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
次伤肌肉,乃在津液,邪与汗俱,汗出邪退;次伤经脉,乃入血分,即入经脉,则或窜筋骨
,或溃三焦而据脏腑,亦有已及筋骨,而仍未入经脉之中者,故三阴亦有表证可汗也;既入
经脉,必连脏腑,非可专恃汗法矣。其未入经脉时,所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及三阴病
者,只是三阳三阴之部,非经也。与第二卷《三阴三阳名义》篇参看。
第六须辨寒热传化之机。初伤固总是寒,日久有寒邪内陷者,是其人本内寒也;有寒去
热不
解者,是其人阴不足也。寒邪内陷必下利,即所谓阴传太阴也,其实即阳明之下陷耳!继即
少阳之气陷,继即少阴之气陷,至厥阴肝气亦陷,无复生机矣。始终总不离乎下利,若利早
止于厥阴未陷之前,即不得死;止于厥阴已陷之后,息高时冒,阴气竭矣。热气不解,必秘
结,必自汗,即所谓阳传阳明也。此时太阴之津液,必已亏矣,治之失法,而少阴之精又亏
,厥阴之血又亏,始终总不离乎秘结。非邪至阳明,即无复传也,总不离乎阳明耳!
第七须识伤寒、温病,始异终同之说不可执也。此只说得热传阳明一边,其寒传太阴,
迥乎
不同。伤寒有寒死证,无热死证。阳明内实,非死证也;其有死者,皆由误治。若温热病,
则有自然一成不变之热死证。
第八须识合病、并病之中,有真假之不同。前人分别合病、并病,语多牵强。当是两阳
同感
,谓之合病;由此连彼,谓之并病。更有邪气未及彼经,而彼经为之扰动者,其见证必有虚
实之不同。如素胃寒者,一伤于寒,即口淡,即便滑;素阴虚者,一伤于寒,热气内菀,即
喘喝,即口渴。岂真邪传阳明太阴耶?但散其寒,诸证即瘳;亦有略须兼顾者,必其内虚之
甚,预杜邪气内陷之路也。
第九须求寒热气化之真际。六经传次,本不必根据仲景篇次也。无如前人越经传、表里传
等语
,说得过泥,并未靠定各经,切发其所以然。如少阳主经脉之津液,经脉灼干,即见少阳证
;太阴主肠胃之津液,肠胃灼干,即见太阴证;阳明主肠胃之渣滓,渣滓燥结,即见阳明证
;厥阴主筋膜之津液,筋膜枯索,即见厥阴证;少阴主下焦之气化津液,津竭气散,即见少
阴证。此从热化也;从寒化者,阳气不足而下泄,寒水淫溢而上逆,总是何脏受伤,即何经
见证。
第十寒化热化,各视本体之阴阳虚实。此语浅而极真。论中误汗后,有为内寒者,有为
内热
者;误下后,亦有内寒者,有内热者。若执过汗亡阳、过下亡阴之例,便不可通。故读者以
随文生义为贵。夫六经乘虚而传,寒热随偏而化也。
第十一须知表里之说。有形层之表里,有经络之表里,有脏腑之表里,有气化之表里。
形层
即前所谓皮肤、肌肉、筋骨,所谓部分也。邪在三阴之部,里而仍表,仍宜汗解;邪入三阳
之经,表而已里,只有清化,即和解也。少阳半表半里,亦有数解∶以部位言,则外在经络
则内连三焦也;以气化言,则表里未清,而里热已盛也,总是气化燥结之象。
与第四卷《少阳三禁》篇参看。
第十二须知手经足经,并无分别。足经部位大,邪气在表,尚在经脉之外,其气是一大
片,
故见足经证;邪入经脉之中,反多见手经证矣。大抵足经证见者,多在躯壳之外;手经证见
者,多关脏腑之中。足证有在经者,手证绝少在经也。经者,身形之事也;脏腑者,神明气
化之事也。
第十三须知三阴三阳,只是经络表里之雅名,于脏腑气血之阴阳,不相涉也。若谓邪入
三阳
,即为伤阳;邪入三阴,即为伤阴,则差矣。《内经》心为太阳,肝为少阳,肺为少阴,肾
为太阴,脾与六腑为至阴。此以气血清浊言之,今人已不讲。其实各经各脏各腑之中,各有
阴阳。此说甚长,细读《内经》,自能辨之。
第十四读书须知阙疑。论中叙证,有极简者,有极繁者,有方证不合者,有上下文义不
贯者。一
经设身处境,实在难以遵行,安知非错简、脱简耶?不必枉费心机,以俟将来之阅历。即如
少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太阳误下,利不止者,此协热利也,承气汤。此必内
有伏热,三焦肠胃秽气郁浊,颇似温病之发于伏邪者,于伤寒自利,及误下而利者,殊不合
格。又太阳误下结胸,正宜兼开兼降,以宣内陷之阳,而开邪气之结,乃反用甘遂、巴豆以
重泄之,是以一误为不足,而又益之也。又太阳、阴明合病,自利者,葛根汤;不下利,但
呕者,葛根汤加半夏。既不下利,何以仍用原方?是原方只治合病,并非治下利也,前文何
必特署下利字样?此类宜详思之。前人只说三阳合病,皆有下利,绝不说合病所以下利之故
。此之谓半截学问。
总之,读《伤寒论》,只当涵泳白文。注家无虑数十,以予所见二十余种,皆不免穿凿
附会
,言似新奇,莫能见之行事。鄙见只当分作四层∶曰伤寒初起本证治法∶曰伤寒初起兼证
治法;曰伤寒日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曰伤
寒日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其霍乱、风湿、食复、劳复,以杂证附之。再参之陶节庵书
,及各家论温热书,互相考证,庶于读书有条理,而临诊亦可有径途矣。盖经脉部位,与夫
形层表里浅深之事,固不可不讲,而究不可过执也,着力仍在气化上。此书在唐以前,已非
一本,其章节离合,本无深意,读者只应各就本文思量,不必牵扯上下文,积久自能融会贯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