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出现欣欣向荣景象。17世纪图林根、索林根与埃森发展成为德国武器工业 

中心,取代了16世纪奥格斯堡和纽伦堡的位置。此外,萨克森生产的钴蓝颜 

料,使荷兰的白釉蓝彩陶器名扬天下,而在齐尔恩豪斯和波特格尔通过一项 

发明复制出烧瓷的中国硬粘土后,1708年迈森生产出了欧洲最早的瓷器。法 

兰克福的书市,在17世纪下半叶展出的图书约4万种,比16世纪增加了一 

倍。 

     但总的来说,纺织和采矿、冶炼部门,由于人口减少和国外的竞争,出 

现了全面萎缩。相形之下,战后由于许多诸侯都致力于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建 

城市,在建筑工程上所耗费的巨资,促进了与建筑有关的手工业行业的发展。 

18世纪帝国直辖市法兰克福手工业行会组织的发达,说明了这方面的普遍情 

况。在土木建筑业总行会下,泥瓦匠和木匠有自己的专业行会,在热加工手 

工业者总行会下,至少有10个不同的五金行会。在正在形成的普鲁士王朝首 

府柏林,除了粗、细锻造业外,1713以后又有了钻、锯和工具锻造等专业行 

会。 

     18世纪后期,随着人口的恢复,德国工场手工业才慢慢出现了转机。这 

时期商业资本利用农奴化农民的困苦处境,收买他们的纺织品和以微薄的工 

资迫使他们在手工作坊中进行织物染色和最后加工。因此,在手工工场中大 

量使用农民劳动,成为这一时期德国工场手工业的特征。 

     同时,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工业地区,陆续出现了一批新的手工工场。如 

莱茵区的纺织、玻璃、陶器,各种金属加工业,以及萨克森的银矿和铜矿开 

采、金属加工和纺织业,都有显著的发展。18世纪末,莱茵区已有了第一批 

机器。爱北斐特城于1783年安装了第一台水力纺纱机。1785年德国有了第 

一台蒸汽机。1786年,德意志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产值约达91亿马克, 

工人16。5万人。 

     18世纪,德国在重振工场手工业中,来自法国、荷兰的胡格诺派教徒的 

迁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移民中,绝大部分是熟练工人和商人,他们 

给德国带来了技术和资本。他们不仅很快建立起一大批毛织和棉织手工工 

场,还传播了麻织物印染技术。此外,18世纪普鲁士的兴起,几代开明君主 

的重商主义实践,也给德国工业的振兴起了很大推进作用。 



     (4)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大帝的工业政策 

     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西欧国家不约而同地实施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18世纪初兴起的普鲁士王朝及其经济政策,堪称是出现在重商主义晚期的一 


… Page 39…

朵奇葩。重商主义在普鲁士的别名是所谓“官房主义”。它与柯尔贝尔的法 

国重商主义相比,在名义上更着重于对内的财政管理。这种差别是由普鲁士 

本身的条件所决定的。 

     18世纪初,普鲁士还是帝国东北边境的一个纯农业国,本国的手工业非 

常薄弱。只是由于普鲁士奠基人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1640—1688 

年)于1685年颁布了收容新教徒的法令,到1703年约有3。3万名流亡的新 

教徒迁入,为普鲁士增添了一批先进的手工业部门,例如毛纺业、麻织业、 

钻、锯和工具锻造业、法式刀具制造业和外科器械制造业等。腓特烈一世继 

位后,决心在已有的工场手工业基础上创办加工本国羊毛的毛纺织业,以取 

代进口。他不顾土地贵族的反对,下令禁止羊毛出口(多数是流入萨克森)。 

腓特烈一世的目的,是使普鲁士的剪羊毛全部由普鲁士加工。由于当时根本 

找不到有足够投资能力的企业,腓特烈一世便亲自掌管这件事。他在自己的 

柏林货栈为毛纺织业手工业者筹建了一个国营包买站。这一包买机构把羊毛 

原料一直储存到转给毛纺织手工业者,并把成品一直保存到被提走。同时包 

买站还从事手工工场经营,高档毛织品采用西班牙进口羊毛,自始至终由雇 

佣工人在货栈里用工场织机生产。这样,不仅全部羊毛的收益为本国的工场 

手工业所得,而且能大量安置尽可能多的纺织工就业。普鲁士这套办法之所 

以可行,是因为国家是个大顾主,它需要为军队士兵和军官提供各种粗细料 

子。此外,普鲁士还向俄国军队提供普鲁士毛织品。 

    其实,腓特烈一世工业政策的着眼点,与其说是国家经济,不如说是军 

队,他希望通过军队的扩大达到国家在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当时普鲁士人口 

约200万,却维持了一支8万人的军队。一部分家道没落的小贵族被强制培 

训为军官,农民则为军队提供兵源。尽管在普鲁士规定所有居民都有服兵役 

义务,实际上并不在城市征兵,否则那些年轻的手工业者就会逃之夭夭。于 

是,富国强兵的双重担子就落到农民子弟兵身上。军队成了普鲁士国民经济 

的一个飞轮,一大部分士兵直接参加工场手工业劳动,余下的人在军事训练 

之余,回到村里从事农业劳动。到后来,有愈来愈多的兵营,都成了工场手 

工业辅助劳动车间。 

    这位曾给后人留下“人比最大的财富都更值得珍惜”的名言,并有勇气 

在其生命的晚年承认自己国家贫穷的开明君主,最终还是没能使贸易达到顺 

差。他的继承者腓特烈大帝(1740—1786在位)为完成这项重大的使命,开 

始大力扩大已有的毛纺织业,同时引进一些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在夺取西里 

西亚后,普鲁士因有了那里欣欣向荣的麻纺织业,而具备了一门够上欧洲水 

平的出口工业。发展丝织工业的高档产品上,虽然作了种种努力,但仍未能 

摆脱外国的原料进口。但在棉纺织业和五金工业部门则取得长足的进展。到 

他执政的末期,上西里西亚的矿产也已经开始开发,政府创办了煤矿和铁工 

厂。 

    腓特烈大帝的工业政策,在胡贝尔土斯堡和约签订之后即转向了国家垄 

断。这样做并不是要使普鲁士经济走向全面的国家资本主义,而是因为私人 

经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有那么一些经济部门转到了国家手中, 

其中包括造船木料出口业和国内烧柴贩卖业。同时将重要的矿井和炼铁厂归 

口到矿山管理局。对于一些因经营不善而破产的私人企业实行国家收买,如 

商人戈茨科夫斯基破产时,国家买下了他的烧瓷工场。 

    腓特烈大帝曾一再变换说法来晓谕他的臣民:“政府的各个部门(包括 


… Page 40…

经济政策)必须彼此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这就是人们称 

谓的体系。”显然,他这是用政治体系同哲学理论进行对比。但如果政府有 

意识地要使每一项干预都导向一个明确的目标(富国强兵),这必须是一个 

体系。 



     (5)近代中期德国商业的衰落 

     地理大发现前,欧洲贸易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地中海贸易区和北欧贸 

易区(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意大利的沿海城市控制着地中海,以德意志 

西北部城市为基础的汉萨同盟控制着北海和波罗的海。之后,世界商路由地 

中海转到大西洋,荷兰和英国成了新商路的中心。世界商业中心也由意大利 

沿海城市和德国南、北部城市,转到阿姆斯特丹和伦敦。 

     人们往往过分夸大贸易区域的变迁对欧洲商业的影响。当荷兰的贸易总 

额达到最高峰时,在 1660年以后的数十年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额占尼德兰 

的整个对外贸易额不到十分之一。商业中心的嬗替以及商业同盟的没落,其 

更深刻的原因在于,重要的出口工业所在地发生了变化。 

     直到16世纪前半期,欧洲先进的工业地区,是低地国家南部、意大利北 

方和德国南方。16世纪后期以来,法国、尼德兰与英国的工业的兴起,使一 

些历史悠久的工业地区面临空前的挑战,并最终改变了欧洲的工业布局。德 

国在出口工业,从而也是商业竞争中损失最重的,是纺织业和冶金业,甚至 

一度享有盛名的铸炮厂,在英国与瑞典的优势面前逐个倒闭。 

     近代中期,德国商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