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0-02-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凝炼的艺术作风。他们靠作品本身去证实一切,完全不需要“炒作”。我们过去和今天看他们的作品时仍不免会心微笑甚至捧腹大笑,其中一些精品将被我们深刻铭记并留传后世——这不就是漫画所要达到的第一个效果吗?也许这就叫“含蓄隽永”吧,但所有这些并未“断脉”,即使“断”了也不是“康笑宇漫画”所能“续上”的!

  我说康笑宇

  
  ? 何立伟
  现在到处可以看到康笑宇的漫画了——比方说《中华读书报》上面,《南方周末》上面,《粤港信息日报》上面,《读书》杂志上面,还有一些其他的报章杂志上面。很熟悉的笔墨,很亲切的风格,个性得有点怪的字和人物造型。看了康笑宇的画就想认识康某其人,想同他聊天,同他喝茶(对不起,在下不擅饮,否则就要同他把盏一醉了),斜斜地躺在一张竹靠椅上,二郎腿一摇一摇(像踢一只看不见的汽球)。有一面悬空的窗子,窗子外头便是莲花样的白云同好笑或不好笑的世界。这时康某会有话说,全是些圣贤的妙语,解颐得很,好玩得很,而且眼前就会幻出康某人的那些笔意拙拙的画面来——一个戴眼镜的有眼无珠的男人,身上缠着出家人袈裟样的布片,托腮的那只手里还夹着一支沉思的烟,天上是仿佛长出鱼鳞的云团,地上一条似乎从毕加索的画里跑出来的牛和一只茫然的鸽子。这画面上便有康氏的怪怪的毛笔字录的日本贤人岛崎藤村的一句话:
  “我希望常存单纯之心,并且要深味这复杂的人世间。”
  同康某人在一起时,我想就会并行着这快活的单纯和莫名的复杂。只有人世的良友方能同时给你带来这两样心情。于是我们一方面成了孩子,一方面成了哲人。
  还好,我同康某还算有些神交,这是因为在我一面是很欣赏他的漫画,在他一面则也欢喜我的某些涂鸦。于是我们通信,通电话,康某说:你来北京,找我!结果我去了北京,不过我没有找他。因为我很忙,料定他比我还要忙。人一忙就觉得活着不容易,还要受无端的打搅,就更不容易。
  人就是心情复杂的怪物。读康笑宇的书时想识得其人,想识得其人时又想回过头去读他的书。实际上,我晓得,康某人的智慧,肯定,一大半是在他的书里头,在他的那些笔趣盎然而且想象力绽放的漫画里,在这一幅幅漫画所勾勒的文化旨味里。事实上,读康某人的书,就算是交了一位聪明、机敏、并且幽然心会的朋友。读得愈多,就愈是喜欢他,因此也就交情愈深厚焉。
  康笑宇的漫画,半为文,半为图。文者,康某人读书时的寻章摘句;画者,康某人的文意表达。所以康笑宇的漫画若要界定一点什么的话,可以说是读书漫画。据我所知,有人已经是这么说过了。但我看康笑宇的画更多一点的是文人气息,无论是笔墨,还是人物造型的趣味,还有就是他的拙拙的毛笔字,螃蟹似地横行在纸上,十足的就是一种近乎天真的夫子味。所以我以为康笑宇的漫画应称之为文人读书漫画。而且这种文人还是非常本土化的,具有古典审美情怀的——虽然有时候你也觉得康氏的画意里尤其是构图和想象力方面也十分洋气。可以看出康笑宇读书极多而杂,但方寸不乱。为什么?就因为康某人的文化情怀很中国。他是以一袭中国文人的襟怀感受世界文化的智慧,领略、知会,然后很别致地表达——以他那一望而知与众不同的漫画语言。
  近世中国的漫画,我以为成就最高的惟有丰子恺。丰先生的漫画,真正是有意有境,藏着诗一般的沁人的意蕴;出其右者至今无一人耳。而康笑宇的漫画则略近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康某人的画意里俨然也藏着一种诗样的味道。好像是林语堂说过,中国的艺术与外国的艺术相比,区别点就在于中国的艺术有味道。说得真是到位极了。但中国画画的人那么多,画漫画的人也那么多,又有几个人的画画出了“味道”呢?
  康笑宇读书漫画出了三本书,都是他自己装帧设计的——顺便说一句,康某人成立了自己的平面设计室,好些书的装帧都是他的设计,例如英国作家彼得·梅尔的《关于品味》的那一套四本书——这三本书是《一笑了之》《不亦乐乎》《笑比哭好》。康某的书很适合在旅途中读,床上读,和情人约会之前读——赶快强记几条惊世骇俗的妙语,好让情人对你刮目相看。康某人的漫画的最佳读者,当然,是那些有文化的,爱读书的,并且不缺少幽默感的男人或女人。
  康笑宇今年年初出第三本漫画集《笑比哭好》时,嘱我在该书的封底上写一句话。我想了想,写了这么一句:
  这世界没有康笑宇的漫画,人们会生活得很好;
  这世界有了康笑宇的漫画,人们会生活得更好。
  用这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也正好。

  关于歌德

  
  ? 刘心武
  1 一九九九年是德国大文豪歌德诞生二百五十年的“整日子”,德国是不消说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纪念活动,我们中国也搞了相当规模的纪念活动,歌德作品的若干中译本也隆重再版。
  我想问一声:是哪位中国翻译家,率先将Goethe译为“歌德”的?为什么不采用“哥德”或“戈德”的译法?我们都知道,西欧有一种古典建筑,我们通译为“哥特式建筑”,而不是“歌德式建筑”,其实那发音很接近。
  因为是译作“歌德”,所以有位年轻人跑来问我:“这位德国老前辈作家是不是特别地会歌功颂德?”我不是研究歌德的专家,而且连汉译的歌德作品也读得不多,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大体上知道,这位歌德老前辈,他的命特别的好。他出生在小康以上的家庭。一九八四年,我曾到当时的西德访问,在法兰克福参观过他的故居,那座建筑物及其庭院或许难称豪宅,但也相当地宽敞幽雅,记得我还在其花园中的小喷水池前拍过“到此一游”照。歌德十几岁就离家到德国东部上学。那似乎并非是因为家道中落,他从小就没受过苦,而且后来的社会地位与物质生活堪称“芝麻开花节节高”,二十多岁后,他成为魏玛公国的官员,后来更荣登相当于大臣的位置。他一生顺顺遂遂,国君(魏玛公爵)、同僚以及民众似乎都没怎么难为过他。他极有艳福,养尊处优,以八十三岁的高寿而终,被隆重地埋葬在魏玛。
  中国有句古话,叫“文章憎命达”,似已成为了一条不容颠簸的“公理”,但“命达”的歌德却偏写出了流传于全世界的浩荡文章,这真令人羡慕,甚至嫉妒。
  歌德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著有等身的诗歌、小说、剧本、散文、文艺理论,而且他还是画家、剧院经理、新闻记者、教育家和自然哲学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可以说是得以尽兴释放出了全部才华的大文豪。
  2 中国还有句古话,叫“魑魅喜人过”,我理解这里所说的“魑魅”并非什么具体的魔鬼,而是所谓“险恶的人心”。中国古诗里还有“身后是非谁管得”的说法。事实也确实如此。有的人尽管生前备极荣耀,死后却引出争议,甚至被人诟病,乃至唾弃——倘仅是被淡忘,那还算较幸运者。
  歌德呢?似乎连“魑魅”也不怎么挑他的过错。对他,人类基本上都是一直在说好话,起码是好话居多。对他的评价,从来很高,至今不见掉价。
  当然,“歌德”么,这个译名的用意,我想至少潜意识里,是将他定位于“御用文人”了。他确实是一位魏玛朝廷里的御用文人。凡“御用”必糟糕么?未必,像我们中国唐朝的李白,他被“御用”时所写出的《清平调词三首》,难道不是至美的绝唱么?歌德的鸿篇巨制《浮士德》就完成在“御用”期里,但他这部伟著并不“颂圣”,而是深刻地探索了人性的奥秘。
  歌德不是“革命作家”而是“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倘给他定阶级成分,那恐怕要定得比“御用文人”更高一点,他根本就是个“反动官僚”。但这并没有使他遭到历代革命者们的唾骂。我一九八五年参观歌德故居时,也曾想到他的墓地献上一束鲜花,但他的墓地在魏玛,而那时德国尚未统一,我只得到西德的邀请和签证,没有东德的邀请和签证,无法去位于东德境内的魏玛在他墓碑前献花。不过,尽管那时候东、西德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