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下,你也会觉得不知所以的,中古时代的耶教教士们,为了所谓「谋天启与人智
的调和」,而将神话套上哲学的外衣;为将一切的问题,全部纳之于天主的权威之
下,所以要称哲学是神学的奴婢,以致弄得迂曲不经,支离琐碎,烦杂之极,并且
也因此有了烦琐哲学的赐号。
今日的佛教文章难懂的问题,我想那是出于少数人的作风而来,比如有些食古
不化的「佛学家」,硬是生吞活咽,患著思想的胃肠机能障碍,他们看书不经过大
脑,便将书中的文字,断章取义,东抄西摘,凑成他们自以为是的文章,这样的文
章,连他们本人也没有弄得明白,到了读者眼下,当然要「不知所云」了。不过,
据我的考察,类似的文章,目前已经逐渐地少了,因为那些「博古」而不通今的「
佛学家」,已到了自知「退休」的时期。
至于思想性的佛学论著,那是供给研究用的而不是通俗用的,自然不能要求他
们写得像西游记和水浒传一样,虽然近代的日本佛教界,已在试用西洋的哲学名词
表达佛教思想,但也不能全部西洋化,否则便不成其为佛教而失去了佛教的面貌。
总之,若从传播的方式上说,佛教是绝对赞成文艺化或通俗化的;若从研究其
思想的理论上说,佛教是不能不深邃化和精密化的。所以,我们固然要提倡通俗,
却不该咒诅难懂。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在原则上,不但不禁止,甚至还鼓励。因为佛教相信,佛教的信仰是合乎理性
的,凡是信仰佛教并且已对佛法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之后,纵然要他改信其他的宗
教,也是办不到的。所以,异教的任何宣传,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而言,是足够
接受考验而无法动摇他的信心的,又因佛教不是独断信仰的宗教,所以不否定异教
的应有价值。佛教将化世的法门分为五乘,人天乘便是五乘的基础,是一切法门的
共通法门,也是一切宗教与哲学的共通善法。因此,佛教对一切异教的经典书籍,
除了那些武断、迷信、不合情理的部分之外,都会给予它们应有价值的肯定。
同时,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应当也是一个佛法的传布者,对于弘扬佛法的技术
来说,为了使得异教徒们改信佛教,或者为了摄化那些正在徘徊于佛教及异教信仰
之间的人们来归依佛教,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知识,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说出
佛教的信仰优胜于其他宗教的信仰,岂能使人心悦诚服地信仰佛教?所以,一个理
想的佛教徒,应该要具备若干程度的异教知识。(注十三)
当然,对于一个初信佛教的人来说,研究异教的义理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佛教
主张学佛有余,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去看外书,否则,自顾不暇,那有闲工夫去
研读异教的书籍呢?
注十三:十诵律卷三八佛言:「从今为破外道故,诵读外道书。」根本杂事卷六佛
说:「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习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催外道
者,方可学习。」「当占三时,每于二时佛经,一时习外典。」「于日初
分及以中后,可读佛经,待至晚时,应披外典。」
§佛教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
不。佛教虽将一切佛教以外的宗教一律称为「外道」(是指不向内求明心见性
而朝外求神鬼的赐予),但是,佛教并不否定各该宗教的应有价值,佛教将宗教的
层次分为五乘,已如上文约略介绍过了,这五乘都是善的,下级的人乘与天乘,虽
未解脱生死,然已行了五戒十善。依照佛教的尺度衡量,除了佛教之外的一切宗教
,都属人天的范围;能为人天的善业而努力,当然不能看做是罪人了。
因此,正信的佛教,虽然自信佛教的宗教价值超胜过其他的宗教,却不歧视其
他宗教的宗教价值;能够共同来为人天的善业而建设,岂不是比破坏人间的康乐者
,更够资格作为佛教的朋友?
所以,佛教虽然鼓励异教的信徒改宗佛教,佛教却从来不用排他的手段去摧残
异教,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来的世界史上,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
,劝人为善,总是一样的。从这劝人为善的基础上,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推想到,佛
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当然也是一样的了。
因为,佛教讲三界的生死是苦海,众生的感受,无非是苦,所以修持的目的,
是在脱苦;基督教讲人类都是罪人,是由人类的第一对祖先──亚当和夏娃,不听
上帝的警告,而偷吃了伊甸园的生命和智慧的禁果,所以人类有了生命和智慧,但
也得罪了上帝,上帝要罚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都要受苦,这就称为人类由第一
代祖先遗传下来的「原罪」,基督徒信仰上帝,原因是上帝派他的独生子耶稣上了
十字架,代替「信他的人」赎了罪。
事实上,佛教所讲的苦,与基督教所讲的罪,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佛教所讲的苦,是由众生自己的业感报应而来,众生的业感,是由无始的无明覆障
而来,纯粹是个人负责的事,与上帝没有关系,与祖先也没有瓜葛。众生由于无明
之惑的烦恼,而造生死之业,由于生死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
生死之间,又因生死而造无明之惑;就这样,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惑
业苦三者,连成一个生死之流的环状,头尾衔接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因为惑是苦
的种子,业是苦的阳光空气水,苦才是惑与业的结果,也唯有结果才是真正的感受
。所以佛教要把生死之流,称为「苦趣」或「苦海」,所以要求超越这个生死之流
而不受生死的束缚,自由生死、自主生死、不生不死,便是解脱的境界。
不过,佛教求解脱,并不是仅靠佛菩萨的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