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慧之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套字库卖得四万美金,我一直在考虑,是不是该给这位朋友一点佣金?但是他口口声声对我说,他有的是钱,亲戚朋友都是达官巨贾。今天他好心帮忙,给了钱岂不侮辱了他?想来想去,我决定暂时不给,以后再说。
  这时,零壹公司因为汉卡赚了钱,不仅把我过去借的钱都还清了,甚至还有股息可分,最后给我保留了七万美金。
  有了这两笔钱,我决定自己创业,打算发展中文窗口及能放大缩小的多字体字库。我在哈仙达区一个半山上租了一栋大房子,有五房两大厅,还有个看得到洛城夜色的大院子。我的想法是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大家省吃俭用拚上一年,把新产品发展出来,再去找懂得市场行销的人合作,以免重蹈覆辙。
  可是,除了老搭档沉红莲,没有一个人有兴趣。好在我一点也不急,这样正好无拘无束地专心研究,全力对付今后的问题。于是偌大的屋子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从字库到字形辨识、概念分类,由中文窗口到印刷排版,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飘泊了半生,所看到的都是难以摆脱的责任。人生的道路也正与当前的处境相似,即使再往上行,仍然还在半山腰。只有在到达山顶后,眼看脚下鳞次栉比的人家,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安慰。然而只要仰首抬头,就看到一座一座的高山无尽地向天边开展。
  我能休息吗?在得道的立场说,十多年来,我已经做到不为物役,不为形伤。但什么是道?只是自己一人独行的私产吗?
  老子、庄子所铺的道基确是万世不朽,但时至今日,道上的车马吨位加重,道旁烟雾迷漫,我怎能以自己行在道上知足?
  道基虽存,人心也渴求顺畅地四通八达,但是,值此交通尖峰时刻,维护的工作却是艰难之极。要了解那浩瀚似海的经典古籍,已非任何一个人终生可及。再加上当今科学知识爆炸,真是处处伸手不见十指!
  就算人有决心,有毅力。年轻时精力充沛,身心一刻安宁不得,人连自己的方向都无法厘定,又怎能确定未来将飘扬何方?好不容易到了中年,人事已晓,偏偏又携家带小,人间的孽债满肩,由不得自己作主。有人狠下心来,追求自己的方向,就难见容于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得不到社会的支持,谁又能做什么?
  我侥天之幸,能走到这个地步,不仅得到一个有力的左右手为伴,居然还能得识出生不久、尚在襁褓中的计算机。以计算机超人的潜力,如果再加入“道”的精华,岂不比期望于人为佳?而我既能掌握计算机软件,又有道的认知,这个责任还有推卸的余地吗?
  可是,道在何处呢?人有身体,两脚行于平坦的地上是道。人又有精神体,人的思维贯通在文字上,又何尝不是道?人体走的道人人可见,思想的道人人在用。为什么文字的道就为人所忽视呢?
  其实人体所行的道路,又有哪个人真正了解了?只要眼睛看到了,口中也叫出其代号、名称,人就满足了,自认为了解了!文字亦然,我们说不识字的人是“文盲”,有人知道什么是“文”吗?如果要认真地“正名”,今人所谓之“文盲”,其实只是“字盲”。意思是说,这种人不能“用视觉辨识字形”!那么什么是“文盲”呢?这就是中文之妙了,见“文”思义,文既为纹理,代表了事物现象之所由来以及其导致的后果效应!所以文盲应该是指人之不明事理,没有智能!
  试问,天下有几个人不是文盲?眼睛只能看到事物反映的光影,不知事物因果效应的人,即令看见了文字的光影,能辨识文字的体用,只能算做非字盲而已!一个真正明了事物之理的人,就是明道之人,因为文字的内涵才是古人传留的真道!
  古人说:“文以载道”,今日真道蒙尘之际,究竟应如何发扬光大呢?须知人的意识素来是“建设容易破坏难”。人生之初心无城府,教之为黑即黑,教之为白即白。待人渐渐成长,遂以所知所识为中心思想,以己利己害为取舍标准。今举世滔滔,人人崇私尚利,仅知目前而不顾明天,道理实在很难听得进去。
  所幸造物者早有对策,计算机是初生之犊,尚未被污染,使之为利则求利,教之以道则行道。我若能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一植入计算机,当远比我镇日嘶喊,惹人反感为佳。
  有人以为只要将文字资料悉数输入,用大型计算机贮存,就能达到上述目的。这又是一项因为文盲而形成的错误,全世界图书馆所藏的图书,无一不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否因此图书馆就有智能了?就算智能是人的专利吧,那今人远比古人有更多的书籍和知识,是否智者比比皆是?
  我的问题在于有没有一种智能,能把文字中所载的道理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目的,当然是要让计算机能够了解。我一直对人如何了解“了解”最感兴趣,一旦我了解了,就有办法让计算机具备“了解”的能力。要了解“了解”,意识心理学才刚起步,唯有自己学习。向谁学呢?向我自己学最简单,只要知道自己是怎样了解的,这就跨出了第一步。
  在自我观察的过程中,我发现要了解什么叫“了解”,就必须先知道我们所了解的是什么?这一点,宋明理学给了我一条康庄大道,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是科学态度,而理学所强调的“体用、因果”就是了解的对象。因为在我们知道事物的本“体”后,就能加以应“用”,若要用得恰当,则必须了解其原“因”及结“果”。
  了解到事物的体用、因果关系,只是“了解”而已。进一步要知道人为什么能了解,则必须追究“了解”是透过什么方式,使我们的意识能接触到客观环境的。
  关于这一点,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学等知识可以提供答案。我们已知是时空的运转产生了能量变化,能量变化又刺激感官,感官的讯号与意识的利害印象综合作用后,便得到了认知。
  是什么样的能量变化呢?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我把问题微分到物质、能场等基本物理现象。最后我才发觉,人所了解的真相竟然与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事物截然不同(详细理论请见拙著《智能学九论--认识论》)!
  同时,我也在文字字义上,双线同时搜寻。每当找到一种答案时,我就查看中文与了解的相关性,而且检查仓颉编码,务必使得字码与字义统一。
  一个人在面临万仞汪洋之初,一眼望去是无际的天地,似乎什么都看不见。如果想要知道水中潜藏的真相,就必须沉入水下。等到眼睛浸在水中时,才知道水里又是另一个天地。这时眼界仍浅,要看得深就必须潜得深,要看得透则要待得久。
  人在水下,若没有工具则寸步难行;若工具不对路,所能到达的地方也有限。我有幸是中国人,而中文正是一种经过了解后的终端信息。只要人有这种眼光,看得出中文是智能的海洋,就看得出人如何利用海洋的智能,来了解人生的现象。
  个中的道理很简单,每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等都是人类在生活中走出来的遗迹。由于初民的生活方式受到环境的限制而各有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有异。大致说来,因地缘的因素,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概分为农业与游牧两大类。
  游牧生活自由自在,牲畜寄生于水草,人则寄生于牲畜。只要有足够的土地,人们终年迁徙,在水草的牵引下游移,生活无忧无虑。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生生死死,能够遗留下来的有限,有些情歌热舞也就不错了。
  农业社会则不然,作物在土地中,没有爱心的浇灌是发不出芽的。有了爱心就有忧虑,有忧虑就会关心,因为关心就必须竭尽心力,设法使作物长得好,生活才能无虞。
  对游牧民族而言,他们只要知道什么时候迁徙,往什么方向移动,便世世代代受用无穷。农业生活却没有那么单纯,先民观察得越深就了解得越多。最后发现要找一个方法,把已经知道的事物、现象记载下来,以便比较分析。如此这般,便有了文字的发明。
  早期的文字如何流传呢?画在土地上最方便,刻在树木、树叶上也很容易。等到铜器、铁器时代以后,根据经验,人们知道文字镌刻在骨头、石块上才能久存。时到今日,地上的字看不见了,树叶树皮早已成灰,但甲骨及石块上的痕迹,却是历千古而弥新。
  游牧民族能把这些甲骨、石块搬来搬去吗?即使在历史上曾有过这么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