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压制。如在采矿业方面,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对江西商民萧宗章等申
请开采南源山铅锡矿的批示中就有这样的反映,“闻开矿事情,甚无益于地
③
方,嗣后有请开采,俱著不准行” 。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康熙不能
不作出某种妥协。又如在染织业方面,雇佣工人甚至受到地主阶级的残酷迫
⑥ 《清世祖实录》卷一六。
① 《清史稿》卷一二四,矿政。
② 《东华录》康熙卷二八。
③ 许仲元: 《三异笔谈》。
① 康熙 《西江志》卷二七。
② 清师范: 《滇系》卷八。
③ 《军机处录副奏折》。
… Page 61…
害,“康熙初,里中(枫泾)多布局,局中所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往
来成群,扰害闾里,民受其累,积愤不可遏,纠众敛巨资,闭里门小栅,设
④
计愤杀,死者数百人” 。
地方封建势力还常常勾结封建官府,到处立碑,限制和剥夺工人的人身
自由,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吴二县踹匠条约碑》规定,“于众包
头中,择一老成练达者,举充坊总,颁给团牌,管押各甲踹匠,五人连环互
保,取结册报,一人犯事,四人同罪”。
②雍乾时期手工业的发展。雍乾时期的社会经济,在经过康熙半个多世
纪的恢复、整顿、巩固之后,具有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一时期,
农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单位面积产量较过去有较大提
高。在江南地区,农田耕作已普遍使用耕牛,铧犁部件结构已大有改进,车
水普遍使用畜力和风力;耕耘除草实行三耘制,轮作由过去的一年两熟发展
为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两倍。高产田丰年时,每亩可收米3石,
麦1石2斗。一般亩产米均可达2石5斗。其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
业中经济作物的种植愈益普遍,并很快形成了专业化经济作物区。如棉的种
植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尤其是浙江近海一带和上海、崇明、
奉贤等地,植棉多于种稻。蚕桑种植主要集中杭、嘉、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
甘庶种植主要集中在东莞、番禺、增城、潮州,以及台湾的台南、凤山、诸
罗三县。其他如茶叶、烟叶,随着市场的扩大,在一些著名产区赖以为生的
人愈来愈多。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丰富的
原料和市场。雍乾时期摊丁入亩制度的施行,不仅免除了无地佃农的丁银负
担,而且随着班匠银摊入地亩,过去负担班匠银的工匠也彻底摆脱了封建义
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自己生产。
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手工业生产不仅拥有为少数统治阶级和富
人服务的奢侈品市场,而且拥有越来越大的民生日用品市场。这一时期,在
手工业中占主要地位的仍是棉纺织业。当时的棉织业无论在工具、分工和生
产规模上较前期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著名生产地区,如松江,已普遍使
用加长的木弓和多锭的脚踏纺车,大大提高了弹花和纺纱效率。棉布的织造、
染色和平整,分工越来越细。棉布的品种加多并往往具有产地特色。如上海
三林塘、乌泥经生产的细棉布,能达到“紧细若绸”;无锡生产的棉布“坚
①
致耐久”;“卉织为布,出海宁硖石者,视他县为佳”;“紫布以殷行为最
②
佳……雍正间,销路浸广,皆以殷行布为标” 。在染色业上,根据染色分为
青坊、红坊、黑坊、绸布印花坊等。平整有专设的踹坊或踹房。棉布生产的
规模和组织也开始接近工场手工业生产形态,“苏布名称四方,习是业者,
在阊门外上下塘,谓之字号,漂布、染布、看布、行布各有其人,一字号常
③
数十家,赖以举火”。这种字号基本是加工工场,但包括了收购坯布、组织
加工到发卖运销的全过程。雍乾时期,苏州的染坊、踹坊都是受雇于字号的,
而且规模发展得相当大,如踹坊,“从前各坊不过七八千人,……现在细查
④ 吴遇坤:《天咫录》。
① 乾隆《宁志余闻》卷四。
② 《江湾里志》卷四。
③ 乾隆《长州县志》卷一0。
… Page 62…
苏州阊门外一带充包头者共有三百四十余人,设立踹坊四百五十余处,各坊
④
容匠各数十人不等。查其踹石已有一万九百余块,人数称是”。踹石是踹匠
用来碾砑平整布疋的凹字形巨石,苏州阊门外的踹坊工人已发展到一万多
⑤
人。而在隶属关系上,“染、踹二匠,俱系店家雇佣之人”。包头则是中间
剥削。这种组织已完全是随着市场的扩大而发展的资本主义性质手工工场。
乾隆年间,以质地坚实闻名的“南京布”(非指专由南京生产的布),是外
国商人指名购买的布疋。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南京布”的外销量达
到372020匹,至乾隆六十年,增加到1005000匹。
丝织业的生产工具在雍乾时期也有了改进。缎织机的构造,已改进到可
①
牵引9000根经线,甚至达到17000根经线 。江南许多市镇,已从农业和手
工业结合发展为专业生产的市镇。如吴江的盛泽镇,在前明成、弘以后才开
始有织绸业,到乾隆时,“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绩绸之利,
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织,日夕治丝”
②。在丝织业中心之一的南京,明代从事丝织业的机户一般只有几十张织机,
③
乾隆时出现了“有五百六百张机者”。当时南京一地的民间织机有3万多张。
除江南外,广州和佛山的丝织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具有自己特色,特别是
用印版印染花色上。从明万历后开始生产的“广纱”,至乾隆年间已畅销全
国,得到“广纱甲天下”的美称,在广州一地从事广纱生产的织工达到数万
人。至于官营丝织业,仍为江宁、苏、杭三处。乾隆十年(1745年)三处共
④
拥有织机1863张,机匠7082人 ,规模较康熙时有所倒退,这是因为民间生
产的丝织品从品种花色到质量较以前大有选择余地。
陶瓷业的制造工艺,较明代和康熙时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明代的“吹
釉法”,“以径寸竹筒,截长七寸,头蒙细纱,蘸釉以吹”,以达到釉色匀
净的创造,到雍乾时已普遍推广。同时窑户之间按产品类别的分工越来越细,
如青花瓷坯,不仅有画、染之分,而且边线青箍、识铭题记,也各有专工。
分工的细腻,大大提高了工匠技艺,从而创造出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青花瓷。
景德镇官窑的产品,极尽富丽堂皇,官窑的一个创新,是将康熙时的“硬彩”,
通过加粉制作,发展成“软彩”。雍正朝的软彩,色淡粉匀,达到了“前无
①
古人,后无来者,鲜妍夺目,工致殊常”的境界 。雍乾时期,景德镇民营陶
②
瓷业随着市场的扩大,发展到有“民窑二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