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4-伤寒论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减,遂成三法。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 
喘为麻黄症,治喘者功在杏仁。此妄下后,表虽不解,腠理已疏,故不宜麻黄而宜桂枝。桂枝汤中有芍药, 
若但加杏仁,喘虽微,恐不胜任,复加浓朴以佐之,喘随汗解矣。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腹满时痛,因于下后,是阳邪转属,非太阴本病,表症未罢,故仍用桂枝汤解外。满痛既见,故倍加芍药以 
和里。此病本于阳,故用阴以和阳。若因下后而腹大实痛,是太阳转属阳明而胃实,尚未离乎太阳。此之谓有表 
里症,仍用桂枝汤加大黄,以除实痛。此双解表里法也。凡妄下必伤胃气,胃气虚则阳邪袭阴,故转属太阴;胃 
气实则两阳相搏,故转属阳明。太阴则满痛不实,阴道虚也;阳明则大实而痛,阳道实也。满而时痛,下利之 
兆;大实而痛,是燥屎之征。桂枝加芍药,即建中之方;桂枝加大黄,即调胃之剂。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 
草汤主之。 
伤寒初起,正宜发表,吐下非法也。然吐下后不转属太阴,而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阳气内扰也;起则头眩, 
表阳虚也。若脉浮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今脉沉紧,是为在里,反发汗以攻表,经络更虚,故一身振摇也。夫 
诸紧为寒,而指下须当深辨。浮沉俱紧者,伤寒初起之本脉也;浮紧而沉不紧者,中风脉也。若下后结胸热实而 
脉沉紧,便不得谓之里寒。此吐下后而气上冲者,更非里寒之脉矣。盖紧者弦之别名,弦如弓弦,言紧之体,紧如 
转索,谓弦之用,故弦紧二字可以并称,亦可互见。浮而紧者名弦,是风邪外伤。此沉紧之弦,是木邪内发。观 
厥阴为病气上撞心,正可为此症发明也。吐下后胃中空虚,木邪为患,故君茯苓以清胸中之肺气,而治节出;用桂 
枝散心下之 
逆满,而君主安。白术培既伤之胃土,而元气复;佐甘草以调和气血,而营卫以行,头自不眩,身自不摇矣。 
若遇粗工,鲜不认为真武病。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寒气不能外散,发为赤核,是奔豚之兆也。从小腹冲心,是奔豚之气象也。此阳气不舒,阴气反胜,必灸 
其核,以散寒邪,服桂枝以补心气。更加桂者,不特益火之阳,且以制木邪而逐水气耳。前条发汗后,脐下悸, 
是水邪欲乘虚而犯心,故君茯苓以正治之,则奔豚自不发。此表寒未解而小腹气冲,是木邪挟水气以凌心, 
故于桂枝汤倍加桂以平肝气,而奔豚自除。前在里而未发,此在表而已发,故治有不同。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伤寒者,寒伤君主之阳也。以火迫劫汗,并亡离中之阴,此为火逆矣。妄汗亡阴,而曰亡阳者,心为阳中 
之太阳,故心之液,为阳之汗也。惊狂者,神明扰乱也。阴不藏精,惊发于内;阳不能固,狂发于外。起卧不 
安者,起则狂,卧则惊也。凡发热自汗者,是心液不收,桂枝方用芍药,是酸以收之也。此因迫汗,津液既亡, 
无液可敛,故去芍药。加龙骨者,取其咸以补心,重以镇怯,涩以固脱,故曰救逆也。且去芍药之酸,则肝家 
得辛甘之补;加牡蛎之咸,肾家有既济之力。此虚则补母之法,又五行承制之妙理也。蜀漆不见本草,未详何 
物,诸云常山苗则谬。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三番误治,阴阳俱虚竭矣。烦躁者,惊狂之渐,起卧不安之象也,急用此方,以安神救逆。 
上论桂枝坏病十八条。凡坏病不属桂枝者,见各症中。 

卷一桂枝汤证下
桂枝症附方
属性:桂枝二麻黄一汤∶ 
本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后人合 
一方,失仲景异道同归之活法。 
桂枝加附子汤∶ 
本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不须啜粥。 
桂枝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 
本方去芍药、生姜,加人参(三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炙,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水五升,煮一升五合,分温三服。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水二升,煮一升,顿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 生姜 白术 茯苓(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水八升,煮三升,温服一升。 
桂枝人参汤∶ 
桂枝(四两) 人参(四两)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干姜(五两) 
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煮三升,温服。日再服,夜一服。 
葛根黄连黄芩汤∶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炙) 
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服二升,分温二服。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四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三枚) 
水六升,煮二升,分温三服。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本方加浓朴(二两,去皮),杏仁(五十枚)。 
水七升,微火煮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加芍药汤∶ 
本方加芍药(三两)。 
桂枝加大黄汤∶ 
本方加大黄(二两),芍药(三两)。 
按∶论中无芍药,疑误。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水六升,煮三升,分温三服。 
桂枝加桂汤∶ 
本方加桂枝(二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 蜀漆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 
水一斗二升,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 甘草(炙) 龙骨 牡蛎(熬,各二两) 
水五升,煮二升半,温服八合。 
上方共一十八首。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 
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 
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此非桂枝症,而形似桂枝症, 类玉,大宜着眼。 
桂枝症以自汗出为提纲。然除头痛发热、恶寒恶风及鼻鸣干呕外,有一件不合桂枝者,即不得以自汗出为 
主张矣。此条中脚挛急一件不合桂枝症,盒饭于其不合处推求;而自汗出是合桂枝症,盒饭于自汗出处推求。太 
阳有自汗症,阳明亦有自汗症。则心烦、微恶寒,是阳明表症,小便数、脚挛急,是阳明里症,盒饭认为阳明 
伤寒,而非太阳中风矣。然症不在表,不当用桂枝;症不在里,不当用承气汤。症在半表半里,法当去桂枝、姜、 
枣之散,而任芍药、甘草之和矣。芍药酸寒,用以止烦、敛自汗而利小便;甘草甘平,用以泻心、散微寒而缓 
挛急。斯合乎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之法也。反用桂枝汤攻汗,津液越出,汗多亡阳,脚挛急者因而厥逆矣。咽 
干、烦躁、吐逆,皆因胃阳外亡所致,必甘草干姜汤救桂枝之误,而先复其胃脘之阳,阳复则厥愈而足温矣。变 
症虽除,而芍药甘草之症未罢,必更行芍药甘草汤滋其阴,而脚即伸矣。或胃实而谵语,是姜、桂遗热所致也, 
少与调胃承气和之。仗硝、黄以对待乎姜、桂,仍不失阳明燥化之治法耳。问曰∶“六经皆始于足,脚挛急独归 
阳明者何?”曰∶“阳明乃血所生病,血虚则筋急,且挛急为燥症,燥化又属阳明故也。”曰∶“太阳主筋, 
所生病非太阳乎?”曰∶“太阳脉盛于背,故背中脉太阳居其四行;阳明脉盛于足,故两足脉阳明居其六行。 
《内经》曰∶“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是脚挛当属阳明矣。故头痛、项背强、腰脊强,凡身以后者属 
太阳;颈动KT KT 、脚挛急,凡身以前者属阳明。即如痉病,项强急、时发热、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