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学心理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患预后不良或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截肢、摘除某器官或患癌症等。    
为了帮助病人克服或减轻恐惧,医护人员首先应当具体分析病人恐惧的对象和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对恐惧的心理护理,主要是使病人感到危险情境的消除或减弱,则安全感能够逐渐加强。在预计病人可能产生恐惧之前,医护人员就应主动把可能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威胁作适当说明,并给予安全暗示和保证。当病人面临恐惧情境时,对病人要和蔼可亲、沉着稳定,一举一动都要给病人以安全的暗示和保证,通过指导病人学习身心放松、深呼吸并想象手心发热用以缓解其恐惧心理。    
二、焦虑与护理    
根据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病人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①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陌生;②诊断不明确;③疗效不明显;④病人是家庭支柱,对老人孩子牵挂惦念;⑤经济负担重;⑥恐惧情绪的延续;⑦疼痛;⑧怕失去事业,怕失去生活能力,怕失去爱情等。    
要帮助病人解除焦虑情绪,就必须从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心理疏导工作。如果医患关系搞好了,病人压在心底的焦虑问题,虽不愿向家讲,却能向医生护士倾诉。有位老年人住院,总是焦虑不安,经多次谈心,好吐露了真情,原来她家婆媳关系不好,老人怕住院花钱多了儿媳妇不满,所以十分焦虑。针对这种情况,等她儿媳来探望时,护士不怕脏、不怕累,细心进行基础护理,并表扬老人俭省节约,重病之中念念不忘家庭和儿媳,从而感动了她的儿媳,搞好了婆媳关系,老人的焦虑情绪由此解除了。有的还可采用心理治疗中的发泄疗法。病人愤怒或发牢骚时,可以引导他当发泄,用以治疗疾病。我们在临床上也可让有焦虑情绪的病人“诉苦”,医护人员要耐心地倾听并适当地引导他诉说。一旦把压在心头的焦虑因素全说出来,心情也就放松了,另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给病人宣讲有关疾病的科学知识,把病人的生活安排得紧凑、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并可让病人做点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如:协助护士卷棉签、叠纱布、搓棉球等,都可缓解焦虑情绪。有的护理专家对于如何解除病人的焦虑情绪,提出了如下八条措施:    
1。靠护理工作者的机智敏锐的观察,查明原因,进行疏导。    
2。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病情及检查结果。    
3。解除病人的孤独感,护士主动接近病人,进行有技巧的谈话。    
4。保护病人的自尊心,使病人感受到受人重视、受人尊敬,有独立人格。    
5。使病人感到,得到了妥善的治疗、护理,增强对医院的信赖,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    
6。经常变换体位,做些轻微活动,使肌肉放松,消除紧张情绪。    
7。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了解周围环境,了解对自己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对于特殊检查,事先交待明白,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8。进行必要的消遣活动,如散步、娱乐等,以解除病人无聊乏味的孤寂心情。    
三、疼痛与护理    
疼痛是疾病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征象与症状,总是伴随着消极的情绪。因此,对疼痛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1。掌握病人疼痛的情况  医护人员要善于敏锐地观察病人的疼痛反应,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要了解疼痛发作是首次还是持续性的,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等。脸色痛苦、紧皱眉头、咬紧牙关、握紧拳头及深沉的呻吟,都表示痛得厉害。有些意志坚强或受过某种训练的人,可能疼得咬破嘴唇、大汗淋漓,却不吭一声。护士要特别关心他们,从他们的外部反应体察他们疼痛的程度。    
2。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病人的疼痛反应是很不愉快的感觉。如护士对这些反应置之不理、缺乏同情心,特别是对一些不加克制或行为反应过激的病人表示反感,对神经症所致的功能性疼痛主观地认为是无病呻吟等等,都会使病人的疼痛感增加。护士只有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才能提高病人的疼痛阈。病人情绪的稳定、良好的心境,精神放松,可以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Mocc指出:“通过调整护病的关系,能够缓解成年人的中度疼痛。”护士要恰当地向病人解释疼痛的机制,显示出理解病人的痛苦,安慰病人。对行为反应过激的病人要进行耐心劝解,以防止影响其他病人。对强烈克制的病人,给以鼓励,并允许他们呻吟。对疼痛强度突然改变,变得尖锐而严重的持续疼痛的病人,非但不能训斥,而应慎重对待,要怀疑是否有器质性改变。    
3。通过心理治疗缓解病人的疼痛  疼痛既有生理原因,又有心理原因,所以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首先,分散注意力可以有效地减轻病人疼痛的知觉。可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看有趣的电视节目或与来访者谈话等活动上;其次,事先进行疼痛知识的教育,可以改变病人的疼痛反应。例如,对孕妇进行教育,使之认识到生育是全家盼望的喜事,而并非痛苦,消除恐惧心理就可减轻疼痛。对有些可能造成痛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要主动告诉病人过程如何,目的何在,赞成痛苦的性质,以及病人应如何配合等。并可反复向病人保证,疼痛不会超过他们所能忍受的程度。还可告诉他:“我们理解你的疼痛,我们设法为你解除疼痛,如果痛的很厉害,可立即告诉我们。”例如,手术后的病人必须活动、深呼吸、咳嗽,这些活动虽然会造成疼痛,但病人理解后,会忍痛去做的。对儿童病人,同样要事先教育。如给儿童打针前,告诉他,稍有点疼,就象蚊子叮一下那样就过去了;切不可谎骗儿童,告诉他“一点也不疼”。这样做有时会使儿童在整个幼年时期造成惧怕打针,惧怕“白大衣”。    
另外,催眠疗法可以减轻疼痛,因为处于催眠状态的病人对施术者的言语暗示很敏感,所以对疼痛的感受性降低。牙科医生在病人催眠状态下拔牙、烧伤病人在催眠状态下换药等实例是不少的。另外,如保持环境安静,减轻不良情绪刺激,争取家属配合等措施,也可减轻疼痛。    
四、异常感受与护理    
1。主观感觉异常  所谓主观感觉异常,是指人在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病人患病之前集中精力忙于工作和学习,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对自己的躯体状况不太留意。但病后,就会把注意力转向自身,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由于躯体活动少、环境又安静,感受性也提高了。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比如,一会觉得枕头低、一会觉得被子沉、一会又埋怨床单不平展,不时地翻身。缺乏经验的医务人员往往指责病人“事多”,实际上这是病人合乎规律的心理反应。    
由于主观感觉异常,病人还会出现对客观事物错误的知觉。比如时间知觉异常,住院病人总感时间过得慢;特别是经受痛苦折磨的病人,更有度日如年之感。久卧病床者,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躺在床上会感觉房间或床铺在摇晃或转动等。也有的会出现正常人完全相反的感知觉。例如,正常人认为鲜美的味道,却可能引起病人反感;正常人认为美丽的颜色,病人看到了却感到讨厌;甚至正常人的嬉笑也会引起病人的厌烦。有的病人因病情需要住进隔离室或看症室,由于感知觉刺激单调,会使病人感到孤独、无聊和不安,甚至出现思维紊乱或幻觉等。    
对于病人出现的感觉异常,应寄于同情,从心理上给予支持和疏导,并辅以必要的治疗。应当指出的是,病人有些异常感觉,很可能是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不应与上述感觉异常混为一谈。    
2。对客观事物敏感 病人进入角色以后,活动范围突然缩小,大都局限于比较宁静、单调、狭小的环境里。这一变化,不仅可以引起主观感觉异常,而且也易于对有限范围的客观事物异常敏感。他们不仅对病友的病情态度十分留意,尤其注意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对过去不关心的事现在可能关心起来,而且比以往计较小事了。医护人员应当理解病人的这种认知变化。病人活动范围的缩小、认识范围的狭窄,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渴望丰富的信息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