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9-医学纲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颈项强,小便难而身黄者,与柴胡汤必下重。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风温脉浮汗出,身重多眠,若被火则微发黄色,剧 
则如惊痫,时螈 。(论见风温。)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 
发黄。(论见头汗。) 
身黄,脉沉结,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发狂,大便黑者,为蓄血,宜抵当汤。(论见蓄血。) 
伤寒身黄发热者,x栀子黄柏皮汤x主之。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 黄柏(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x麻黄连翘汤x主之。 
麻黄(泡,去节) 连翘根 生姜 甘草(各一两) 赤小豆 梓白皮(生。各半升) 杏仁(二十粒)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用潦水一盏半煎,温服。(麻黄、杏仁、生姜、甘草、大枣五味甘辛发散表邪,为 
阳也。赤小豆、连翘、梓皮酸苦泄里为阴也,潦水味薄不助阴气也。) 
上身黄小便自利,小腹硬而狂,大便黑者,为蓄血,则宜抵当汤下之。若小腹不硬,其人不狂,大便 
不黑者,虽小便利,非蓄血也。其为症有三。一者栀子柏皮汤,二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皆治身黄小便利 
而身不疼者,海藏所谓干黄是也。三者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皆治身黄小便利,而一身尽痛者,《活 
人》所谓中湿是也。 
汗下烧针后,心下痞而胸烦者,面色青,肤 ,难治。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治。(论见痞。)身黄 
禁忌。(见前汗后身黄、下后身黄条。)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太阴病
黄续法
属性:〔海〕伤寒病遇太阳太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犯土,一则土气不及, 
水来侵之,多变此疾。一则茵陈茯苓汤加当归、桂枝,二则茵陈橘皮汤加姜、术、半夏,三则茵陈附子汤,四 
则茵陈四逆汤,五则茵陈姜附汤,六则茵陈吴茱萸汤,方见如左。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汤加茯苓、 
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 苓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汤加陈皮、白术、 
生姜、半夏、茯苓主之。(韩氏名茵陈陈皮汤。)发黄,四肢遍身冷者,茵陈汤加附子、甘草主之。(韩氏名 
茵陈附子汤。)发黄,肢体逆冷,腰上自汗,茵陈汤加附子、干姜、甘草主之。(韩氏名茵陈姜附汤。) 
发黄,冷汗不止者,茵陈汤加附子、干姜主之。(韩氏名茵陈附子汤。)发黄,前服姜、附诸药未已,脉尚 
迟者,茵陈加吴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主之。(韩 名茵陈茱萸汤。)赵宗颜,因下之太过生黄, 
脉沉细迟无力,次第用药,至茵陈附子汤大效。 
按海藏次第用药者,谓先投韩氏茵陈茯苓汤,次投茵陈陈皮汤,又次投茵陈附子汤。后赵秀才次第仿此。 
赵秀才因下之早,黄病,脉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药,至茵陈四逆汤大效。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 
阴黄,仲景理中汤加茵陈服之。 
x茵陈汤x 治伤寒发黄,目悉黄,小便赤。 
茵陈 山栀 柴胡 黄柏(蜜炙) 黄芩 升麻 龙胆草(各半两) 大黄(炒,一两) 
上 咀,水煎,空心服,以利为度。 
〔海〕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加栀子汤主之。 
〔《衍》〕一僧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 
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茵陈、栀子各三分,秦 
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渣,食后温服,以和为度。 
〔《活》〕x五苓加茵陈蒿汤x 治发黄而渴,小便不利。 
茵陈蒿汤(十分) 五苓汤(五分) 
上二剂拌匀,每服三钱,日三服,水调下。 
又方 伤寒欲发黄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许,入鼻中出黄水,甚验。即用茵陈汤调五苓散服之,最效。 
〔《本》〕治头中湿热发黄胆,x瓜蒂散x。 
瓜蒂(二十枚) 赤小豆 黍米(各十四粒) 
上为细末,如大豆大一粒许,纳鼻中缩入,当出黄水,慎不可吹入。 
〔《云》〕结胸发黄,太阳附本也。(以结胸法治之。)痞气发黄,太阴附本也。(以痞法治之。) 
〔《活》〕问白虎症亦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何以不发黄?答曰∶白虎与发黄症相近。遍身汗出,此 
为热越,白虎症也。头面汗出,颈已下无汗,发黄症也。 
〔成〕伤寒发黄,是病已极,是有不治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无脉,鼻气出冷,为不治之症。又若形体如 
烟熏,直视摇头者,是为心绝;环口黧黑,柔汗发黄,是为脾绝。皆不治之症也。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但欲寐嗜卧
属性: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卫气寤则行阳,寐则行阴而寐也。必从足少阴始,故少阴病但欲寐。)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方见发热。)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症,故微发汗也。(无症谓无吐利厥症。) 
x麻黄附子甘草汤x 
麻黄 甘草(炙。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切)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须二三服,以身汗为度。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x附子汤x主之。 
附子(半枚) 茯苓(七钱半) 人参(半两) 白术(一两) 芍药(七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日三。 
少阴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大承气汤急下之。(方论见口燥咽干。)若咽痛者,甘草汤;不瘥者,桔梗汤。(方论见咽 
痛。)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方见不得卧。)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若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论见下利。) 
若四肢重痛下利者,真武汤主之。(方论见下利。)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潮热。少阴病下利至六七日,变咳而呕,渴,心烦 
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寤寐者死。少阴病六七日, 
息高者死。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利,脉紧变暴微厥,手足反温者,欲解也。(论见下利。)少阴病八九日, 
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口燥咽干,但欲寐。(方论见口燥。)欲吐不吐,但欲寐。(方论见吐。) 
吐利但欲寐。(方论见吐出。)下利但欲寐。(方论见下利。)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 
躁者死。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可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悸,或小便不利,或腹 
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宜x四逆散x 
甘草(炙) 枳实 柴胡 芍药(各等分) 
上为细末,日饮和渣服方寸匕,日三服。如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冷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渣, 
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手足逆冷,其人若下利后重者,此条四逆散加薤白汤。若下利脉绝及无脉者,通脉四逆汤、白通 
加猪胆汁汤。(方论见下利。)若身体骨节痛,脉沉者,宜附子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方见下利。)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脉沉发热者,宜前条麻黄 
附子细辛汤。少阴病欲 
解时,从子至寅上。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 
故也。阳已虚,尺部弱涩者,不可复下之。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嗜卧者,外已解也。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脉但浮者,麻黄汤。(论见鼻干。) 
脉浮汗出多眠,若身重息鼾者,风温。(方论见风温。)若合目则盗汗出者,三阳合病。(方论见盗汗。) 
狐惑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