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17-读医随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助肝肾元气,宣通肺与膀胱之经气,需以时日,庶有瘳乎! 

卷四证治类
寒湿下受直伤少阴变证多端搜治匪易
属性:自古皆谓∶寒伤肺,湿伤脾,同气相感也,展转乃伤他经。今据吾所见,凡人久在湿地 
坐卧 
,寒湿之气尽从太阳、 
少阴深入矣。《内经》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又谓∶清湿地气之 
中人也,常从足 始。况人坐则以足置地,卧多以背向下,故内气充足者,邪气不遽内袭, 
即从 髀上窜膂脊,过顶入鼻,一路筋络牵引,酸疼胀急,此伤于太阳之经,而内连督脉也 
,重者即菀为香港脚矣;若内之真阳稍怯者,邪气即从涌泉上入胫骨,而内侵腰俞、背俞,先 
使 
肾阳不得下降,大便溏滑,小便赤涩,两胫时冷;渐渐弥漫三焦,心胃之阳又为所抑矣, 
甚者即水气凌心也。其始筋骨酸胀,精神猥软,呼吸气高,两腿沉重。治之必仿少阴伤寒治 
法,而加以温行湿邪之品,方能奏效;若仅治中焦,药力不能与邪针对,无益也。若见其上 
热,误认为热,而以寒凉浇灌,其祸更不堪言。仲景辨脉篇清邪中上,浊邪中下一条,即此 
病之久延败证也。前人指为瘟疫者,非是。拙着《章句》论之甚详。 
《灵枢》曰∶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又曰∶厥成为癫疾。《金匮》妇人篇中有曰∶因虚 
积冷 
,结气在下,奄忽眩冒,状如厥癫。其叙痉证也,亦有面赤、足冷、目脉赤、背反张之候, 
是痉厥初起,皆由寒湿下受,上入脊膂;肾阳不得下降,上冲于心,两阳相搏于膻中。治不 
得法,积之日久,遂有热痰胶固不可拔之痫证矣。嗣后饮食、惊恐、风、寒、暑、湿,有感 
即发。医者以为病在于心,专用牛黄、犀角,以清心热、祛心痰,心气愈虚,而邪愈痼。殊 
不知此寒湿下受之邪,太阳、少阴之来路也。《千金方》谓∶小续命为癫痫要药,即此义矣 
。陶节庵槌法有曰∶病始得之,无热,谵语,烦躁不安,精采不与人相当,(诸证皆气高不 
下,神明上越之象,为寒湿从下冲激也。)庸医不识,呼为狂发,殊不知此热结膀胱之证也 
,用桂苓散,即五苓加味。石顽老人亦谓∶五苓散能分水去湿,胸中有停饮,及小儿吐 , 
欲作痫者,五苓散最妙。此皆寒湿痼于下焦,大气遏痹不舒之所致也。热结膀胱者,邪气外 
束故也。 
何子詹之子媳,有孕,患自两足跟,上腓肠,入髀臀腰脊,过项,上顶,复前至于鼻, 
一路 
皆胀急酸疼,四肢懒怠,腰软不支,脉六部沉紧,右手重按略滑,此胎气也。其病乃寒湿伤 
于太阳,内连督脉,用细辛五分,羌活二钱, 本、威灵仙各钱半,菟丝子、桑寄生、巴戟 
、狗脊、白术、杜仲、茯苓、牛膝各二钱,决以三剂知,五剂已。果验,其苦如脱。夫辛、 
羌、威、 、牛膝,号称伤胎,今既有病当之,又加强筋固气之品以佐之,不但能防其偏, 
而且能助其力,故病愈而治无伤也。若用参、 、归、地,便有妨寒湿,而诸味不得展其长 
矣。 
何子詹之孙,三岁,先于七月患湿疮,渐愈矣,微见溏泄,忽半夜发热,日出始退,次 
日根据 
时而至。医遂以为疟,忽又大声惊喊,目瞪昏厥,旋复如常,医又以为惊风,更以危言吓之 
。越数日,乃邀诊。至则见其精神萎顿,面色惨黯,目胞下垂,四肢 肿,而左尤甚,头面 
亦右温左凉,舌苔薄白在后半部,脉息沉紧。审思良久,曰∶异哉!此寒湿深入骨髓也。疏 
方用桂枝、良姜、乌药、香附、陈皮、菖蒲。服四剂,病无增损,而萎顿弥甚,然脉息浮弦 
矣。因思邪从下上犯,此药仅温理中焦,宜无益也。于是用细辛、川芎各五分,羌活、 本 
、威灵仙、生附子、牛膝、巴戟、苍术、桃仁、杏仁各二钱。决以三剂病已,至期果面色清 
亮,言笑有神,饮食倍进, 肿全消,脉息畅大矣。惟肢体尚见微倦,舌尖有小红累,是虚 
热也,用桃仁、杏仁、蛤粉、蒲黄,略清结痰,继用香附、青皮、白术、鸡内金、川芎、郁 
金、党参、山药,调理脾胃,发水痘而复元。是病也,其初见发热者,是寒湿从阴分上蒸, 
与卫阳交战也;惊喊昏厥者,声发于心,寒湿内逼心阳,乍掩热痰,乍涌于包络,所谓积冷 
在下,状如厥癫也。若作疮后惊风治之,即败矣。若以子后发热,天明即止,为伤食所致, 
而概用消导,亦危矣。诸医以为久病正虚,须用气血两补,其识更陋。夫患湿疮月余而渐愈 
矣。谁复议其寒湿内伏耶?无怪血虚不能养心,不能荣筋之说纷纷也。水痘即豌豆疮,伤寒 
病后多有,见陶节庵书中。痘发于骨,益征寒湿在骨之非臆说耳! 

卷四证治类
史载之论水气凌心诸脉证
属性:所谓水气者,非必有形之水也,或外中于风寒,或内伤于饮食,或七情所感,脏气虚实 
,自 
相乘侮,皆是也。夫五脏皆有中寒,而入心最急,古人论之矣。亦有脾阳不足,下焦寒盛, 
自然心气下陷,肾气上凌,非关风寒外入者,此为内虚,其势较缓,而其本益深。又有饮食 
寒冷及难化之物,坐卧不动,困遏中气,自损脾阳,遂致水饮泛溢膈上,心气不得上升,卒 
然心大动,怔忡嘈杂,呕吐大作,阴风内起,二便频泄不禁,昏厥不省人事;或无端自觉凄 
怆不乐,或忽然气闷,逼迫无赖,呼号求救,大喘大汗,脑痛如裂,皆心火不扬,为水所扑 
之验也。《内经》∶逆夏气则秋为 疟,冬至重病,是心虚畏水之义也。《金匮》牡疟,徐 
氏 
正如此说。《脉经》三部动摇,各各不同,得病以仲夏,桃花落而死。此心气受伤,至次年 
心气当旺之时,有遇缺难过之虑也。大抵风挟寒自外入者,其气猛而急;湿挟寒自下犯者, 
其气沉而锐。史载之尝谓∶人之病寒水犯心者,虽治愈,亦不永年。此人世之大病,亟宜讲 
明者也。若诊脉见动而应指无力,其人惨淡萎顿者,凶之兆也。兹将史氏所说,条例如下∶ 
水邪攻心气,用桂与姜壮心气以胜之。其病狂言,身热,骨节疼痛,面赤,眼如拔,而 
脑如 
脱,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凡脉之搏,以有所犯,而鬼气胜之则搏,心脉之搏, 
肾邪犯之也。舌卷不能言者,舌固应心,而舌本又少阴脉之所散也。治之之法,不独凉其心 
,而且暖行其肾。(凉字作泻字说,泻即攻也。) 
心脉大滑,而肾脉搏沉,以汗为心液,今心脉大滑,则水犯之,而动,故汗。(此心气 
先为 
寒水所遏,而渐透重阴者也,故脉动而有力。载之有论肾寒作喘曰∶六脉沉重而浊浑革至, 
如物制之,此为肾寒太过也。如物制之四字,真为动脉传神。)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小急不鼓,为瘕。故曰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 
此心气不足,血为寒邪所犯也。(凡脉之滑而搏者,皆津液壅结之故也。) 
元气虚弱,肾气不足,膀胱气虚,冲任脉虚,丈夫 疝,妇人癃闭。其脉六脉皆动,细 
数而轻弦,肾脉小击而沉,膀胱涩而短。(此二节皆寒湿久结,心气渐为所抑者也。) 
元气虚乏,肾水极寒,发为寒战,冷汗自出,六脉微细而沉。 
寒邪犯心,则肾脉必击而沉,心下大动不安,甚则仆倒,宜先暖其肾,后保其心。(此 
心气 
虚而卒乘之者也。《内经》∶脉喘而坚,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 
心虚,故邪从之。故劳心太过者,火衰而水易乘之也。) 
湿气寒气之胜,同犯于心,心气上行,不得小便。 
肾水之胜,凌犯于心。经言∶心气上行,痛留眉顶间,甚则延及胸,头痛,脑户间痛, 
宜暖其肾。 
寒邪犯心,血气内变,伤损于中,因而下注赤白。此病世之罕有,盖伤犯人之极也。其 
证发 
热如火,头身俱痛,色如紫草,汁如胶涎,如茶脚,不急治之,杀人反掌。毒痢伤人不一, 
惟水邪犯心最重。凡人初患痢,先发寒热、头痛,即是寒邪犯心。(此专就痢疾辨之, 
即所谓下利身热者也。) 
案上列诸证,有缓有急,有轻有重,其脉有微细,有弦紧,有搏大滑动。大抵邪浅,犯 
于心 
气营运之部,而内感于心者,其始邪在气分,则脉弦滑;日久邪入血分,则脉细紧矣。若大 
邪直中心之本经,而内犯于脏,其乘心虚而侵之者,脉多细涩;其心气实而强遏之者,脉多 
搏大滑动也。备胪诸证,而不及悲伤不乐者;悲伤不乐,寒燥之轻邪也。 

卷四证治类
和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