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髯溃饰ツ鶚勚馈6⒛鶚劇irvana,意译灭度。众生厌生死之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证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
【二法执】指俱生法执、分别法执。一、俱生法执,乃无始时来,熏习成性,常于一切法妄生执著,亦即与身俱生的法执。二、分别法执,谓于邪教、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而执为实法。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
【二空无漏种子】参阅‘无漏种子’条。
【二取】二取有四种解说。一、相、见二取,所取者为相分,及能取者为见分。二、名、色二取,五蕴中的第一蕴为色,余四无色蕴为名。三、心及心所二取,一切五蕴,都不离这心、心所法。四、本、末二取,取第八识的总报为本,取余识的别报为末。
【二受】指身受与心受。受是领纳所触之境的心所法。一、身受乃领纳于身无分别之受,即眼等五识之苦、乐、舍三受。二、心受为领纳于心而起分别之受,即意识之忧、喜二受。见《俱舍论》卷二、卷九。
【二重中道】又作二种中道。唯识家认为中道有三性对望中道及一法中道二义。三性对望中道,即以遍计所执性为非有,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为非无,以此诠显非有非无的中道之义;此乃就言诠而论中道之旨,故又称言诠中道。上述系于世俗门中论法之有无,然于胜义谛中则以断绝心言为非有非无之中道,故称离言中道。一法中道即是离言中道,乃于缘生之一法上论非有非无的中道义。关于言诠、离言二重中道的同异,古来有异说,或谓遍计所执性为依、圆二性上实法之执,于依、圆二性之假有空寂之义外,别无遍计之空,故三性对望中道之义无别于一法中道。或谓三性对望中道遮遣遍计之有,一法中道以依他之体为虚假非有而为空,故二者有差异。见《成唯识论》卷七。
【二根】唯识家所指的二根,为五根身的胜义根与扶尘根。胜义根为五根之本体,为四大种所造的净色法,非凡夫二乘之所见,非现量所得,然有发识取境的作用。扶尘根又称浮根尘,乃外形可见的眼等五根。此根唯为正根之依处,虚假不实,无发识取境之用。此外,又有利钝二根。利根又作上根,谓根性锐利,速证妙果者。钝根又作下根,乃根性迟钝难于开悟者。又男根与女根。即男女起色欲之处。
【二真如】即二种真如。此有不同解说,而唯识学上所称的二种真如,为生空真如与法空真如。此又作二空真如,由我空而显之真理,称生空真如。由法空而显之真理,称为法空真如。见《成唯识论》卷十。
【二执】一般指我执与法执,又作我法二执、生法二执。小乘说一切有部等主张法体实有,故仅揭出‘我执’之说;大乘则观诸法皆空,故对主张法为实有者,称为‘法执’,而说我、法二执。法执乃于如幻假有之法生起实有之妄执,其体较宽,为独一而起;我执则迷于法之用,故其体较狭,而必与法执并起。成唯识论卷一曰:‘由执我法,二障俱生。’此二执皆以萨迦耶见为体,由于力用不同而有二障之别,即以执我称为烦恼障,执法称为所知障。为断伏烦恼、所知二障,而说二空、二空智;二障断尽,即证得大涅槃与大菩提。
【二教六理】唯识宗用为证明第七末那识的存在,举出二种教证与六项理论。二种教证者,一为引《入楞伽经》的偈子:‘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二为引用大小乘共许的《解脱经》的偈子:‘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曾非当有。’加以证明。六理证者,一者不共无明证,《成唯识论》卷五云:‘谓契经说,不共无明,微细恒行,覆蔽真实,若无此识,彼应非有。’二者六二缘证,《成唯识论》卷五云:‘契经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广说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若无此识,彼意非有。’三、意名证,《成唯识论》卷五云:‘契经说,思量名意,若无此识,彼应非有。’四、二定差别故,《成唯识论》卷五云:‘契经说,无想、灭定,染意若无,彼应无别。’五、无想有染证,《成唯识论》卷五云:‘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污。’六、有情我不成证,《成唯识论》卷五云:‘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见《成唯识论》卷五。
【二假】二假,指无体随情假,与有体施设假。一、无体随情假,乃世间所称的我法,世间之人于心外之境执为实我实法,此法体但是妄情,为遍计所执性摄,而无实体,世人随此妄情而执虚假之我法,故称无体随情假。二、有体施设假,乃于依他起性上假名施设之我法,即内识所变的见、相二分为依他法,从实种子而生,有实的体用,就此体用假立我法之名,故称为有体施设假。此二者,为圣教所称的我法。见《成唯识论》卷一。
【二惑】即见惑与思惑。见惑的见,是推度的意思,即以邪见推度而起之迷情,我见边见等是。思惑,新译为修惑,为凡夫之思念,对于事物而起之惑,贪、嗔、痴等烦恼是。此又称理惑与事惑。见惑是迷于理之惑,修惑是迷于事之惑。
【二无心定】指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中的无想定、灭尽定而言,此又称二定。一、无想定,指外道欲得无想天之果,而修灭一切心想的禅定;属第四禅,为外道所修出离想所作意。二、灭尽定,谓不还果以上的圣者,前六识心、心所不起现行,第七识的染污心所亦不起现行的禅定。此亦称灭受想定,为佛教圣者所修的禅定。
【二无我】即人无我与法无我。百法明门论曰:‘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补特伽罗,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补特伽罗无我即是人无我。人何以无我,人是四大和合而有,此中无真实之我。法无我者,即固执诸法为实有,这叫做‘法我’。而诸法都是仗因托缘的有为法,并无其实体自性,此称‘法无我’。这是大乘菩萨的观道,以断惑障。《楞伽经》卷一曰:‘大乘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法无我。’
【二无记】指三性中,非善非不善的无记性。即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一、有覆无记,又作染无记。乃惑障之极微弱者,如第七识俱生起的我法二执,其体性羸弱,然为自性妄惑,能隐覆圣道,故称有覆;以其非感苦果之恶性,故称无记。二、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乃离惑障的无记法,如阿赖耶识的自体及之内五根、外之山河草木等。以其非自性妄惑,故称无覆。见《成唯识论》卷三。
【二业】指引业与满业。依《俱舍论》卷十七载,有两种二业,名引业与别业。六趣各有总、别二报,如人趣中,所有的人皆同属人趣之果报,此为总报;其中复有智愚、美丑等差异,称为别报。引发总报的业因,称为引业;成满其别报的业因,则称为满业。此外,善业与恶业亦称二业。善业为五戒、十善等善道之所作,能感善趣之乐果;恶业为五逆、十恶等罪恶之所作,能引恶趣之苦果。
【二种生死】生死一语,又作轮回,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相对称。《成唯识论》卷八,举出二种生死:一、分段生死,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二种因果】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四圣谛法,有流转、还灭二门,说为二种因果,一者以苦谛为因,集谛为果,名世间因果;二者以道谛为因,灭谛为果,为出世间因果。
【二种利行】指自利、利他二行。菩萨所修之行,依其别相,有自、他二利:一、修六度、菩提分法等,为自利之行。二、修四摄、四无量心等,为利他之行。见《成唯识论》卷九。
【二种见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