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信的佛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化区所以要用千百亿化身,才能应化周全,虽化千百亿身,仍在娑婆世界的一 
个大千世界中而已。                                                       
                                                                         
    由此可见,佛教的世界观,该是多么的广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学的观点了。   
                                                                         
注  九:世界观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一「世界名体志」。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 
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
                                                                         
    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 
定、慧。                                                                 
                                                                         
    没有信仰心,根本尚未进入佛门,所以,信心是学佛的基本要求。皈依三宝, 
就是信心的最初建立。                                                     
                                                                         
    戒的内容很广,一般的要求,能够持好五戒十善,便可以了;若能增受八戒乃 
至菩萨戒当然是最好的事。戒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好像战场的防御工事对于戍守士 
兵的功能。若不先把五戒十善持好,根本没有佛教徒的气质;如不持戒而修禅定, 
也会落入魔境。                                                           
                                                                         
    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共同著重的 
工夫,印度的各外道宗教都修定,中国道教的吐纳以及西洋耶教的祈祷,也都是禅 
定工夫的一种。禅的功能,能使心念集中定于一境,唯有有了心定一境的工夫,才 
能体察到宗教价值的崇高伟大,才能得到身心方面的轻利安乐──绝非五欲之乐能 
够相比。一旦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也会加倍地上升,再要 
他不信也不可能。                                                         
                                                                         
    但是,禅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禅定之贪 
著的智慧,因为,禅定虽是不受外境动摇的内证工夫,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 
乐,便容易贪恋禅悦之乐而不思离开禅定了。像这一类人,一旦色身死亡,神识便 
生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下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 
八定都是三界之内色界及无色界的天境,天的寿命虽长,却未解脱生死,所以佛教
只是把禅定当作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所以中国的禅宗,虽然以禅为 
宗,却是重开悟而不重禅定。悟,就是智慧的开发,唯有开发了悟透诸法实相的智
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事实上,有关修持的问题,最好是亲近大善知识,才能摸著门路,本文不能详 
加介绍,只能略举如上的大概而已。读者如有兴趣,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怎样修
持解脱道」。(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当我们尚未解答这个问题之先,应该明白一下苦行两字的定义。             
                                                                         
    一般所说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为手段以解脱为目的而言。从原则上说,这 
个观念并没有错,若从出发点上说,却大有区别: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
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练,砂中榨油,既没有理论的根据, 
也没有一定的目的。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别: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迷信的自 
苦是指以为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鱼戒浸水,便可在死后生天。理性 
的自苦也分两种,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寻求自我解脱,一是利用可资自我解脱 
的身心,协助他人(众生)解脱。                                           
                                                                         
    除了理性的自苦,其余均是外道的苦行。                                 
                                                                         
    近人有些认为佛教不主张苦行,认为佛教是主张苦乐中和的中道行者。当然, 
佛陀成佛,也是在他放弃了六年的苦行,把羸弱的身体调养复原之后(增含增上品 
之八)。不过我们必须明白:佛陀放弃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却又强调 
理性的苦行。寻求自我解脱是小乘的苦行,协助他人(众生)解脱是大乘的苦行。 
                                                                         
    因此,在长阿含经卷八中,有著这样的叙述:                             
                                                                         
    佛对尼俱陀梵志说:「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形,以手障蔽¨¨或食牛 
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或常蹲者¨¨或
有卧荆棘者¨¨或有□形卧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 
苦役此身!」像这样的苦行,佛陀是极端反对的,因为那是除了自讨苦吃就毫无意 
义,既不能修身养生,又不能修心入定,更谈不上修行而利益他人。             
                                                                         
    佛陀接著把佛教的苦行告诉了尼俱陀梵志:「彼苦行者,不自计念:我行如是 
;当得供养,恭敬礼事¨¨得供养已,心不贪著,晓了远离,知出要法。¨¨闻他 
正义,欢喜印可¨¨不自称誉,不毁他人¨¨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
绮语、贪取、嫉妒、邪见¨¨精勤不忘,好习禅定,多修智慧¨¨不为贡高□慢自
大¨¨常怀信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而为伴党,积善不已 
¨¨不怀憎恨,不为巧伪,不恃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不信因果为邪见), 
亦无边见(不是中道,便是边见:相信灵魂永恒不变,或者不信死后另有境界), 
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我们读了这一节佛教的苦行法门,该会感到无限的亲切,它的内容,无非是持 
戒、禅定、智慧等的解脱法,但也正是人间世的处世法。但这尚是属于理性的求解 
脱的法门。到了大乘经中,更加鼓励我们去大施大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了,为 
了救济众生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并且要发愿生生世世救济众生而牺牲自己,乃至 
做到「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微尘,不是菩萨舍身命处。」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