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疏证:解读论语 的权威力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定公十三年》曰:晋赵鞅归于晋。《谷梁传》曰:此叛也,其以归言之,何也?贵其以地反也。贵其以地反,则是大利也,非大利也,许悔过也。
  《国语鲁语上》曰: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肉,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鹿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乎!且吾闻:以德荣国曰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树达按:仲孙它为孟献子之子,字子服。
  《左传宣公二年》曰:晋灵公不君,赵盾士季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之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
  ○曾子曰:“慎终,
  《礼记檀弓上篇》曰: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又《杂记下篇》曰: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
  《荀子礼论篇》曰: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
  追远,
  《礼记坊记篇》曰:修宗庙,敬祭祀,教民追孝也。
  又《祭统篇》曰: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荀子礼论篇》曰: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
  民德归厚矣。”
  《礼记檀弓下篇》曰:子游曰:人死,斯恶之矣;无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绞衾,设蒌,为使人勿恶也。始死,脯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见其飨者也。自上世以来,未之有舍也,为使人勿倍也。
  又《经解篇》曰: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
  《大戴礼记盛德篇》曰: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
  《泰伯篇》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史记仲尼弟子传》曰: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贾子道术篇》曰:接遇慎容谓之恭,反恭为。厚人自薄谓之让,反让为冒。欣可安谓之煴,反煴为鸷。(煴与温通)安柔不苛谓之良,反良为齿。广较自敛谓之俭,反俭为侈。
  《论衡实知篇》曰:陈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尊行也。有尊行于人,人亲附之,则人告语之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礼记坊记篇》曰: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篇》曰: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
  《汉书五行志》曰:《京房易传》曰:“干父之蛊,有子,考亡咎。”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亦重见先人之非。
  《子张篇》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书洪范篇》曰: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左传定公四年》曰:管蔡启商,间王室,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己卿上,见诸王而命之以蔡。其命书云:“王曰:胡!无若尔考之违王命也。”
  《里仁篇》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树达按:三年无改,谓事之虽不改而无害者耳。若亲之过失,亲在尚当几谏,不当在不改之域也。鲧之汩陈五行,蔡叔之惎间王室,大禹蔡仲为其子,岂能待三年而后改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记中庸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贾子道术篇》曰: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
  《礼记燕义篇》曰:和宁,礼之用也。
  树达按: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说文》云:和,调也。,调味也。乐调谓之和,味调谓之,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礼之为用固在乎适合,然若专求适合,而不以礼为之节,则终日舍己徇人,而亦不可行矣。朱子训和为从容不迫,既与古训相违,以之释知和而和,尤不可通,恐未是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曰:解扬曰: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又《成公八年》曰:季文子曰:信以行义。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君子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树达按:人初为不义之约言而后不可复,失亦甚矣。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礼记表记篇》曰: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
  《颜渊篇》曰: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礼记表记篇》曰: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
  《泰伯篇》曰:子曰:恭而无礼则劳。
  《礼记仲尼燕居篇》曰:子曰:恭而不中礼谓之给,给夺慈仁。
  《公冶长篇》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树达按:足恭者,恭而不近于礼者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荀子性恶篇》曰: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
  又《哀公篇》曰:所谓庸人者,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以为已忧。
  《说苑杂言篇》曰:孔子曰:依贤固不困,依富固不穷,马趼折而复行者,以辅足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孟子告子上篇》曰: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荀子正名篇》曰: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佣与庸同,常也。)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鹿布之衣,鹿训之履,而可以养体;局室庐,蓐尚机筵,而可以养形。故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执列之位而可以养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为天下多,其私乐少矣,夫是之谓重已役物。
  《雍也篇》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
  《先进篇》曰: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冶长篇》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