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信的佛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印度人,认为男女性交,也叫三摩钵底──雌雄等至,因那时也有心意集中,淫 
乐遍身,类似定心的现象。至于那些说什么性命双修啦,身心双修啦,就是想从男 
女的淫乐中修定(见印顺法师成佛之道一四四页)。修定的意义,被附会混杂到如 
此的猥亵下流,也真可悲可怜!但是,这也告诉了我们,印度对于定的意义是看得 
非常广泛的,这与中国禅宗的本旨,何止相去天渊!                           
                                                                         
    因禅定未必就是禅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验的,无非是从禅定的 
工夫而来,不论他们是用持咒也好、祈祷也好、礼拜也好、诵经也好,所得的结果 
,多是禅定的作用。                                                       
                                                                         
    所以,凡夫乃至畜类如狐,只要用著了心止一境的定功,便会产生或大或小的 
神秘效验──神通,但那并非是佛教的禅宗;佛教的禅宗,倒是反而不主张神通的 
。                                                                       
                                                                         
注十二:宗密禅师,禅源诸诠集都序曰:「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
        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需修十六禅观,及念佛三昧,般
        舟三昧。」「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
        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
        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
        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甚么叫做顿与渐?                                                       
                                                                         
    顿渐的问题,许多人都要误解,总以为顿教的法门与渐教的法门,是截然不同 
的两种修行法,许多贪图便宜的人,也都偏爱顿教而妄斥渐教。大家都知道,禅宗 
是主张顿悟的,是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是主张前念迷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 
的。除了禅宗之外,没有一个宗派,能像如此直截了当而开门见山的了,所以禅宗 
的许多人,往往要批评学渐教的人,是知解宗徒。                             
                                                                         
    其实,顿渐两种法门,乃是一体的两面:顿是由渐而顿,渐是因顿而渐;没有 
渐,决没有顿,有了顿,必先有渐;渐是顿的成因,顿是渐的结果。             
                                                                         
    这个问题,我在民国四十七年,就已有了这样的见解:「所谓顿悟,乃是最后 
一念的点破,或最后一缘的成熟,...就如一个孵了二十来天的鸡蛋,如因小鸡 
无力挣开蛋壳,经母鸡轻轻用嘴一啄,小鸡便会脱然而生,并且生气盎然,但这母 
鸡的一啄,也是最后一缘的助成。同样的,我们学佛,因为往昔生中的根机深厚, 
所以生到现世,只要偶受一个禅门所说的机锋,便可一念点破,而顿超悟入凡上的 
圣域。那么所谓顿悟,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佛教人生与宗教七十八页)   
                                                                         
    因此,若从佛的果位上看众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有成佛的可能 
,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于佛,这是顿教;若从众生位上看佛,众生虽可成佛,众生成 
佛必须经五十二个阶位的长期修行,才能到达佛位,这就是渐教。到了渐修的圆满 
,佛的果位,亦必顿然显现──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反过来说,顿也是渐的开始,渐乃是顿的实践,顿是渐的启发,渐是顿的延续
。                                                                       
                                                                         
    因为,中国禅宗所称的顿悟,是指顿时悟到佛的知见──法华经把佛的知见的 
证得,分成两面的四阶,称为「开、示、悟、入」,开与示的工作,是由佛陀担任 
的、对众生做的,将众生本有的佛性之库藏打开来,指示给众生,称为开示;悟与 
入是由众生自己做的,众生明白了自性本来可以成佛,这就是悟,悟后如法修持, 
才能进入佛的知见之门。若以阶位衡量,悟佛知见,是在未□初地的凡位菩萨,入 
佛知见,是在□了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因为,唯有初地以上,才能一分一分地断 
无明,一分一分地证觉性。初地以前,都是准备工夫。                         
                                                                         
    可见,顿悟是悟的理体法性或佛性,顿悟并不就等于成佛;渐修是修的事相功 
德,唯有积于渐修,才能真的成佛──理以顿悟,事以渐修──这是顿渐问题的又 
一答案。禅宗的顿,就是这样的一个范型。                                   
                                                                         
    不过,这是站在教义解释的立场而说,若照中国禅宗的本身来说,又并不如此 
,因为中国禅宗所说的顿悟,乃是不落阶位的,顿悟就是顿悟,与渐修几乎没有关 
系,而以为顿悟之际,当下便是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但这终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 
得到的。                                                                 
                                                                         
    禅宗以为在参究用功到了得力之时,虽不能即刻进入初地菩萨的圣位,但在顿
悟的当时,能使第六第七识的功用暂时停伏,不落昏沉、散乱、无记的状态,唯是 
明明了了的现量(本来如此的)心现起,好像在乌云覆盖之下,突然烟消云散一见 
万里无云的景色,虽仅极短时间的实证(真如实性的)经验,刹那之后,又被无明 
烦恼的乌云把那景色遮了起来,但他确已见过一下本来如此的真如实性了,比起从 
未见过的人来,当然是大大的不同。这就是禅宗所讲的顿悟,唯其悟后仍得用功再 
修,因其虽已印到了佛心,福慧资粮──成佛的资本,尚未具足哩!

§最好修学那一宗?                                                       
                                                                         
    在前面已经说过,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不同 
而产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如果执一非全,那不 
唯是学佛者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佛教的不幸;正像浙江的宁波人喜欢吃臭,湖南 
人喜欢吃辣,山东人喜欢吃辛,山西人喜欢吃酸,那末你说,究竟那种该吃,那种 
不该吃呢?                                                               
                                                                         
    佛教的内容,无所不包,虽不即是科学,但不违背科学;虽不即是哲学,但却 
超乎哲学;虽不即是文学,但却确有文学;虽不即是美学,但已创化了美学;虽不
即是宗教,但也不缺宗教的素质。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