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9-医学纲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三阴得时之用,而下降以行秋令,奉收道下入地中而举藏也。乃泻老阳在天不肯退化行阴道者也。至元戊辰 
春,中书参政杨公正卿,年逾七十,病面颜郁赤,若饮酒状,痰稠粘,时眩运如在风雾中。一日会都堂,此症 
忽来,复加目瞳不明,遂归。命予诊候,两寸脉洪大,尺脉弦细无力,此上热下寒明矣。欲药之,为高年气弱不 
任,记先师所论,凡上热譬犹鸟巢高颠,射而取之,即以三棱针,于颠前发际疾刺二十余,出紫黑血约二合许, 
实时头目清利,诸苦皆去,自后不复作。(刺上热下寒与经旨不同也。经旨于寒处责其虚,治之能引上热下降, 
垣于热处得血,候热自里退而下降也。) 
〔《密语》〕上寒下热,上热下寒悬钟。(二寸半。上寒下热先补后泻,上热下寒先泻后补。或分开上 
寒补悬钟五分,下热泻曲池一寸五分。)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疟寒热
属性: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已闭,发为风疟。(见生气通天论)秋善病风疟。(全文见五脏。)夏暑汗不 
出者,秋成风疟。 
〔《素》〕黄帝问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 
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对曰∶ 
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 
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 
外皆热,则喘而渴,故饮冷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 
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 
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歧伯曰∶ 
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 
日早者,何气使然也?歧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 
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作日稍益晏也。其 
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五”一作“一”。)下至 骨,二十六日(“六”一作“二”,)入于脊内, 
注于伏膂(一作“伏中”。)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灵枢》经云∶疟者内簿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 
详“蓄积”二字,则作一日之义明矣。始明邪气未盛,未与卫气相当,故未作,必候蓄积与卫气相当,故作焉。)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始发也,不 
当风汗,其日作者奈何?歧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 
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 
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舍,则其 
府也。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歧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 
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 
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 
以时作,名曰温疟。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岐伯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 
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 
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者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 
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其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 
名曰瘅疟。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 
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 
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名曰瘅疟。帝曰∶疟未发,其应何如?歧伯曰∶ 
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 
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卫与邪相并则病作,与邪相离则病休。其并于阴则寒,并于阳则热。离于阴则寒已,离于阳则热已。至 
次日又集而并合,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 
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以上俱疟论篇) 
帝曰∶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 
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也。疟亦同 
法。(至真要大论)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帝曰∶夫风之与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 
在,疟则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疟论篇) 
〔《保》〕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盖伤之浅也,近而暴。伤之重也,远而深。 疟者,久疟也。是知夏伤于 
暑,湿热闭藏,而不能发泄于外,邪气内行,至秋而发为疟也。初不知何经受病,随其受而取之。有中三阳者, 
有中三阴者。大抵经中邪气,其症各殊,同伤寒治之也。故《内经》曰∶五脏皆有疟,其治各别。在太阳经者, 
谓之风疟,治多汗之。在阳明经者,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经者,谓之风热疟,治多和之。此三阳受病, 
皆谓暴疟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者,此乃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在阴经者,则不分三经,皆谓之温疟,宜以太 
阴经论之。其发处暑后冬至前者,此乃伤之重者,远而深也。 疟者,老疟也,故谓之久疟。 
x桂枝羌活汤x 治疟病处暑前后,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有汗。 
桂枝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迎发日服。吐者加半夏曲。 
疟疾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者,宜x麻黄羌活汤x。 
麻黄 羌活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上同前服法。如吐,加半夏曲等分。 
治疟病身热目痛,热多寒少,脉长,睡卧不安,先以大柴胡汤下之,微利为度。如下过外微邪未尽者,宜 
白芷汤以尽其邪。 
x白芷汤x 
白芷 知母(各一两) 石膏(四两) 
上为粗末,同前服法。 
治疟无他症,隔日发,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宜x桂枝石膏汤x。 
桂枝(五钱) 石膏 知母(各一两半) 黄芩(一两) 
上为粗末,分作三服,水半盏,同煎服。间日者,邪气所舍深也,如外邪已罢,内邪未已,再下之。从卯 
至午发者,宜大柴胡汤下之。从午至酉者,知邪在内也,宜大承气汤下之。从酉至子发者,或至寅时发者, 
知邪在血也,宜桃仁承气汤下之。前项下药,微利为度,以小柴胡汤彻其微邪之气。 
治疟寒热大作,不论先后,此太阳阳明合病也,谓之交争,寒热作则必战动。经曰∶热胜则动也,发热则必 
汗泄。经云∶汗出不愈,知为热也。阳盛阴虚之证,治当内实外虚,不治,恐久而传入阴经也,宜x桂枝芍药汤x 
主之。 
桂枝(二钱) 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