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学心理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吐剂,很快就会显效,停止呕吐。”30分钟后,恶心呕吐果然停止了。一小时后病人又呕吐,于是再次注入催吐剂,15分钟恶心感受消失。这一实验证明药物确实具有心理效应,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可以逆转生理反应。对药物心理效应的这些研究表明,可以利用病人对药物认知活动的规律,因势利导,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在讨论药物心理学时,除了研究药物的治疗效应外,还应当了解药物对正常心理活动的干扰。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防止或减少副作用,保护病人的安全,防止意外,减少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不便和烦恼。药物引起的干扰正常心理活动的现象有如下几类:    
1。记忆力减退 使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安定剂、催眠药、镇静剂和抗癫痫药物,可有此副作用。    
2。意识障碍 使用阿托品、蔓陀萝、安定、莨菪碱类、抗组织胺等药物可引起意识障碍。    
3。情绪改变 抗高血压药物可致抑郁;酒精、催眠药、异烟肼,可以引起欣快。    
4。精神运动性失调 如安定不适于驾驶人员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巴金森氏综合征;长期饮酒或服用催眠药可致震颤。    
5。幻觉和妄想 使用苯丙胺、激素、异烟肼、合霉素等药物时,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类似精神病症状。    
校对时间:99…12…09 3:15 陈卫                                                  
                  第二节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第二节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病人使用药物后,有无效果,疗效多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列举如下:    
1。文化因素 病人的求医行为、选择药物的习惯与偏见、对用药的民间传说、舆论和宣传、病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例如:城市居民一般推崇现代医学,喜欢用西药;而农村居民,多首先去找中医或民间医,服用中药或单方草药。一般在治疗无效时,才去找西医。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只相信中医或西医。    
2。疾病的性质 一般来说,凡是感染、代谢、内分泌紊乱和营养不良疾病,应进行抗感染、纠正代谢及内分泌的异常机能活动、补充营养,以使用调整生理功能的药物为主。而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或虽为器质性疾病,但其症状中有心理因素色彩明显的心因性症状夹杂其中者,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此外,还应注意的一个规律是:应用治疗症状的药物,如止痛药、催眠药、助消化药、镇咳药等,较易产生心理效应。而消除病因的药物,如抗生素、解毒剂,则以产生生理效应为主。    
3。个体特征 如气质、人格特点、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动物实验证明,强而不可抑制的兴奋型实验动物,其所需药物的剂量要大于弱而抑制型动物的8倍,才能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具有癔病人格特征的病人,由于暗示性强,极易接受药物心理效应。儿童也容易出现心理效应;老人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所需剂量仅为成人的1/3。老人出现心理效应的机会较少,但对不少药物的生理反应敏感,在一般剂量下即可引起意识恍惚或谵妄。    
4。药物的制备、剂型和包装 医务人员应当交流并把病人对药物选择的信息(如剂量、包装、价格等)提供给药厂或商人。成都军区军医学校调查了8所部队医院中1,016名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问题,结果发现,对药物颜色的选择,以喜欢白色的最多(41。6%),其它依次为:浅黄色(23。2%)、浅红灯色(17。2%)、浅绿色(11。7%)、棕色(2。3%)、黑色(2。2%)、紫色(1。8%)。看来,病人喜欢色淡鲜明的药片,不喜欢深色者。对药物的味道,最喜欢甜味(40。9%),其它依次为:无味(34。5%)、香味(12。2%)、酸味(5。6%)、苦味(4。7%)、咸味(1。8%)。对药物剂型的选择,最喜用糖衣片(42。2%),冲剂则锐减为(17。9%),其次依次为:胶囊(15。2%)、普通片剂(13。6%)、丸剂(7。3%)、合剂(2。1%)、散剂(11。3%),对包装的选择,喜欢玻璃瓶者仍较多(35%);喜欢压膜药物的病人也较多(31。4%),因携带轻便,又可防潮;对塑料包装满意者仅有14。8%;无所谓者占10。1%;愿用纸包者最少,仅占8。7%。此外,药物的装璜设计、美工造型、图案、商标,也都会产生药物的心理效应。为了适应病人的求异心理,市场上不断有新药推出。    
5。用药心理 医师和病人都喜欢使用作用强、见效快、安全的药物。成都军区军医学校对5所医院的门诊用药进行了调查,共查处方10,090张,发现滥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的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病人要求用,二是医生也往往有一定的投其所好的心理。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喜欢用新药、进口药、名贵药、多用药、联合用药的心理十分普遍,而经济条件差的农村病人则希望用价廉而有效的药物。    
6。用药方法和途径 就服药次数来说,病人倾向于以少为好。因为既可减少麻烦,又能避免遗忘服药。故出现一日一次、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用药方法。用药次数过频、间隔时间太短,易发生副作用、干扰工作和学习、引起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就用药途径来说,在病菌中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注射比口服好,静脉输液又比肌注好。故而有人伤风感冒也要求注射一针青霉素(只一次)。直肠用药,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病人多因害羞不愿用。吸入法,因对呼吸道粘膜有激惹,也不乐意应用。    
7。药物副作用 如用药后出现疲乏、头晕、恶心、呕吐、震颤、共济失调等症状,使病人不易耐受,往往就会引起不遵从医嘱、中断治疗、甚至动摇对治愈的信心。假如对药物副作用不预先告诉病人。更会因副作用的产生而多虑,怀疑病情恶化、用药不当,或吃错了药等,因而引起不少心理障碍。为此,医护人员应先向病人介绍一些用药知识,这可以增加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强化药物的心理效应。    
校对时间:99…12…09 3:32 陈卫                                                  
                  第三节 安慰剂效应、药物依赖和用药依从性
        
第三节 安慰剂效应、药物依赖和用药依从性    
一、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或崇拜的病人,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医务人员可以利用安慰剂,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当某种新药问世,评价其疗效价值时,要把药物的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如果某种新药的疗效与安慰剂的疗效经双盲法试用后,相差不大,没有显著的差异时,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新药刚刚问世时,人们往往把它们当作灵丹妙药,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其热潮消失、身价下降的原因。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比比皆是。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许多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也可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的心理状态、不适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以及医务人员的言行和环境医疗气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就出现了安慰剂效应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的现象。我们应当记住,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    
二、药物依赖或瘾癖    
医务人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