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借苓桂味甘之方。服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是下焦冲逆之气既 
平。而肺中之寒饮续出也。)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此为肺中伏匿之寒饮。而出其方治也。桂气胜而主气。姜味胜而主形。以冲气既降。 
而寒饮在胸。寒饮为有形之病。重在形不重在气也。可知古人用药之严。 
x苓甘五味姜辛汤方x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服前方。)咳满即止。而更复(作)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以逼之 
)也。服之当遂渴。(若渴而不已。自当另筹甘润咸寒降逆之剂。今者渴病甫增。未治其 
渴。)而渴反止者。(火不胜水。)为(有)支饮(故)也。(但有)支饮者。(必有 
的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有水也。)复(用前汤。)内半夏以去其水。 
此言咳满得细辛干姜而止。而冲气又因细辛干姜而发者。宜于渴与不渴辨之。若渴 
不止者。另治其冲。若渴即止而冒与呕者。惟治其水饮。半夏一味。去水止呕降逆。俱 
在其中。审其不渴。则用无不当矣。 
x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方x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半夏(半升) 五 
味(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水在胃者。为冒为呕。水在肺者。为喘为肿。今)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胃 
气和而肺气未通也。用前方)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 
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阳气无偶。发之最易厥脱。此方以杏仁代 
麻黄。因)麻黄发其阳故也。 
此为咳家形肿而出其方治也。 
x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x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若(兼见)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即于前方)加大黄以利之。 
此为前证面热如醉者。出其方治也。面热如醉。篇中两见。而义各不同。前因冲气。 
病发于下。此不过肺气不利。滞于外而形肿。滞于内而胃热。但以杏仁利其胸中之气。 
大黄利其胃中之热。则得耳。 
尤在泾云、水饮有挟阴之寒者。亦有挟阳之热者。若面热如醉。则为胃热随经上冲 
之证。胃之脉上行于面故也。即于消饮药中。加大黄以下其热。与冲气上逆。其面翕热如 
醉者不同。冲气上行者。病属下焦阴中之阳。故以酸温止之。此属中焦阳明之阳。故以 
苦寒下之也。 
愚按咳嗽证。金匮两见。一在肺痈肺痿之下。大抵以润燥为主。一在痰饮之下。大 
抵以治饮为先。此仲师咳嗽各证。以此二法。立经权常变之钤法也。然其义蕴。过于深 
奥。难与中人以下语之。时传方书。繁 
杂不可为训。而张隐 高士宗二家。虽未精粹。尚不支离。姑录之以备参考。 
张隐 云、咳者肺病也。有邪在皮毛而为肺咳者。有五脏受邪。各传之于肺而为咳 
者。此外因之咳也。有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而咳者。有脏腑之郁热。 
上蒸于肺而为咳者。此内因之咳也。盖肺者。五脏之长也。轻清而华盖于上。是以脏腑 
之病。皆能相传于肺而为咳。然其未见于肺。而其本在于脏腑之间。故当以本末之法。 
兼而行之。治无不应矣。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咯血。心咳之状。咳 
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 
转则两 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 
咳之状。咳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胆咳之状。 
咳呕苦汁。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小肠咳状。咳而矢气。气与咳俱矢。膀胱咳状。咳 
而遗溺。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高士宗云、语云、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夫所以难医者。缘咳嗽根由甚多。不止于 
肺。今世遇有咳嗽。即曰肺病。随用发散消痰清凉润肺之药。药日投而咳日甚。有病之 
经脉。未蒙其治。无病之经脉。徒受其殃。至一月不愈。则弱证将成。二月不愈。则弱 
证已成。延至百日。身命虽未告殂。而此人已归不治之证矣。余因推本而约言之。素问 
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以咳病初起。有起于肾者。有起于肝者。 
有起于脾者。有起于心包者。有起于胃者。有起于中上二焦者。有起于肺者。治当察其 
原。察原之法。在乎审证。若喉痒而咳。是火热之气上冲也。火欲发而烟先起。烟气 
冲喉。故痒而咳。又有伤风初起。 
喉中一点作痒。咽热饮则少苏。此寒凝上焦。咽喉不利而咳也。或寒或热。治当和其上 
焦。其有胸中作痒。痒则为咳。此中焦津血内虚。或寒或热而为咳。法当和其中焦。此 
喉痒之咳。而属于上中二焦也。若气上冲而咳。是肝肾虚也。夫心肺居上。肝肾居下。 
肾为水脏。合膀胱水腑。随太阳之气。出皮毛以合肺。肺者天也。水天一气。营运不息。 
今肾脏内虚。不能合水腑而行皮毛。则肾气从中土以上冲。上冲则咳。此上冲之咳而 
属于肾也。又肝藏血。而冲任血海之血。肝所主也。其血则热肉充肤。澹渗皮毛。卧则 
内归于肝。今肝脏内虚。不合冲任之血。出于肤腠。则肝气从心包以上冲。上冲则咳。 
此上冲之咳而属于肝也。又有先吐血。后咳嗽者。吐血则足厥阴肝脏内伤。而手厥阴心 
包亦虚。致心包之火。上克肺金。心包主血脉。血脉虚。夜则发热。日则咳嗽。甚则日 
夜皆热皆咳。此为虚劳咳嗽。先伤其血。后伤其气。阴阳并竭。血气皆亏。服滋阴之药 
则相宜。服温补之药则不宜。如是之咳。百无一生。此咳之属于心包也。又手太阴属肺 
金。天也。足太阴属脾土。地也。在运气则土生金。在脏腑则地天交。今脾土内虚。土 
不胜水。致痰涎上涌。先脾病。而地气不升。因而肺病。为天气不降。咳必兼喘。此咳 
之属于脾与肺也。又胃为水谷之海。气属阳明。足阳明主胃。手阳明主大肠。阳明之上。 
燥气治之。其气下行。今阳明之气。不从下行。或过于燥而火炎。或失其燥而停饮。 
咳出黄痰。胃燥热也。痰饮内积。胃虚寒也。此为肠胃之咳。咳虽不愈。不即殒躯。治 
宜消痰散饮。此咳之属于胃也。夫痰聚于胃。必从咳出。故咳论云。聚胃关肺。使不知 
咳嗽之原。而但以清肺清痰疏风利气为治。适害己也。外有伤风咳嗽初起。便服清散药。 
不能取效者。此 
为虚伤风也。最忌寒凉发散。投剂得宜。可以渐愈。又有冬时肾气不足。水不生木。致 
肝气内虚。洞涕不收。鼻窍不利。亦为虚伤风。亦忌发散。投剂得宜。至春天和冻解。 
洞涕始收。鼻窍始利。咳嗽大略。其义如是。得其意而引伸之。其庶几乎。 又云、咳嗽 
俗名曰呛。连嗽不已。谓之顿呛。顿呛者、一气连呛二三十声。少则十数声。呛则头倾 
胸曲。甚则手足拘挛。痰从口出。涕泣相随。从膺胸而下。应于少腹。大人患此。如同 
哮喘。小儿患此。谓之时行顿呛。不服药至一个月亦愈。所以然者。周身八万四千毛窍。 
太阳膀胱之气应之。以合于肺。毛窍之内。即有络脉之血。胞中血海之血应之。以合 
于肝。若毛窍受寒。致胞血凝涩。其血不能澹渗于皮毛络脉之间。气不煦而血不濡。则 
患顿呛。至一月。则胞中之血一周环复。故一月可愈。若一月不愈。必至两月。不与之 
药。亦不丧身。若人过爱其子。频频服药。医者但治其气。不治其血。但理其肺。不理 
其肝。顿呛未已。又增他痛。或寒凉过多。而呕吐不食。或攻下过多。而腹满泻泄。或表 
散过多。而浮肿喘急。不应死而死者。不可胜计矣。 
x苓甘五味加姜辛夏杏大黄汤方x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大黄(三 
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水停心下。当知其先后之分。何以为)先渴(水能格火。火独行而上烁喉舌。则为 
渴。可于未呕之前。追溯其为水停心下。何以为)后呕。(渴必多饮。饮多上逆则必呕。 
可于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