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10-幼科释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斑汤。色太红。或紫殷者。血热也。或出太暴者。并宜大青汤。黑者死。疹既出。热盛不减。此毒壅遏。大青汤解其表。 
便涩者。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解其里。大便不通。四顺清凉饮。疹后热不除。忽发搐。不可与急惊同论。用导赤散加人 
参、麦冬、送安神丸。大热未退。不可与食。与伤寒同。 
龚信曰。当以葱白汤饮之。其麻自出。如渴。只宜葱白汤以滋其渴。使毛窍中常微润可也。过三日不没者。内有实 
热。犀角地黄汤解之。 
翁仲仁曰。麻疹与痘疮。始似终殊。原同症异。痘疮发于五脏。麻疹出于六腑。然麻疹一症。先动阳分。而后归于 
阴经。故标属阴。而本属阳。其热也。气与血分相搏。故血多虚耗。其治也。先发散行气。而后滋阴补血。凡动气燥悍 
之药。皆不可下也。 
鳌按。翁氏此说。已举麻疹之原由症治。包括详尽。名论也。 
凡看麻疹之法。多于耳后顶上腰眼先见。其颗大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既出。色紫红干燥暗晦。乃火盛毒炽。宜 
六一散解之。四物汤换生地加柴、芩、翘、葛、牛蒡、红花等。滋阴凉血。而热似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也。如疹出。 
见风早没。不清爽者。宜消毒饮。加发散之药。虽不复出。亦寻愈矣。 
吐桂曰。疹属阳腑经邪。初起必从表治。症见头痛喘咳。气粗呕逆。一二日即发者轻。三五日者重。阳病七日外。 
隐伏不透。邪反内攻。喘不止。必腹痛胀秘闷危矣。治宜苦辛清热。凉膈去硝黄。方书谓足阳明胃疹。如云布密。或大 
颗如痘。但无根盘。又谓手太阴肺疹。但有点粒。无片片者。用辛散解肌。冬月无汗。壮热喘急。用麻杏。如华盖散、 
三拗汤。夏月无汗。用辛凉解肌。葛根、前胡、薄荷、防风、香薷、牛蒡、枳壳、桔梗、木通之属。古人以表邪口渴。 
即加葛根。以其升胃津。热甚烦渴。用石膏辛凉解肌。无汗忌用。连翘辛凉。翘出众草。能升能清。最利幼科。治小儿 
六经诸热。疹宜通泄。泄泻为顺。下痢五色者亦无妨。惟二便不利。最多凶症。治法大忌止泻。痧本六气客邪。风寒暑 
湿。必从火化。痧既外发。世人皆云邪透。孰谓出没之际。升必有降。胜必有复。常有痧外发。身热不除。致咽哑龈腐。 
喘急腹胀。下痢不食。烦躁昏沉。竟以告毙者。皆属里症不清致变。须分三焦受邪孰多。或兼别病累瘁。须细体认。上 
焦药用辛凉。中焦苦辛寒。下焦咸寒。春令发痧从风温。夏季从暑风。暑必兼湿。秋令从热烁燥气。冬月从风寒。痧疳 
湿盛热蒸。口舌咽喉疳蚀。若不速治。有穿腮破颊。咽闭喘促。告毙矣。治之宜早。外治另用专方。若汤药方法。必轻 
淡能解上病。或清散亦可。痧痢乃热毒内陷。与伤寒协热邪尽则痢止同法。忌升提。忌补涩。轻则分利宣通。重则宜用 
苦寒解毒。 
鳌按。方书名麻疹者。北人单谓之疹。吴人谓之痧子。浙人谓之喑子。名各不同。其实则一也。痧疹虽由肺胃 
间毒。毕竟是肺经所发之疾。故方书言手太阴肺疹。但有点粒无片片者。今时所患。皆是点粒分明者也。至方书言 
足阳明胃疹。如云布密。恐是斑毒。故一片如云密布。且斑毒之发。亦由阳明郁热毒蒸所致。痧不发于胃。而专发 
于肺也。即使痧毒内陷。或亦入胃入脾入肝入肾。各有变症。然此是痧发不透后。其毒转注之脏腑经络。非初发之 
经也。方书谓胃疹者。古人每斑疹二字连用。其谓胃疹。当即是斑。其谓肺疹。乃是痧子。即麻疹也。叶氏以痧宜 
通泄。泄泻为顺云云。夫痧固宜通泄。然太泄痢。又恐毒之下注者未尽。而毒之外发者。复因下泄而多阻滞。 
以致毒陷益深。泻痢愈不止。正气遂日益虚。此际正难措手。然叶氏忌升提忌补涩二语。又为痧痢金科玉律。切不 
可犯。则于此而斟酌求治。惟以解毒为主。兼散肠间郁积。而肺大肠表里。肠间之郁积清。肺经之毒自解。却不可 
犯胃气以绝生气。 

卷二
疟疾
属性:(寒热往来附) 
夏伤于暑。秋必 疟。又云疟病。必由风着。内经之言。宜为细度。夏月盛暑。腠理开发。汗出当风。浴后磅因礴。 
卫气不守。邪气内薄。舍于膜原。应时而剧。暑日得风。根因是托。然而小儿。多由食抟。脾弱胃衰。乳食停积。诸邪 
悉附。与正相角。壅遏阴阳。二气交错。阴盛阳虚。先寒而栗。阳胜阴虚。先热如烙。邪与卫并。故日挥霍。邪深入里。 
故间日作。疟必有痰。停滞胸膈。疟必有湿。酸疼手脚。瘅牝温寒。鬼瘴名各。为症不同。而可约略。冷起毫毛。伸欠 
萧索。战栗鼓颔。头痛如凿。及其热时。内外火铄。渴欲引饮。身疼筋缚。或先寒侵。或先热灼。阴阳偏胜。如酬如酢。 
故以往来。寒热如约。丹溪有言。最为精确。无汗发汗。散邪为主。有汗止汗。固正宜速。务期邪尽。阴阳和协。无奈 
世医。不知用药。小柴胡汤。以为定法。不知前贤。再四叮嘱。早服柴胡。淹缠难却。邪由外散。正无内削。用和阴阳。 
才可下HT 。莫慢轻疏。切宜斟酌。久疟不愈。疟母内托。胸胁之间。可按可摸。治应消散。毋俾正弱。 

卷二疟疾
疟疾原由症治
属性:曾氏曰。内经疟论云。夏伤于暑。秋必 疟。谓腠理开而汗出遇风。或得于澡浴。水气舍于皮肤间。因卫气不守。 
邪气并居。其疾始作。伸欠寒栗。腰背俱痛。骨节烦疼。寒生则内外皆热。头疼而渴。乃阴阳二气交争。虚实更作而然。 
阴气独盛。则阳虚。故先寒战栗。腰背头项骨节皆痛。阳气独胜。则阴虚。故先热。发时不嗜食。喜呕。头疼腰痛。小 
便不利。阴盛阳虚。则内外皆寒。阴盛阴虚。则内外皆热。此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蕴积痰饮。病气与卫气并居。故 
病日作。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五脏病气深入。不能与卫气俱出。则间日而作。当卫气 
所至。病气所在。则发。在阳则热。在阴则寒。俟阴阳各衰。卫气与病气相离。则病休。阴阳相搏。卫气与病气相集。 
则复作。各随其卫气之所在。与所中邪气相合而然也。先寒后热者。先伤寒而后伤风。名寒疟。先热后寒者。先伤风而 
后伤寒。名温疟。但热不寒者。名瘅疟。身重寒热。骨节痛。腹胀满。自汗善呕。名湿疟。但寒不热者。名牝疟。其病 
不一。故治当随其阴阳虚实。汗吐下温。对症施治。以平为期。然必因正气虚。感受邪气。留而不去。其病为实。自表 
传里。先汗后下。古今不易。故治疟必须先表。用百解散加姜、葱。次小柴胡加桂枝、姜、枣。以和解表里之邪。自然 
作效。若表里实。用当归散、五和汤、乌犀丸下之。匀气散止补。后以藿香饮加草果、良姜、姜、枣。正胃气。去寒邪。 
则自平复。如表解后。寒热往来。以二仙饮截之。寒热既除。用平胃散盐汤空心调服。温胃健脾。则外邪自清。此为明 
论。有寒多热少。经久不愈。致脾胃弱。饮食少。神色变。二姜丸及清脾汤为治。 
娄全善曰。治小儿疟疾。多与大人同法。以出汗为瘥。宜桂枝、柴胡、参、芩辈。其病食病痰。以意消息之。小儿 
多由食积得之。必兼消药为先也。 
叶桂曰。疟因暑发居多。方书虽有痰食寒热瘴疠之互异。幼稚之疟。都因脾胃受病。然气怯神弱。初病惊痫厥逆为 
多。在夏秋之时。断不可认为惊痫。大方疟症。须分十二经。与咳症相等。若幼医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 
根之属。不知柴胡动肝阴。葛根竭胃汁。致变屡矣。幼科纯阳。暑为热气。症必热多烦渴。邪自肺受者。桂枝白虎汤。 
二进必愈。其有冷食不运。有足太阴脾病见症。初用正气。或用辛温如草果、生姜、半夏之属。方书谓草果治太阴独胜 
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疟久色夺。唇白汗多。馁弱。必用四兽饮。阴虚内热。必用鳖甲、首乌、知母。便渐溏者。 
忌用。久疟营伤寒胜。加桂、姜。拟国中末疟门用药于左。如初病暑风湿热疟药。兼脘痞闷。用桔梗、枳壳、杏仁、浓 
朴、(二味喘最宜)、栝蒌皮、山栀、香豉。头痛宜辛凉轻剂。连翘、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荆子、滑石。(此方淡渗 
清上)重则用石膏。口渴用花粉。烦渴用竹叶石膏汤。热甚则用芩、连、山栀。夏季身痛属湿。羌、防辛温宜忌。宜用 
木防己、蚕沙。暑热邪伤。初在气分。日久不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