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撰者说,即是指任达洼诸师,就后世持诵此颂者说,应念昔日宗喀巴大师如是
亲近善知识,我今欲求解脱,应当如是行也。
二、修心之次第分二:初念暇身难得易失劝取坚实;二、受持心要之次第。
初中又三,初念暇身难得,二念死无常
暇身胜过如意宝,唯有今生始获得,
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已则觉世间事,
三劝取坚实
徒劳无益如扬糠,故应昼夜取坚实,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此二偈明人身难得易失,应取坚实。言暇身者,谓有暇得修佛法之身,八无
暇者,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畜生有愚痴之苦,乃至长寿天定障之
苦等。人身其八有暇十圆满,今但言暇而不言满者,乃克(克+寸)实而言,以
十圆满中五者自圆满,五者他圆满,他圆满之中如佛出世今非其时。
若引申言之,有如实宣说正法之善知识,亦与佛在世等也。人身难得,有喻
有事,广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修行佛法必因缘具足,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若
有自性者,则佛不假修成,而众生永不成佛。今罪福皆由缘起,故修行佛法亦由
具缘,或由持戒布施等行。应念人身难得易失,极小因缘亦可丧命,如遇毒刺等。
劫初人寿八万四千岁,劫末人寿十岁,一切终归无常,犹如闪电,世间之事,如
名闻利养眷属财物,死後无相随者,犹如扬糠,劳而无功,不能得谷实也。加是
思已,则於世间福乐,不必贪求,终无有益,死则弃去,若能修行佛法,则能於
後世有所裨益,於世事甘其淡泊,而於佛法精进勤求。
二、受持心要之次第分三:一于共下士道修心次第;二于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三大士道修心次第。
初又分四:一念恶趣苦皈依三宝受诸学处;二思维业果如理取舍;
三净修三业;四依四力忏罪。
今初
死后难保不堕落,能救此畏唯三宝,
故应勤修正皈依,终不毁犯诸学处。
二思维业果如理取舍
复应善思诸业果,如理取舍乃能办,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此二偈初句明念恶趣苦,次二句明归依三宝,第四句明学诸学处,后一颂明
业果不虚,应加理取舍,以外道说,人生无前世无後世,今闻佛法,知有三世因
果,若已堕落,则难挽救,应於未堕落前,如法防护,即归依实为急要,所以归
依三宝者有二种因,一者念三途苦,二者念惟三宝能救,以佛自能出离,具方便
功德,有大力势,救度一切,无有亲疏,等同一子,大慈悲故,欲今归依之心坚
固,须具二因,一信三恶趣为实苦,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畜生有
愚痴之苦,二信三宝实能相救,若无此二心,则归依不稳不坚固,即归依已,即
有皈依之学处,所谓戒,归依佛,则不归依天魔外道等,皈依於法,则不当起损
恼有情之心,归依於僧,则不与外道为助伴,尤其断见外道,须应昼夜六时思念
三宝功德,知黑恶之业,能感苦果,白善之业,能感乐果,则应抉择善恶,於善
应取应修,於悉应舍应断,如是取舍,则生人天,乃至成佛诸福果,皆可成办也。
三净修三业
若未获得众德身,欲修胜道亦难达,
故应学此圆满因,净修三业诸垢染。
四依四力忏罪
忏悔业障尤切要,故应恒时依四力,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此二偈明修三业忏罪障。言胜道者,调布施持戒资粮发愿等,既受戒已,坚
持不犯即为净修三业,若由无知烦恼而造於业,则应忏海,此乃得人身之圆满因,
而激空为治罪之最胜力便,忏悔之江,要依四力,一者依止力,即归依及发菩提
心是,二对治力,是中有六,一持名礼拜,如千佛名药师七佛三十五怫等,二者
持陀罗尼,一切诸咒皆可,而以百字明为灭罪第一,三者诵甚深经,如法华金光
明八千颂般若等,四者绘画佛像,以不动佛为主尊,五者供养主尊,或由忆念或
实陈设,六者观空,知一切法无自性,如彼地狱有情,以造十恶业故,而堕其中,
若不造十恶以为因者,则无此果,成佛亦然,皆由缘起有而自性空,若执断灭者,
是恶取空,名不善观也,又持咒者.金刚萨缍百字明,能诵满十万通,则一切罪
灭,每日诵二十一遍,则罪不增长,以所造罪若经一日一夜而不发露忏海,则其
罪与日俱增故,三者破坏力,谓於所造恶勿生随喜心,而生追悔心,四者防护力,
谓於未来恶更不敢造,追悔防护,二心相关,追悔心小,即防护力弱,追悔心大
则防护力强也,若能日诵忏海文二十一遍者尤佳,
二、于共中士道修心次第分二:初思惟苦集二谛;二希求出离断生死因。
今初
若不思惟苦谛失,终不能发解脱欲,
若不思惟集流转,则不能断生死根。
二、希求出离断生死因
应厌三有希出离,了达生死系缚因,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言修心次第者,谓修菩提道心要之次第也,於中有三,一共下士道,二共中
士道,三上士道,士者士夫,若仅希求现世富乐名闻利养,离苦故乐,不得名为
士夫,以如是心,畜生亦有之,必於後世富乐有斯远虑,然後方得谓之士夫,言
共下士道者,谓求上士行者,与下士共修之道,彼发何等心,谓下士能弃舍现世
富乐名闻利养,而希求来世生人天,离三途,离众苦,得众乐,共中士道者,於
来世得生人天知非究竟,以人天报尽,仍当返堕三途,故不生此心,而希求寂灭
之乐,欲证涅盘,但生为己一人求出三界之心,是故共下士道之修法,应念无常,
人中无几,终归於死,佛出世时,人寿百年,如来涅盘,唯年八十,况令人寿更
减,七十者稀,欲求三百年之寿,终不可得。既死之後,非是断减,仍当受生,
受生之处,不外乎二,一者恶趣,二者善趣,恶趣受苦,善趣受乐,地狱有八寒
八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畜生有愚痴之苦,地狱饿鬼之苦,非肉眼所能见,
唯依经论而闻知,畜生之苦人所共见,宰割鞭策,种襁苦楚,试念已若造恶,当
堕其中,於斯众苦,能忍受否,於是恒时念三途苦而求出离,是故念死念无常念
业果而皈依三宝,以求拯拔,此共下士道之修法也,所以言共者,谓如果行法,
乃求上士道者之初阶,与下士所共修习,由此渐进,终令归於上士,而非以此为
究竟也,四谛者,为共中士道之修法,四谛法者,佛之方便所说,以佛既成道已,
以自所证法甚深难解,难以信人,而欲涅盘,梵天劝论,谓三世诸佛皆转法轮,
以度众生,佛受请已,因开方便说四谛法,度五比丘,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
故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故应修等,夫欲出三界而得解脱,必先知三
界真实是苦,不能如实知其苦者,则出离之心难生,所谓苦者,如三苦八苦等,
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三恶趣中多是苦苦,人趣多为乐变坏苦,天趣多行
苦,人间之乐,非究竟乐,常其变坏则成苦,譬加冬日,处在烈风严雪之中则苦,
及入居室,围炉就暖,则以为乐,然此乐但暂时而不能常久,少顷便觉炉火燥热,
难可忍矣,又如饮食,初食时乐,多食反苦,是故人间之乐非究竟,乃相待以成
乐,变坏时则若,人生经历,恒与苦会,乐时甚暂,不仅饮食等,一切无常,世
间亲怨,亦是无常,彼冤怨者,初相遇会,非亲非怨,但是中人相处既久,乃同
恶感而成仇敌,亲厚亦然,初生之时,了无亲疏,原不相识,既相识已,久久乃
相亲厚,如是亲疏分别,皆假安立而无自性也,天趣虽较人间为乐,而欲界天等,
亦是乐变坏苦,如寿尽之时,五衰相现,其苦更甚於人命终时,由此观之,地狱
饿鬼畜生人天;一切皆苦,毫无足乐,人孰不欲离苦得乐,然欲断苦,须知苦因,
有因然後有果,苦则是果;因则集谛,集谛有二,一者业,二者烦恼,若无烦恼
及业为因,则无苦果,业有三种,一者福业,二者非福业,三者不动业,烦恼众
多,总说有三,谓贪嗔痴,烦恼若断,则不造业,无业则无苦,颂中云苦谛失者,
谓苦之过失,若不知苦之过失,则不能发起求解脱之心,若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