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和药一样,无论是哪种药,它们能有多好呢?每一种药都有其限度,没有一种药能起死回生,它们只能减轻痛苦,让我们暂时觉得好一点,如此而已。最后连医生的生命也会被死神夺走。就像这样,不要想得太复杂,也不要期望过高。
●以坚持与忍耐来承担困难
我们寻求平静,但是必须有正确的思惟,最重要的是要能坚持与忍耐,如果我们无法承担困难,一切都会垮掉。我们耐不住森林的独居,因此想放弃与逃离,离开后重新与人交谈,并且恢复从前的生活……
今天那些称自己为佛教徒的人,他们像什么?我已经仔细观察过,很少人能真正让人信服。那些可以被举出来,并说他们的心符合佛道者,真的很少。一些西方人问我:“隆波!你已经完成你的研究与修行,并获得洞见,为什么你还要住在森林里?这里只有少数人而已。”我认为他们想引我进入屠宰场。“如果你到大城市去,可以帮助许多人,而在森林里则无法有太多贡献。”他们设下一个陷阱,等着杀我。
如果你们到城里,那个“进步”的地方去说法,那里的人会认为你们疯了。“疯狂的比丘来了,疯和尚在这里!”如果你尝试谈论没有“我”或“我的”等说法,他们会说你疯了,他们无法接受“无我”的观念。因此我认为那些西方人是在设计我,送我上屠宰场,多数人根本听不进去。
人们问我是否教导外国人涅槃,或者我教他们什么。我只是尝试让他们自在一点而已,根本还谈不到无我的边。我只是指导他们应该做什么,就像我告诉他们:“你应该把这个玻璃杯放在这里,放在这里两分钟,不要拿起来,两分钟后,再把它拿起来放到那里去。照这样做。”
“但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别说太多,照着做就对了!那样做很好,为什么需要问?这样做的过程中,智慧自然会生起。”
“这么做之后会发生什么事?”
“不要问!你来跟我学,你现在的任务就只是举起杯子再放下。”
●能忍耐的人最后一定会觉醒
其中自然会产生智慧。经年累月地修行之后,内心将产生一些反应与改变,会有一些觉受,接着,智慧将会生起。她不需要问我问题,只要实地去修行即可。问一堆问题做什么呢?我只是教导你做这个,而你的工作就是去做它。“把它拿起来,放在这里两分钟,再把它拿起来,放到那里去……”只要持续这样做,就会有一些觉知。透过这个生起的觉知,她会知道一些事情。不过必须忍耐,一个能忍耐的人最后一定会觉醒。当他确实做到了,就不会在意我们给了他什么样的教导。
因此在最近的禅修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只说:“这不确定”,那就够了。好的经验——这不确定;不好的经验——这不确定;那个人很好,我喜欢他——不确定;那个人真的很讨厌——这也不确定。一切都回到这点来,这些事情的不确定性不会改变。如果你认为某件事情非常好,接下来你就可能会被它所困扰;如果你认为某件事情非常坏,那对你有帮助吗?如果你依循这两种模式,你就步上佛陀所警告两种极端的后尘,不是放纵就是自虐。但是如果你把它们都放下,善与恶,你将如何自处呢?当你远离善恶两端时,那是什么境况?在那里没有固定不变与客观真实的事,如果你能如此修行,就能得到觉悟。
●还有什么好执着的?
请想想这点,当你看见一切事情都真的是不确定的时候,你还有什么好执着的?你会放手,让事情顺其自然。如果你需要解决问题,就应该做出适当的反应,而非过度高兴或失望。当你看见一切都不确定时,它们就失去价值了,不是吗?不确定的事无法吸引你,它们就像废物一样。“这是垃圾……那是垃圾……”谁会想要它们?“这不确定……那不确定……”你为什么要执着不确定的事呢?你能从这些没有价值的事情上得到什么?因此“不确定”将强而有力地带领你进入一些确定的事中。这是你需要做的,如果你能这样做,我可以毫不迟疑地说,你的禅修一定可以成功。
我们毋须学太多,维持平常心即可,不需要过度控制心。当我们看见每件事都不确定时,就不需要对事物有贪恋或厌恶的情绪,我们应该放手。为什么要对不确定的事纠缠不清呢?认为事物是确定的这种想法,会让我们贪着与迷失。
如果我们不这样修行,而是一直发问,希望从不同人的身上寻找答案,我们能得到什么?如果我们修得不对,如何能冀望从他人的话语中获得内在的智慧?
●得到经验的真髓
佛陀并不贪心,他一次只教几个人而已。最初,只有五名苦行者,他没有教他们很多东西,他们是从修行中学习。当一个人修行时,就会有经验,这种经验会创造热忱,他会乐于奉献与牺牲。其他人不了解为什么他会那样,他们完全不晓得那个人内心的体验。如果他尝试告诉他们,他们只能从他的话里得到肤浅的知识,而无法获得经验的真髓。只有行者能悟得道果,其他人则见不到它。
如果你想从其他人的话里得到它,你可能会受挫而中途放弃。我觉得真正需要的是实际去修,而不是做一大堆复杂的思考。依照戒、定、慧去训练,无论其他老师怎么说,都不要搞糊涂了。老师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教导,以各种善巧方便让人了解与修行正道,知足惜福。之后,弟子们将透过自身的精进修行,得到觉悟。
也许你们还没觉悟,这点困扰着你们。你们受限于渴爱1(tanha(—)),想要赶快进步。别担心,它自己会进步。如果你今天种下一棵树,你能期望它明天就完全长大吗?那可能吗?你们的工作只是浇水与施肥,至于它长得快或慢,就不是你的事了,那是树的事,不是你的。你可以站在那里埋怨它长得太慢,一直到死。你会开始怀疑是否土壤不够好,因此你将它拔起来,移植到别处去、但是你将再次嫌它长得不够快,一定又是土壤的问题,因此你又把它拔起来,种在别的地方。一直这样做,幼苗总有一天会被你弄死。
●急着到哪儿去?停下来吧!
你急什么?希望事情赶快发生是一种渴爱;希望它慢一点,也同样是渴爱。你是要跟着渴爱或是跟着佛陀修行?那是你的选择。当你迷失时,麻烦便随之而来。修法的过程一定要有耐心与毅力,当你到达目标时,就不再有任何法了。你不需要再修任何东西,也不需要再刻意忍耐。但是,你现在正在尝试修行,还没有抵达目的,你还是必须以法为工具。当你放下时,就不需要再忍耐,或做任何努力。一切都结束了,你就是法。现在你想成为某物,而每件事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你急着到哪里去?你必须停下来。
不要根据渴爱说话,不要根据渴爱行动,不要根据渴爱思考,也不要根据渴爱饮食,但是我们所做的每件事却都是出自渴爱,如此我们怎么能期待见到实相与获得觉悟呢?渴爱何时才会结束?我们每天都呵护它与喂养它,却又不切实际地认为它会结束。它只会持续茁壮,想想你自己所做的事吧!你为什么做这些事呢?完全是因为渴爱的缘故。
深入思惟这点,如果你放下并遏阻渴爱之流,你的行为就会持稳。无论精神好坏,你都会继续修行;无论心情如何,都不会停下脚步。你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只有心情好的时候才修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偷懒,那只是顺着渴爱行事,你何时才能回到佛道上呢?如果你觉得很懒,别在意,继续你的修行;觉得很有劲,还是修行。不要管那些感觉。如果只是跟着情绪走,或一时兴起才修行,你就不是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绝不会受到懒惰的影响而停止修行。懒惰或勤勉能在心中维持多久?看看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出现的方式:它们一直在变化,你则持续在它们之间摆荡。跟着无常的现象走,你就是渴爱的弟子,而非佛弟子。
●坚定的修行决心
阿姜 曼(Ajahn Mun)的伟大弟子们,和佛陀以及他的弟子们一样,修行的决心都相当坚定。在佛陀的传记中,我们看见,他是如何在经历数年的苦行之后,坐在菩提树下发誓:“即使血肉枯竭,若不证得正等正觉,我誓不起座……”
这些是佛陀说的话,我们从书本上读到这个故事,心想:“哇!他真的办到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