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会转向。会开始厌离身心等生灭法,了解它们都是不可信赖的。无论到哪里,我们都明白这点。当心出离时,它唯一关心的是找到一条出路。我们不会想再和以前一样生活,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世间法的不圆满与业苦。我们看见此生的业苦,带着这样的见解,无论去到哪里,我们都能看见诸法无常、苦与无我的实相,因此对任何事都不再执着。无论坐在树下、山顶或旷野,我们都听到佛陀的教导。我们对于欲界、身心,色界与无色界等,都将看得更清楚,更清楚地了解它们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
●抵达终点
只要我们执着事物为永恒与真实的,痛苦必迅速来临;但是,当我们了解身心的实相时,痛苦就不会发生。没有贪着,痛苦就无从依附,智慧在一切情况下都会生起。即使看见一棵树,智慧也会经由这样的思惟而生起,或者看见田里的植物,或看见昆虫,智慧都会生起。归结到底——在不确定这点上——它们都是法(Dhamma),亦即实相。它们都是无常的事物,唯一恒常与确定的是,出现之后,它们便是短暂与不可信赖的,无法停止转变,完全停不下来。就是这样,如果真的了解这点,你们就已经抵达终点了。
根据佛教徒的观点,如果认为“我比别人好”,不对;“我比别人差”,也不对;“我和别人一样”,还是不对,因为根本没有我这个东西。别再大言不惭地说“我”怎么样,你们应该如实觉知这个世间。见解若真,则心也真,你将拥有实际而完整的智慧。生的因被斩断,轮回也将就此结束。
因此应该像这样进行修行:先从打好地基开始,做一个正直与诚实的人;其次,对于恶行具有惭愧心;第三,保持谦卑,少欲知足。少欲者,必能节制语言与行为,并具有自知之明,不受诱惑。
●活在戒定慧中
这些元素就是修行的基础,当它们圆满时,内心就只有戒德、定力与智慧。只有它们充满内心,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事物。这样的心一定是活在戒、定、慧之中。
因此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时时保持警觉。这些话并不常听到,不过这个劝诫适用于一切事物。即使事情是好的,你也是对的,一样要警觉。警觉适用于善、恶、苦、乐等一切情况。佛陀为什么教导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警觉呢?因为它们都是不确定的。
心的情况也是一样。如果它静下来,不要执着那样的状况,顺其自然就好。如果因此而感到喜悦,那是正常的反应,只要保持觉知即可。无论是善或恶的情况,都只要保持觉知。
一个老师可以解释修心的方法,但是这件事却只有你自己能做。除了你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完全了解你的心?如果你持有如此的正见,就可以无往而不自得。但是这是指真正的修行而言,若非真实与诚恳地精进,则毫无帮助。真实的修行不累,因为它是透过心去完成。如果你对自己持有正念,你就会知道正在发生的事,以及事情的对与错,并且知道如何修行。你其实并不需要很多东西。
●法的良友
关于法的良友,有两件事需要考虑,用白话讲就是范例与本质。经上说不要执着范例,而应关心本质。阿姜·通拉(Ajahn Tongrat),这位上一代的大师,就是一个例子。那些不够聪明的人得不到他的法,因为他们都只看他的范例。口无遮拦——这就是他的范例,他经常要求俗家弟子。当他公开责骂某人时,他其实是在接引他。他的范例就是这样,但是他的本质则是空——真正的空。那些都只是方便,而他的话则是法。事实上,他说的一切都是针对法,但是人们却常误解他的做法。他的动机是给人法,而不是给人伤害,他也没有带给任何人伤害与损失。但是在来去之间,他的话语与行动,却似乎毫无节制,他的范例就是如此。有些比丘想要模仿他,结果却是自讨苦吃。
过去,阿姜·通拉与他的弟子们去托钵,那里有一户吝啬的人家,他们并不想布施。不过村里的每一个人至少都会给一些饭,因此他们总是会找一些借口,例如他们不知道比丘们要来等等。因此,每次阿姜·通拉到他们家时,都会以震耳欲聋的声音大叫:“喂!饭煮好了吗?”并在房子前面等待。里面的人无奈,只好拿一些饭放在比丘的钵中。
其他比丘每天看着阿姜·通拉这样做,之后就有一位老比丘开始模仿他。他每到一处托钵,就会对着房里大叫:“喂!饭煮好了吗?”
最后阿姜·通拉注意到这件事。有一天,在集会中,他当众指名责骂这名比丘乞食的方式。
“您是什么意思,阿姜?”这名老比丘茫然地问。
“人们告诉我,你在乞食时都会大叫:‘喂!饭煮好了吗?’这对一名比丘而言,完全不合适。”
当然,这名比丘认为他是对的,他只不过是遵从老师的范例。
但是,他不知道阿姜·通拉这样做的原因,而他也没有和老师一样离染的心。
阿姜是为了唤醒这个吝啬的人家,培养慷慨的心,而不只是为了填饱他自己的肚子。
●修行之难易
修行与证悟大致可以分成容易与困难两种。前者已累积功德并开发波罗蜜(pa(-)ramita(-),意译为“度”或“到彼岸”),那是觉悟必备的资粮,并非一般人可以企及,可作为衡量修行能力的方法。有些人说:“我有好的动机,也想开发,但就是做不到。”那么,你就得再加一把劲。
对一些人来说,修行很困难,无论做什么,都遇到层层阻碍,并且觉悟得很慢。这意味着他们过去只累积了一点点波罗蜜,因此他们现在要做得更多,不能就此放弃。如果有一个穷人心想:“好吧!我很穷,事情就是这样,因此我不需要尝试工作,或改变现状。”那他就真的有大麻烦了。他应该想:“我很穷,所以我应该更认真工作,或至少和别人一样地工作。”同理,如果我们精进修行,努力向善,我们一样会进步。
有一种人修行很困难,但是觉悟却很快。他们拼了命似地修行——不断挣扎与奋斗——但是他们很快便觉悟了。虽然吃很多苦,不过没关系,这些苦很快就过去。
第三种人,修行很容易,但是智慧却增长得很慢。他们没有遭遇到太多的困难,修行得很顺利,但是却要花较久的时间,也许一直到死,都还不一定能见道。
第四种人,修行既简单又愉快,那是一条快乐的解脱道,也能轻松地觉悟。也有人像这样。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结果来得快或慢,能力强或普通,精进修行都是值得的,必定功不唐捐。善能掩恶,正能去邪,或许现在看不到结果,但是未来一定可以看得到,这就是业。一个业正在受报时,另一个业就会蛰伏着。我们现在受的是过去的业果,而非现在的业报。不过,因果丝毫不爽,报应会一个接着一个来。因此,我们现在修行,等到时机成熟时,就可以有所收成。
●在家修——别让猴儿烧了你的房子
佛陀教导我们要努力工作,但是我们的行为不能混杂贪念,应该是以放下与离欲为目标。我们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但是不可执着,这就是佛陀的教导。
不过这似乎很无聊,缺乏热切投入的诱因,世人做事就是为了获得某些好处——例如人们来看你,是因为你的医生或官员的职位,想要从你这里得到一些好处。一般来说,无论做什么,人们都想从中得到一些好处,贪爱与执着因此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我们则不然,我们秉持正见,善尽职责,勇于任事,因此可以生活得很自在。
如果你想正确地种树,收获果实,那么你应该怎么做?你只需要做你应该做的事:拿起树苗、挖洞、种植、施肥、灌溉与驱虫,这些都是你的职责。就是这样,然后就此打住,至于它长得快或慢,就不是你的工作了,这个部分你应该放手。你已经把树种下去,并好好照顾它,这些都是它成长的因缘,你不应该再想:“它什么时候才会完全长大?什么时候会结果?……”这不是你的事,是树自己的事。如果你想:“我已经浇水并做完其它的事,现在我应该怎么加速它长大呢?”那一点都没有帮助。它并非你的职责,你和树的关系是,你只需做好份内的工作,至于树的成长就看它的本质了。如果你这样想,就会很自在;如果你在辛苦工作之后,期待它一两天后赶快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