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石顽云。加蜜以缓大黄之急也。) 
(然亦有不可专下其瘀者。不可不知。)产后七八日。无(头痛发热恶寒之)太阳 
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治者。不外下其瘀血而已。然其)不大便。烦躁发热。 
切脉微实。(是胃家之实也。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是阳明向旺之时。其)更倍发 
热。(至)日晡时烦躁者。(又胃热之验也。食入于胃。长气于阳。若)不食。(则已 
而。)食。(入)则(助胃之热为)谵语。(又胃热之验也。然又有最确之辨。昼。阳也。 
夜。阴也。若病果在阴。宜昼轻而夜重。今)至夜(间。应阳明气衰之时。而)即(稍 
)愈。(其为胃家之实热。更无疑也。)宜大承气汤主之。(盖此汤热与结兼祛。以阳 
明之)热在里。(少腹之)结在膀胱也。 
此言血虽结于少腹。若胃有实热。当以大承气汤为主。若但治其血而遗其胃。则血 
虽去而热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也。此条至夜即愈四字。为辨证大眼目。盖昼为阳而主 
气。暮为阴而主血。观下节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 
者。此为热入血室。以此数句而对面寻绎之。便知至夜则愈。知其病不专在血也。 
产后(中)风续续。数十日不解。(似不应在桂枝证之例矣。然)头微疼。恶寒。 
时时有热。(皆桂枝本证。中唯一证)心下闷。(邪入胸膈。为太阳之里证。其余)干 
呕汗出。(俱为桂枝证例中。本有之证。是桂枝证更进一层。即为阳旦证。桂枝汤稍 
为加增。即为阳旦汤。病)虽久。(而)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张石顽云、举此与上文承气汤为一表一里之对子。盖不以日数之多。而疑其无表证 
也。 
愚按、此言产后阳旦证未罢。病虽久而仍用其方也。伤寒论太阳篇。有因加附子参 
其间。增桂令汗出之句。言因者。承上病证象桂枝。因取桂枝汤之原方也。言增桂者。 
即于桂枝汤原方外。更增桂枝二两。合共五两是也。言加附子参其间者。即于前方间。 
参以附子一枚也。孙真人于此数句。未能体认。反以桂枝汤加黄芩为阳旦汤。后人因之。 
至今相沿不解。甚哉。读书之难也。然此方伤寒论特笔用令汗出三字。大是眼目。其 
与桂枝加附子汤之治遂漏者。为同中之异。而亦异中之同。盖止汗漏者。匡正之功。令 
出汗者。驱邪之力。泛应曲当。方之所以入神也。上节里热成实。虽产七八日。与大承 
气汤而不伤于峻。此节表邪不解。虽数十日之久。与阳旦汤而不虑其散。此中之奥妙。 
难与浅人道也。丹溪谓产后惟大补气血为主。其余以末治之。又云、芍药伐生生之气。 
此授庸医藏拙之术以误人。不得不直斥之。头疼恶寒。时时有热。自汗。干呕。俱是桂 
枝证。而不用桂枝汤者。以心下闷。当用桂枝去芍药汤之法。今因产后亡血。不可径去 
芍药。须当增桂以宣其阳。汗出至数十日之久。虽与发汗遂漏者迥别。亦当借桂枝加附 
子汤之法。固少阴之根以止汗。且止汗即在发汗之中。此所以阳旦汤为丝丝入扣也。 
x阳旦汤方x(坊本俱作桂枝汤加黄芩。今因伤寒论悟出。是桂枝汤增桂加附子。) 
(前以痉病为产后三大纲之一。然痉病皆由起于中风。今以中风将变痉而言之。)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此病在太阳。连及阳明。而产后正气大虚。又不 
能以胜邪气。诚恐变为痉证。以)竹叶汤主之。 
此为产后中风。正虚邪盛者。而出其补正散邪之方也。方中以竹叶为君者。以风为 
阳邪。不解即变为热。热甚则灼筋而成痉。故于温散药中。先以此而折其势。即杜渐防 
微之道也。(次男元犀按。太阳之脉。上行至头。阳明脉过膈上复于面。二经合病。 
多加葛根。) 
x竹叶汤方x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 
(一枚炮)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煎取二升半。分温三服。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 
破之如豆大。(一本作入)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张石顽云、附子恐是方后所加。治颈项强者。以邪在太阳。禁固其筋脉。不得屈伸。 
故用附子温经散寒。扬去沫者。不使辛热上浮之气。助其虚阳上逆也。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徐忠可云、乳者。乳子之妇也。言乳汁去多。则阴血不足。而胃中亦虚。内经云、 
阴者。中之守也。阴虚不能 
胜阳。而火上壅则烦。气上越则呕。烦而乱。则烦之甚也。呕而逆。则呕之甚也。病本 
全由中虚。然而药止用竹茹桂甘石膏白薇者。盖中虚而至为呕为烦。则胆腑受邪。烦呕 
为主病。故以竹茹之除烦止呕者为君。胸中阳气不用。故以桂甘扶阳。而化其逆气者为 
臣。以石膏凉上焦气分之虚热为佐。以白薇去表间之浮热为使。要知烦乱呕逆。而无腹 
痛下利等证。虽虚。无寒可疑也。妙在加桂于凉剂中。尤妙在甘草独多。意谓散蕴蓄之 
邪。复清阳之气。中即自安。气即自益。故无一补剂。而反注其立汤之本意曰安中益气。 
竹皮大丸。神哉。喘加柏实。柏每西向。得西方之气最清。故能益金。润肝木而养心。 
则肺不受烁。喘自平也。有热倍白薇。盖白薇能去浮热。故短剧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云。 
汗多热浮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名曰二加龙骨汤。则白薇之能去浮热可知矣。 
x竹皮大丸方x 
生竹茹 石膏(各二分) 桂枝 白薇(各一分)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倍白薇。烦喘者。 
加柏实一分。 
(凡下利病。多由湿热。白头翁之苦以胜湿。寒以除热。固其宜也。而)产后下利 
虚极。(似不可不商及补剂。但参术则恐其壅滞。苓泽则恐其伤液。惟以)白头翁加甘 
草阿胶汤主之。(诚为对证。方中甘草之甘凉清中。即所以补中。阿胶之滋润去风。即所 
以和血。以此治利。即以此为大补。彼治利而好用参术者。当知所返矣。) 
此为产后下利虚极者。而出其方治也。 
x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x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x附方x 
x千金三物黄芩汤x 治妇人(未离产所。尚)在(于)草蓐。自发(去衣被) 
露(其身体而)得(微)风。(亡血之后。阳邪客入。则)四肢苦烦热。(然此证当 
辨其头之痛与不痛。若)头痛者。(是风未全变为热。)与小柴胡汤。(以解之。若) 
头不痛但烦者。(则已全变为热矣。热盛则虫生。势所必至。以)此汤主之。 
按附方者。金匮本书阙载。而千金外台等书载之。其云出自金匮。后人别之曰附方。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煎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x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x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 
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 
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 
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 
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 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徐忠可云、后虚羸不足。先因阴虚。后并阳虚。补阴则寒凝。补阳则气壅。后天以 
中气为主。故治法亦 
出于建中。但加当归。即偏于内。故曰内补当归建中汤。谓腹中刺痛不止。血少也。吸 
吸少气。阳弱也。故将桂枝生姜当归之辛温。以行其营卫之气。甘草白芍以养其脾阴之 
血。而以饴糖大枣峻补中气。则元气自复。而羸者丰。痛者止也。然桂枝于阴阳内外。 
无所不通。尤妙得当归善入阴分。治带下之疾。故又主少腹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盖带下病去。而中气自强也。曰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谓宜急于此调之。庶无后 
时之叹。然药味和平。可以治疾。可以调补。故又曰令人强壮宜。其云大虚加饴糖。以虚 
极无可支撑。惟大甘专于补脾。脾为五脏六腑之母。止此一条。可以得其生路也。其去 
血过多。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