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部分
春节扫尘的由来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
拆洗被褥,古称“扫年”。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
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
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
安。”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扫尘习俗是因通州 (今南通)佃农为迎接玉
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佃农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
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
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
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
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
传下来。
春节守岁的由来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
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
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
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
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
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
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
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春节放爆竹的由来
放爆竹是我国人民春节时借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汉魏时期,南
北朝风俗书《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
臊恶鬼。”据说古时,住在山区的人,常得寒热病 (可能是今天的疟疾)。
当时被认为是恶鬼作怪,于是为了一年平安无事,便在农历元旦时就用火燃
烧竹子,发出巨大响声,把山鬼驱走,因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
… Page 2…
唐朝称“爆竿”。后亦称“爆仗”。火药发明后,爆竹采用硫磺做火药,外
面裹有厚纸,并插上引线,用火燃放引线后,体积骤然扩大,结果把外面厚
纸炸开,因而发出巨响。约在此时,放爆竹在消灾去邪的同时,亦有了庆祝
之意。现放爆竹只有象征欢乐的意思了。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
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
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
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
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
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
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贴门神的由来
以前,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买张门神贴在门上,一是表示吉庆,二
是为了“避邪驱魔”。
关于门神的来历,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里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东海度
朔山中,有一棵盘曲3000里的巨大的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所有的
鬼怪来往皆从此出入。树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櫑,专门监视鬼的行
为,发现哪个鬼胡作非为,便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吃。于是,人们就在两块
桃板上,画上神荼和郁櫑的像。置以门侧,以御百鬼骚扰。这是传说中最早
出现的门神形象。
经过历代演变,门神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唐代的门神已不是神荼、
郁櫑,而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恶梦而生病,
半夜三更时分,常听到鬼叫。这事被大臣们知道后,就推荐开国名将秦琼和
尉迟敬德全副披挂,在门外彻夜守卫。没出几夜,太宗的病果然好了。尔后,
他就命画工画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贴在门上,借以镇邪避祟。这个作法,
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门神又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人们把秦琼和尉
迟敬德的像 (也有其他圣贤的像)贴在前门迎客,把传说中的捉鬼能手钟馗
的画像悬于后门上赶鬼,自以为前后把得紧,野鬼钻不进了。
除夕不杀鸡的由来
旧时,在浙江舟山过年不许杀鸡,这就很奇怪了。因为在过年这样的喜
庆日子里,中国人都要大摆筵席,而筵席上往往离不开鸡。为什么舟山会流
传下这么一个习俗呢?
据说明朝未年,鲁王逃到了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人张名振。张名振
是东海抗清名将,屡次击败清军。1651年的除夕,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作
战之机突袭定海城,清军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杀到鸡叫为止。他们杀
… Page 3…
了舟山百姓1。8万人,最后只剩下六户人家六个姓。当清军杀到刘家岙时,
忽然听到了公鸡的叫声便停止了杀人。正是由于这一声鸡叫,才救了舟山的
这最后六户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来。从此,为了纪念公鸡的恩德,舟
山除夕不杀鸡的风俗就流传下来。
过年吃年糕的由来
过年吃年糕的习俗,据传从周代开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于禾谷
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所以后世过年吃年糕,就含有祝贺五谷丰登的意思了。
吃年糕还有取“年高”长寿之意。在江浙一带,至今流传着一则年糕的故事。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而死。传说伍子胥死前
嘱咐亲信:“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缺粮,你们到象门城墙挖地三
尺,可以得到食粮。”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闻知,认为吴国失去主将,就
进攻吴国雪耻。夫差连吃败伏,京城被困,城中粮尽援绝,军民纷纷饿死。
这时,伍子胥的亲信按他生前嘱咐,去象门挖地三尺,果然挖到可以充饥的
“城砖”。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暗地设下的“屯粮防急”之计,他在象门一
带用的城砖,全部是用江米粉蒸制后压成的,这类江米砖十分坚韧,既可以
作砖砌墙,必要时又可充饥。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蒸制
象城砖样的江米年糕,以奉祀伍子胥的功绩。因为是在过年时制作的食品,
就把它叫作年糕,沿袭至今。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由来
正月十五闹花灯始于我国汉代,当时叫“上元燃灯”。正月十五这天晚
上的灯火,一直要点到第二天天明,为的是祭祀一个名叫“太一”的神。“太
一”是传说中最尊贵的天神,是最大的主宰一切的天神。人们燃放灯火祭祀
“太一”,是为了求天神保佑一年里平安吉祥。
在中国历史上,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最盛大场面起始于隋炀帝时代。唐玄
宗时,紫禁城内开灯节,设灯楼,“百里皆见”。到了北宋,灯会从三夜延
至五夜;南宋又改为六夜,万盏彩灯垒成灯山,“乐声嘈杂十余里”。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