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信的佛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后最出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 
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 
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 
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 
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 
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 
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万差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 
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 
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 
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万差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 
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萨怎么讲?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它的意思,菩 
提早觉,萨□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 
是动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 
,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 
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 
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 
,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 
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 
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 
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 
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 
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 
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 
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 
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 
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 
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 
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 
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 
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 
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 
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 
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 
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 
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 
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 
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 
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 
;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 
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 
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 
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 
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 
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 
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 
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觉者,佛陀是属 
于宇宙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觉性,是遍满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 
。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宇宙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分布开来。             
                                                                         
    佛教,在佛陀入灭之后的三四百年之间,由于佛教内部的意见不同,所以分成 
两大派系,年长而保守的一派称为上座部,年轻而新进的一派称大众部,后来上座 
部的,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