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躁扰者,是阴出之阳,非阴极而发也。口噤不能言,因脉气初复,营血未调,脾涩不运故耳。若所至之脉和调,
虽大烦不解,亦不足虑。再视其人之目重睑内际,此属于脾,若色黄而不杂他藏之色,是至阴未虚,虽口噤亦不
足虑矣。此以脾为五脏之母,又水位之下,土气承之也。
卷四
麻黄附子汤证
属性: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
辛汤主之。
太阳主表,病发于阳,故当发热;少阴主里,病发于阴,只当内热。今始得寒邪,即便发热,似乎太阳,而
属之少阴者何?《内经》曰∶“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故反热而脉则沉也。肾为坎象,二阴不藏,则
一阳无蔽,阴邪始得而内侵,孤阳因得以外散耳。病在表脉浮者,可发汗可知;病在表脉沉者,亦不可不汗矣。
然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亡阳则阴独矣。故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固元阳,则热去
寒起,亡可立待也。其人不知养藏之道,逆冬气而伤肾,故有此证。能不扰乎阳,无泄皮肤,去寒就温,讵有
此患哉?本条当有无汗恶寒证。
少阴病,始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言无里证,则有表证可知。以甘草易细辛,故曰微发汗。要知此条是微恶寒、微发热,故微发汗也。《皮部论》
云∶“少阴之阴,其入于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此证与附子汤证,皆是少阴表证。发
热脉沉无里证者,从阳部注于经也;身体骨节痛,手足寒,背恶寒,脉沉者,从阴内注于骨也。从阳注经,故用麻
黄、细辛;从阴注骨,故用参、苓、术、芍。口中和,枢无热,皆可用附子。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 细辛(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沸,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附子甘草汤∶
前方去细辛加甘草二两,水七升,煎法同。亦见微发汗之意。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藏病传府,阴乘阳也,气病而伤血,阳乘阴也,亦见少阴中枢之象。发于阴者六日愈,到七日其人微发
热手足温者,此阴出之阳则愈
也。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肾移热于膀胱,膀胱热则太阳经皆热。太阳主一身之表,为诸阳主气。手足者
诸阳之本,故一身手足尽热。太阳经多血,血得热则行。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故尿血也。此里传表证,是自阴
转阳则易解,故身热虽甚不死。轻则猪苓汤,重则黄连阿胶汤可治。与太阳热结膀胱血自下者,证同而来因则异。
少阴传阳证者有二∶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是传阳明;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是传太阳。
下利便脓血,指大便言;热在膀胱而便血,是指小便言。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上咳下利,津液丧亡,而谵语非转属阳明。肾主五液,入心为汗。少阴受病,液不上升,所以阴不得有汗也。
少阴发热,不得已用麻黄发汗,即用附子以固里,岂可以火气劫之而强发汗也?少阴脉入肺,出络心。肺主声,
心主言,火气迫心肺,故咳而谵语也。肾主二便,治下焦,济泌别汁,渗入膀胱。今少阴受邪,复受火侮,枢
机无主,大肠清浊不分,膀胱水道不利,故下利而小便难也。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此阴虚,故小便难。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阳气不达于四肢,故厥。厥为无阳,不能作汗,而强发之。血之与汗,异名同类,不夺其汗,必动其血矣。
上条火劫发汗,上伤心肺,下竭膀胱,犹在气分,其害尚轻。峻剂发汗,伤经动血。若阴络伤而下行,犹或可救;
若阳络伤而上溢,不可复生矣。妄汗之害如此。
卷四
附子汤证
属性: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主水,于象为坎。一阳居其中,故多热证。是水中有火,阴中有阳也。此纯阴无阳,阴寒切肤,故身
疼。四肢不得禀阳气,故手足寒。寒邪自经入藏,藏气实而不能入,则从阴内注于骨,故骨节疼。此身疼骨痛,
虽与麻黄证同,而阴阳寒热彼此判然。脉沉者,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也。口中兼咽与舌言,少阴之脉循喉咙,挟
舌本,故少阴有口干、舌燥、咽痛等证。此云和者,不燥干而渴,火化几于息矣。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故
五脏之俞,皆系于背。背恶寒者,俞气化薄,阴寒得以乘之也。此阳气凝聚而成阴,必灸其背俞,使阴气流
行而为阳。急温以附子汤,壮火之阳,而阴自和矣。
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 白术(四两) 人参(二两) 芍药 茯苓(各三两)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伤寒温补第一方也,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倍术、附去姜加参,是温补以壮元阳,真武汤还是温散而利
肾水也。
卷四
真武汤证
属性: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或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为有水气,是立真武汤本意。小便不利是病根。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皆水气为患,因小便不利所致。
然小便不利,实由坎中之无阳。坎中火用不宣,故肾家水体失职,是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也。法当壮元阳以
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因立此汤。末句语意,直接有水气来。后三项是真武加减证,不是主证。若虽有水
气而不属少阴,不得以真武主之也。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
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半
升,细辛一两。小便利而下利者,去芍药、茯苓,加干姜一两。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是阳根于阴,静为动本之义。盖水体
本静,动而不息者,火之用也。火失其位,则水逆行。君附子之辛温,以奠阴中之阳;佐芍药之酸寒,以收炎
上之用;茯苓淡渗,以正润下之体;白术甘苦,以制水邪之溢。阴平阳秘,少阴之枢机有主,开阖得宜,小
便自利,腹痛下利自止矣。生姜者,用以散四肢之水气,与肤中之浮热也。
咳者,是水气射肺所致。加五味子之酸温,佐芍药以收肾中水气;细辛之辛温,佐生姜以散肺中水气。小
便自利而下利者,胃中无阳。则腹痛不属相火,四肢困于脾湿,故去芍药之酸寒,加干姜之辛热,即茯苓之甘
平亦去之。此为温中之剂,而非利水之剂矣。呕者是水气在中,故中焦不治。四肢不利者,不涉少阴,由于太阴
湿化不宣也。与水气射肺不同,法不须附子之温肾,倍加生姜以散邪。此和中之剂,而非下焦之药矣。
附子、芍药、茯苓、白术,皆真武所重。若去一,即非真武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肾液入心而为汗,汗出不能遍身,故不解。所以然者,太阳阳微,不能卫外而为固,少阴阴虚,不能藏精
而起亟也。仍发热而心下悸,坎阳外亡而肾水凌心耳。头眩身 ,因心下悸所致。振振欲擗地,形容身 动之
状。凡水从火发,肾火上炎,水邪因得上侵。若肾火归原,水气自然下降,外热因之亦解。此条用真武者,全
在降火利水,重在发热而心下悸,并不在头眩身 动也。如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亦重在悸,不重在厥。
但彼本于太阳寒水内侵,故用桂枝;此则少阴邪水泛溢,故用附子。仲景此方,为少阴治水而设。附会三纲之
说者,本为误服青龙而设。不知服大青龙而厥逆筋惕肉 ,是胃阳外亡。轻则甘草干姜汤,重则建中理中辈,
无暇治肾。即欲治肾,尚有附子汤之大温补,而乃用真武耶?要知小便自利,心下不悸,便非真武汤证。
卷四真武汤证
理中丸
属性: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上吐下利者,名曰霍乱。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