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学心理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精神运动性抑制    
指不但有动作阻滞,还有言语抑制。主要表现有:    
1。木僵(stuper) 指患者动作明显减少、姿势刻板固定、不言、不动、不食、不解大小便。程度较轻者为亚木僵。严重木僵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器质性病变。偶有抑郁症病人精神运动性抑制可达到近似木僵的程度。强烈的精神创伤引起的木僵,称为“心因性木僵”,一般时间不长,多有意识障碍。    
蜡样屈曲(waxy flexibility)常在木僵基础上发生。患者肢体、头部任人摆布成各种不舒服的姿势,仍能维持很长时间,如蜡塑成一般,故名。有时把患者的枕头抽去后,头仍悬空不动,称为空气枕头(图23…8)。    
图23…8 蜡样屈曲    
2。违拗症(negativism)指患者对要求做的动作表现抗拒,如要他张口,他反而咬得更紧;要他坐时,他偏站立。口中唾液积聚不吐出、小便潴留很多亦不解,称为生理性违拗,亦以精神分裂症多见。    
3。刻板言动或刻板症(stereotypey)指患者不断重复其言主和动作,目的不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与持续言动(perseveration)不同。持续言动是诱发的言语动作重复,当询问的问题已经改变时,他仍然重复前一句话来作答。如问“您几岁”,答称:“50岁”,再问“您住在哪里?”仍答50岁。重复语尾(logoclonia)和重言症(palilalia)是持续言语的特殊形式。前者指病人不断重复一句话的尾音或最后一个字;后者指重复言语频率越来越快。持续言语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    
4。模仿症(echolalia)指患者对他人的言语动作进行毫无意义的模仿。见于儿童、低能、器质性脑病与精神分裂症。    
5。作态(mannerism)指以特殊表情、姿态、动作表示某种意义,难于为别人了解。通常用来描述精神分裂症和某些器质性脑病变。但作态亦可见于某些并非精神病的人。    
(二)精神运动性兴奋    
指言语动作均见增多者,分为: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指言语动作协调有序,动作有目的,与现实不脱节,以轻躁狂性兴奋最有代表性。    
2。非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表现言语动作紊乱,动作缺乏目的,常有突然冲动行为,不能与周围人进行适当的接触。如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兴奋可有突然的冲动伤人行为,而言语却呈缄默或刻板言语,令人费解。幻觉妄想性兴奋由于不能为现实检验纠正,行为受幻觉妄想支配,也常是不协调的。意识模糊时感知、思维都有混乱,与环境失去接触,通常如有兴奋都是非协调性的。    
校对时间:00…09…19 14:34:3720 Mar 2001 21:17:19 +0800 陈卫                                                  
                  第六节 意 识 障 碍
        
第六节 意 识 障 碍    
意识一词,在哲学、心理学、医学等不同范畴内,具有不同的含义。医学上,意识不是单一的心理过程和反应,而是一种全脑的功能状态,使人能正确而清晰地认识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并作出适当反应。它是各种心理过程或活动的背景,涉及觉醒水平、注意、感知、思维、记忆、定向、行为等许多心理过程,是人们智慧活动、随意动作、意志行为的基础。意识发生障碍,会累及许多心理过程,因此,在研究病理心理的时候,也需要研究意识障碍。如果意识不受损害,而有思维障碍时,医学上则用“意识清楚,思维障碍”这种和哲学概念相抵触的方式来表达。由于意识的含义如此不同,对病人意识状态和行为的理解常常出现分歧,这就不奇怪了。    
近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是维持意识的重要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不断发放冲动,弥散性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唤醒皮层,维持觉醒状态。脑干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障碍是意识的生理基础。因此、 脑干的损伤、受压,脑代谢紊乱,包括上行激活系统的神经递质紊乱,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意识障碍。    
专栏23…2 意识    
“意识”这个词似乎在不同学科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    
任何一本哲学教科书中,意识这一概念是最一般的,或者说它是指与物质和存在相对立的东西。它包括了人们所说的精神、思想、感觉、经验等所有主观形式的东西。    
在心理学中,情况便有所不同。心理学中所谓的“意识”是特指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借助语言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认知活动。心理学中的意识,是指人类心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质。这就是说,人可以借助语言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进而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这样,人类适应环境从而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就再不是完全被动的,反映外部世界时总带有目的性或自觉性,这就是意识的反映。另外,意识的另一特性是它的抽象或概括性,这一点也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语言并不单纯是交往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他不只是思维的外壳,就其根本意义来说,它是人类认识外界的工具,语言所具有的这种认知功能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就构成了意识活动的另一重要特性,即抽象、概括性。正是由于这一特性,意识活动可以及于事物的内在本质方面,能使人借助于意识活动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和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中所讲的意识有时是相对无意识而言的。一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只能察觉一部分。虽然在视野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有效刺激经由视觉通道作用于大脑,但是,对于进入大脑中的刺激,人只能意识到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以外的刺激,只能是无意识的反映。    
显然,心理学中关于意识的概念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中的意识概念是不同的,它既不是从抽象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也不是从意识的社会历史性方面研究它。心理学主要是从形式和机理方面着眼看待意识,至于它的内容,则是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    
医学中使用意识这一概念又是侧重另外一种意义,与心理学、哲学等都不相同。我们知道,意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具有一个充分和必要条件,这就是大脑皮层必须处在一定的紧张状态,或者叫做具有一定张力。临床上所谓“意识模糊”、“深度昏迷”等等,都是说大脑皮层的张力异常,无法正常地加工外来信息,无法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深度昏迷的指标之所以取角膜反射丧失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医学临床上的“意识”,似乎更侧重于生理机制方面。    
在精神病学中意识概念,更多的是指对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的理解水平,即所谓定向力。    
这样看来,在医学中,意识概念有两方面的涵意,一是指人的清醒程度,二是指对自身和环境的理解程度。这样,为了更突出医学的特点,最好使用“意识状态”一词 ,而不单独使用“意识”一词。    
以上简要说明意识概念在不同学科中的不同内涵,其目的有二,一是讲明心理学中意识一词的特定涵意,免得人们对心理学形成误解;二是说明不同学科之间在概念上虽然可以借用但却不可混淆,以免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郭念峰)    
临床上将意识分为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两方面。环境意识指个体对外界事物和环境现状的确认;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当前自身状态的确认。    
意识的含义包括意识内容、清晰度和范围。意识清晰时,外部客观事物和现象呈现明晰的印象,人的各种精神活动能随时为自己所察觉,注意力集中、动作准确、主动,有鲜明的目的性。意识的范围,亦即意识域,指短时间内个体对客观事物所能觉察到的范围。意识范围大小同注意的广度有关,为当前任务的要求所决定。个体能明显察觉到的事物,只限于注意所集中的部分,其他部分则比较模糊。    
本节先对意识障碍进行讨论。在临床上,自我意识障碍有另外的含义,另列一项进行讨论。    
一、一般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可分为意识内容与清晰性障碍和意识范围缩小两类。意识清晰性障碍时,在认识外部事物时,不但在抽象认识(即对其内部联系的认识)方面受损,而且对客观刺激的感知也发生困难或歪曲。临床上所说的意识障碍,即指此类意识清晰性障碍,从极轻度的困倦至昏迷时都可出现。通常是急性器质性精神病最常见的症状群,或称急性器质性脑病综合征。    
意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