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8-养生导引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养生导引法
作者:胡文焕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一、中风门
属性:〔原文〕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 
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解说〕采用正立背靠墙姿势,不息,行气,(功法详见本节讨论)运用意识导气,使内气从头至足而 
止。这种练功法可以治疗疽病、疝气、大风、半身不遂,以及各种风痹病。 
〔原文〕二法∶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解说〕将两脚趾仰起、行气,五息而止,引气至腰背。可以治疗腰背痹痛和半身不遂,并能改善人的 
听觉。经常用此法练功,还能使诸根(佛家称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因眼、耳等 
对于声、色等能产生感觉,故称为根)清净,不受病邪和外界不良原素的侵袭和干扰。 
〔原文〕三法∶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瞑心(收心使之安静),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 
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 
〔解说〕采用背部端正靠墙壁的坐式,伸展两脚和足趾,排除杂念,使心神宁静,从头上引气,使内气随 
意念向下行到双脚十趾及足掌心的涌泉穴。如此反复以意引气做二十一次,等到脚底似有受气的感觉时为止。 
这就是所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的功法。 
〔原文〕四法∶正柱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 
(同促)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解说〕采用背部端正靠墙的坐式,不息,行气,以意念引导内气,从嘴内至头顶为止。 
可以治疗疽病、痹症、大风和半身不遂。 
〔原文〕五法∶一足 (同蹋、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欷(通欹、斜。倾 
侧)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解说〕一只脚踏地不动,另一脚伸向侧面,转身成斜势,两手相合尽量随身体掉转, 
左右交替十四次。可消除脊背风寒,半身不遂引起的气血不能通达润养肢体。 
〔原文〕六法∶手前后递(交替、顺次更迭)互拓(举、推),极势三七,手掌向下, 
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 (同膊。肩膀、肩 
胛)前后欹侧,柔转二七。去 并冷血,筋急渐渐如消。 
〔解说〕两手前后交替互推,尽力活动二十一次。然后停止推手,手掌朝下,低头面向心胸, 
以意行气下达涌泉穴和仓门,气至后守一会儿收功,收功时要放松全身,将气散开,使气平调。 
此后再活动头部,向肩部前、后、左、右倾斜,柔和自如地转动十四次。这种功法可以祛除肩部血 
脉的寒邪,使筋脉拘急逐渐消除。 
〔原文〕七法∶两手抱左膝,伸腰,鼻纳气七息,展右足。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痿。 
〔解说〕采用踞坐姿式,用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伸展右腿,以鼻吸气,行气七息。可治疗下 
肢活动障碍,难以屈伸、跪拜、起立,小腿疼痛痿软无力。 
〔原文〕八法∶两手抱右膝着膺(胸)。除下重难 
屈伸。 
〔解说〕用踞坐位,两手抱右膝贴胸。可消除下肢沉重,难以屈伸。 
〔原文〕九法∶踞(凭倚)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 
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解说〕采用踞坐位,即倚坐位。伸展右腿,两手抱左膝头,伸腰,用鼻吸气, 
尽量使吸呼深长,行气七息,然后伸左腿,足向外展。这种功法能治疗下肢屈伸、跪拜、 
起立困难,小腿疼痛,肿胀麻木。 
〔原文〕十法∶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势,一手向下如捺物, 
极势,上下来去换易四七。去膊内风,两膊井内冷血,两腋筋脉挛急。 
〔解说〕采用站式,使身体上下正直,一手向上举,仰掌象推东西一样,一手向下 
象按捺东西,两手尽量用力,上下反复交替进行二十八次。这种功法可祛除肩膀内的风邪, 
两肩井内血脉受寒,两腋筋脉拘急痉挛。 
〔原文〕十一法∶踞,伸左脚,两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 
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 
〔解说〕踞坐位,伸展左脚,两手抱右膝,伸直腰,用鼻吸气,尽量使吸呼深长,行气 
七息,然后再伸左脚外展。此法可治疗下肢屈伸、跪拜、起立困难,小腿疼痛。本节与原文第 
九法动作大致相同,一为右,一为左,交替进行即为一个完整功法。 
〔原文〕十二法∶偃卧(仰面而卧),合两膝,布两足,伸腰,口纳气,振腹七息。除 
壮热疼痛,两胫不随。 
〔解说〕采取仰卧位,并拢两膝,伸展两脚,把腰伸 
直,用口吸气,使气达腹中,小腹随吸气鼓起,呼气收缩,上下振荡,连作七息而止。这种功 
法可治疗高热身疼痛,两小腿动作不便。 
〔原文〕十三法∶治四肢疼闷及不随,腹内积气。床席必须平稳,正身仰卧,缓解衣带,枕高 
三寸,握固。握固者,以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两脚竖指,相去五寸。 
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甜酒)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齿,然后咽 
唾。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勿令自闻出 
入之声。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一息数至十息, 
渐渐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鱼、肥肉。大饱食后,喜怒忧恚 
(恨、忿)。悉不得辄行气。惟须向晓清静时,行气大佳,能愈万病。 
〔解说〕治疗四肢疼闷和活动不便,腹中积气。导引时床席必须平稳,采用正身仰卧位 
,松解衣带,枕高以三寸为宜,两手握固,握固就是用两手四指握住大拇指。握固后 
舒展两臂使其距离身躯两旁各五寸,两脚趾立起,两脚之间相距亦为五寸。体位摆好后要安 
心定意,调和呼吸,莫思其它杂事。并徐徐地嗽“醴泉”,所谓醴泉,即是用舌舐唇口牙齿 
所产生的唾液,因为唾液能滋润肠胃,帮助消化,胜过甘美如甜酒的泉水,所以被称为醴泉。 
将产生的唾液先嗽口齿,然后咽下。再徐徐以口吐气,用鼻引气入咽喉,这些动作要轻要慢, 
不可着急硬做。等待做好这些动作,进一步调和呼吸引气入里,引气时勿要使自己耳听到呼 
吸出入的声音。每次引气,要专心以意念送气,使气达足,并由趾头使气出,这样引气五息, 
六息,会从脚趾头出气一次,这种功法 
能把从脚趾头出气一次作为一息。初做者,由一息数到十息,以后渐渐增加,能行到 
一、二百息,病就好了。治疗期间,不要吃生菜、鱼和肥肉。进食过饱之后,以及喜 
怒忧忿时,都不可行气。惟有在凌晨清静时侯,行气最好,这种功法能治疗各种疾病。 
〔原文〕十四法∶展两足上。除不仁,胫寒之疾也。 
〔解说〕展开两足向上抬脚,可以治疗麻木不仁及小腿寒痹。 
x小结∶x 
本书首篇叙述了中风病的导引治疗。中医认为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 
万物。正常的风不会伤人,当人体正气不足或气候骤变时,人体受到邪风侵袭才会生病。 
古人把这种邪风伤人所致之病,统称为“中风”,如《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中 
说∶“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包括了风邪入中人体引起的风痹、风湿、中风偏枯(半 
身不遂)、中风不仁(肢体肌肤麻木)、中风口 (口眼歪斜)、大风等多种疾病。现代 
所说的中风,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言语困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病症。大致相当 
于西医所说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脑栓塞等疾病及其后遗 
症。本篇的导引法对后一种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十分有益。本节提出的中风病导引法有静功、动 
功和动静结合功多种。体位有“倚壁”、“踞坐”、“仰卧”、“立身”等。呼吸方法有“ 
不息”法、“纳气”法、“引气”法等,并对导引行气方法、注意事项,行气要领等做了全面 
论述,属性十分丰富,兹就呼吸方法讨论如下∶ 
1、不息法 
不息法,古人又称为闭气法、闷气法等。就是吸气后停 
闭呼吸片刻再呼出的练气方法。古代练功家,在∶‘呼吸精气”以养生的思想指导下, 
认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