真水,肾又不受外水,而与膀
胱为表里,即将外水传于膀胱,故饮水而即溲也。治法似宜泻心中之火,以救肺金
之热矣。然而肺因火热发渴,日饮外水,则水停心下者有之。水日侵心,则心火留
于肺而不归,心中已成虚寒之窟,是寒凉之药,反为心之所恶。且寒凉之药,不能
上存,势必下趋于脾胃。夫肺火之盛而不解者,正苦于脾胃之虚,土不能生金之故。
苟再用寒凉,必至损伤脾胃之气,肺金何以养哉。必须仍治肺金,少加补土之味,
则土旺而肺气自生,清肃之令行,而口渴自止。方用清上止消丹∶
麦冬(二两) 天冬(一两) 人参(三钱) 生地(五钱) 茯苓(五钱) 金银花(一两)
水煎服。十剂渴尽减,二十剂全愈。
此方重治肺,而轻治胃与脾。治肺而不损金,清火而不伤土。土生金而金生水,
又何疑乎。惟方中加入金银花者,火刑金而多饮凉水,则寒热相击,热虽暂解于片
刻,而毒必留积于平时,用清金之药,以解其热,不能解其毒也。与其日后毒发而
用散毒之品,何若乘解热之时,即兼解其毒,先杜其患哉。况金银花不特解毒,且
善滋阴,一味而两用之也。
此症用二冬苓车汤亦效。
麦冬(三两) 天冬(一两) 茯苓(五钱) 车前子(三钱) 水煎服。
消渴之病,大渴恣饮,一饮数十碗,始觉胃中少快,否则胸中嘈杂如虫上钻,
易于饥饿,得食渴减,不食渴尤甚,人以为中消之病也,谁知是胃消之病乎。胃消
之病,大约成于膏粱之人者居多。燔熬烹炙之物,肥甘醇浓之味,过于贪饕,酿
成内热,津液干涸,不得不求济于外水,水入胃中,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肺,而
肺又因胃火之炽,不能通调水道,于是合内外之水建瓴而下,饮一溲二,不但外
水难化,且平日素酝,水精竭绝,而尽输于下,较暴注、暴泄为尤甚,此竭泽之火,不
尽不止也。使肾水未亏,尚可制火,无如膏粱之人,肾水未有不素乏者也,保火之
不烁干足矣,安望肾水之救援乎。内水既不可制,势必求外水之相济,而外水又不
可以济也,于是思食以济之。食入胃中,止可解火于须臾,终不能生水于旦夕,不
得不仍求水以救渴矣。治法宜少泻其胃中之火,而大补其肾中之水,肾水生而胃火
息,肾有水,而关门不开,胃火何从而沸腾哉。方用闭关止渴汤∶
石膏(五钱) 玄参(二两) 麦冬(二两) 熟地(二两) 青蒿(五钱) 水煎服。二
剂而渴减,四剂而食减,十剂消渴尽除,二十剂全愈。
此方少用石膏、青蒿以止胃火,多用玄参、熟地以填肾水,重用麦门冬以益肺
气,未尝闭胃之关门也。然而胃火之开,由于肾水之开;肾水之开,由于肾火之动
也;而肾火之动,又由于肾水之乏也。今补其肾水,则水旺而肾火无飞动之机,火
静而肾水无沸腾之患。肾水既安守于肾宅,而胃火何能独开于胃关哉。此不闭之闭,
真神于闭也。
此症用止消汤亦效。
石膏 人参 茯神(各五钱) 玄参(一两) 生地(二两) 知母 麦芽 谷芽 神曲
(各三钱) 水煎服。
消渴之症,小便甚多,饮一斗溲一斗,口吐清痰,投之水中,立时散开,化为
清水,面热唇红,口舌不峭,人以为下消之病也,谁知是肾水泛上作消乎。夫肾水
泛上,水升于咽喉口舌之间,宜乎不渴,何以渴之甚也?盖下寒之极,逼其火于上
焦,故作渴耳。此火乃肾中之火,即龙雷之火也。一发而不可制,宜引而不宜逐,
可于水中引之。论此等消渴,仲景张夫子肾气丸最妙。世传肾气丸,乃张夫子定之,
以治汉帝之消渴者也。然而肾气丸止可治消渴已痊之症,不能治消渴初起之症也。
当年汉帝乍患下消之时,张夫子实别有神方,未传于世,今独传于铎,铎何敢隐秘
而不出,以救万世乎。方用引龙汤∶
玄参(三两) 肉桂(三钱) 山茱萸(四钱) 北五味(一钱) 麦冬(一两)
水煎服。一剂渴减半,三剂全愈。
龙火浮游干燥之极,非玄参三两,断不能止其焰,非肉桂三钱,必不能导其归。
山茱萸、北五味非用之以益精,实取之以止渴。益之麦冬者,以龙火久居于上游,
未免损肺,得麦冬以生其气,则肺金生水,火得水而易归也。或谓多用玄参是欲止
焰矣,既恐少用不足以止之,何多用肉桂以增焰乎?盖用肉桂者,正引火归源也。
引火而少用肉桂,又何不可?不知玄参善消浮游之火,但其性太凉,非多用肉桂则
不足以制其寒,制其寒则寒变为温,而又非大热,正龙雷之所喜也。盖龙雷之性,
恶大寒而又恶大热,大寒则愈激其怒,而火上炎;大热则愈助其横,而火上炽。今
用肉桂三钱,入于玄参三两之中,则寒居其九,热居其一,调和于水火之中;又有
山茱、五味、麦冬之助,正不见其热,惟见其温也。龙雷喜温,所以随之直归于肾
脏。火归于肾,命门不寒,蒸动肾水,下温而上热自除。此方较肾气丸治下消之症
效更神速。铎不惜传方,又阐扬其义,以见铎之论症,非无本之学也。
此症用丹桂止氛汤亦效。
熟地(三两) 肉桂(二钱) 茯苓 丹皮(各一两) 麦冬(二两) 水煎服。
消渴之症,口干舌燥,吐痰如 涎白沫,气喘不能卧,但不甚大渴,渴时必须
饮水,然既饮之后,即化为白沫,人亦以为下消之病也,谁知是肾火上沸之消症乎。
夫肾中有火,乃水中之火也。火生水中,亦火藏于水内。火无水不养,亦无水不藏,
明是水之制火也。然而水之不足,必至火之有余,而火反胜水,火欺水之不能相制,
于是越出于肾宫,上腾于咽喉、口齿之间。火与水原不能离者也,火既上升,水必
随之而上升矣。水即不欲上升,釜底火燃,安得不腾沸哉。惟是水涸以致沸腾,而
烈火日炊,自成焦釜,不以外水济之得乎。然焦釜而沃之以水,仍沸腾而上,故吐
如之涎沫耳。治法不必泻火,而纯补其水,使阴精之寒,自足以制阳光之热也。
方用宁沸汤∶
麦冬(三两) 山茱萸(三两) 茯苓(一两) 水煎服。一剂渴少止,再剂渴又止,
饮半月全愈。
此方用山茱萸三两,以大补肾水,尽人知之。更加入麦冬三两者,岂滋肺以生
肾乎。不知久渴之后,日吐白沫,则熬干肺液。使但补肾水,火虽得水而下降,而
肺中干燥无津,能保肺之不告急乎。肺痈肺痿之成未必不始于此。故补其肾而随滋
其肺,不特子母相生,且防祸患于未形者也。加入茯苓者,因饮水过多,膀胱之间,
必有积水,今骤用麦冬、山萸至六两之多,不分消之于下,则必因补而留滞,得茯
苓利水之药,以疏通之,则补阴而无腻隔之忧,水下趋而火不上沸,水火既济,消
渴自除矣。
此症用解沫散亦神。
熟地(二两) 麦冬(二两) 山萸 丹皮(各一两) 车前子(五钱) 水煎服。
人有素健饮啖,忽得消渴疾,日饮水数斗,食倍而溺数,服消渴药益甚,人以
为虫消也,谁知是脾气之虚热乎。夫消渴之症,皆脾坏而肾败。脾坏则土不胜水,
肾败则水难敌火。二者相合而病成。倘脾又不坏,肾又不败,宜无消渴之症矣。不宜
消渴而消渴者,必脾有热乘之,得之饮啖酒果而致之者也。夫酒能生热,热甚则饥,
非饱餐则不能解其饥,然多食则愈动其火矣。火盛非水不能相济,饮水既多,不得
不多溺也。此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治法平脾中之虚热,佐之解酒消果之味,则火
毒散,而消渴之病自除。方用蜜香散∶
木蜜(二钱) 麝香(三分) 酒为丸。更用∶黄连(一钱) 茯苓(三钱) 陈皮(五分)
神曲(一钱) 人参(三钱) 煎汤送丸药。日用三丸,丸尽而愈。
此丸用麝香者,取麝能散酒也。且麝香最克瓜果,瓜果闻麝香之气,即不结子,
非明验耶。木蜜乃枳 也,酿酒之房,苟留木蜜,酒化为水。故合用二味,以专
消酒果之毒也。酒果之毒既消,用参、苓、连、曲之类,以平脾中之虚热,则腹
中清凉,何消渴之有哉。
此症用消饮散亦佳。
人参 天花粉 茯苓(各三钱) 枳壳 浓朴(各一钱) 山楂(二十粒) 麦冬(二两)
甘草(一钱)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