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又告舍利子:此五蕴诸法的真空实相亦即本觉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此六字,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此心体离一切虚妄对待诸法——人我、是非、顺逆、得失、美丑、憎爱。分别既息,则无分别之妙智,昭然现前,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法尔如是,所以叫本觉,或本体。
我们如能时时返照这本来不生不灭的自性,便知现前念念生灭的,无不是空华幻象,因而不取不舍,自然随顺法性,归于空寂。而念佛之人,执持一句名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明明历历,念念转化习气惑业,而达到一心不乱,这正是由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所以般若与净土二门,毕竟不曾分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妙用分
? ?? ???此分由体起用,空一切相。
? ??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文中有许多名相,先作一下解释。「五蕴」的蕴是积聚的意思,亦叫五阴,「阴」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前已讲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名十二处。「根」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六识;「尘」是染污的意思,能染污真性。「十二处」的「处」即方所,就是说根在内,尘在外,眼对色,耳对声,各有一定方所,也叫十二入,「入」是说根尘互相涉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十八界。「界」是说各成界限。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成十八界。此蕴、处、界三者,通常称为三科。主要为了破凡夫我执,根据对色、心所迷执的偏重,而有开合的不同。
文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简略之词,其内容即十二因缘,以前者为因,后者为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所以叫十二因缘。「无明」是过去世的无始烦恼;「行」是依烦恼所作的行业;这二者是过去因。「识」是受胎的业识;「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识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将出胎;「触」是二、三岁时,不识苦乐,而能接触外境;「受」是六、七岁时,能感受苦乐,这五者是现在果。「爱」是十四、十五岁时,生起强盛爱欲;「取」是到处求取;「有」是有种种新业。这三者是现在因。「生」是随业受生;「老死」是有生必有死。这二者是未来果。所以这十二因缘,包含着三世因果的道理,总不离惑、业、苦三道。凡夫是顺生死流,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顺次相缘,以至老死,是流转门。缘觉从十二因缘悟道,知生死根本在无明,故首先灭去它。「灭」就是尽的意思,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亦灭,便是还灭门。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了脱生死,而证辟支佛果。(辟支译为缘觉或独觉。)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就是说生死苦果,是由惑、业集合而生,所以说「苦、集」;寂灭乐果,是由修道断惑所得,所以说「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知「苦」便应断「集」,慕「灭」便应修「道」。小乘弟子闻佛声教,悟「四谛」理,断见思惑(简单说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与疑,叫见惑;贪、瞋、痴、慢叫思惑),而出三界分段生死,即阿罗汉(意为杀贼、应供、不生)。
今菩萨以般若观照,一切皆空。在真空实相中,不但凡夫所执之蕴、触、界,皆不可得,即缘觉所观的十二因缘法,声闻所观的四谛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萨六度万行,其能证的智慧与所得的理体,亦皆说无,即都不可执着,都归于空。若执着有智有得,仍不离法执、法见,仍有挂碍而非究竟。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应住着于一切法,而生清净心。总之,自凡夫以至菩萨,自五蕴以及智与得,都不可取着,因诸法本空,无所得故。这正说明,此经是大乘法门,不仅破凡夫我执之病,并破二乘法执之病,乃至无智亦无得。修行到这一境界,寂照现前,了知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槃可证,我法二空,一切无着,便证入大自在之境了。(「无智亦无得」一句,有些解释仍作为空声闻乘法,而按文势,作为空菩萨乘法,更觉圆融完备。)
经文所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中「无无明」及「无老死」,是空去流转门,就是空生死,亦即我空;「亦无无明尽」以及「亦无老死尽」是空去还灭门,就是空涅槃,亦即法空。又经文说了许多「无」字。此「无」字是自性空、无所得的意思,如果作有无之「无」解,便成断灭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果德分
? ?? ???此分证果。以上明体、起用、空相,而证解脱之果德。
?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挂碍为因,恐怖为果;颠倒为因,梦想为果。菩萨依靠般若觉照,诸法空净,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惑业究竟净尽,功德究竟圆满,名究竟涅槃。这是菩萨证涅槃断德,断尽一切妄惑。不但菩萨,佛亦依于般若,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得无上正等正觉——果超九界叫无上,不偏叫正,生佛同具叫等,遍知一切叫正觉。这是诸佛证菩提智德。可见般若是十方诸佛共由之路。
? ?? ?? ?? ?? ?? ?? ?? ?? ?? ?? ?? ?? ?? ?? ?? ?? ?? ?? ? ??六、证知分
? ?? ? 此分说明由证果而明白了知。
?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里「故知」的「知」字,是证知,有亲见实相之妙!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自性所出,所以称般若为咒,即以密咒来表达此真空实相。般若无所不包,所以叫大;神妙莫测,所以叫神;无所不照;所以叫明;无可比拟,所以叫无上;无与伦比,又毕竟平等,所以叫无等等。「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二句,是说以智慧觉照,能转化、灭除一切惑、业、苦果,是真实不虚的,这与「度一切苦厄」一句前后呼应。
? ?? ?? ?? ?? ?? ?? ?? ?? ?? ?? ?? ?? ?? ?? ?? ?? ?? ?? ?? ?????七、秘密分
? ?? ? 此分是以密咒表不思议心地。
?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是显说般若,这是密说般若,以咒总结全文。因心地微妙,不可用言语来表达,故以咒表达之。咒是佛菩萨的真言密语,所以一向不翻,如果至心持诵,便能灭罪生福,速成佛道。
总之,般若观照是大法门,是诸佛之母,若能当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住而生净心,离相而证实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实受用。
? ?? ?? ?? ?? ?? ?? ?? ?? ?? ?? ?? ?? ?? ?? ?? ?? ?? ??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