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光绪帝从小面对的就是慈禧冷若冰霜的面孔,咄咄逼人的目光,严厉的呵斥,严格的管束。有道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为了让载湉成为自己心目中合格的工具,她给予载湉的是疏于关心的日常生活和正常人难以忍受的压力!长期陷于无助和孤独之中的光绪帝,没有童年的欢乐和自由,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这直接影响着他以后的精神状态及身体状况。
转眼间,光绪帝在宫中度过了他最初最不适应的一年,至光绪二年(1876)年初,虚岁六岁(实际只有四岁半)的他按照清朝的祖制该上学了。
三
翁同龢慈禧将小载湉带进宫中一年后,按照祖制给他安排帝师。
以往的朝代,因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因此为皇太子设立专门的老师。而清朝自雍正朝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不公开继承人,于是所有皇子普遍实行教育,且课程时间和纪律要求十分严格。
赵翼《簷曝杂记》载:“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以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务府苏拉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
清朝祖制规定皇子六岁开始读书。同治帝登基就是读书的年龄,因此应设帝师。小载湉也是皇帝,慈禧同样要为他找寻帝师。如何把自己费尽心机扶立起来的光绪帝培养成称心如意的听话国君,成为这一时期慈禧反复思虑的头等大事。经过一番权衡和比较,慈禧认为翁同龢是最合适的人选。不仅仅因为翁同龢国学功底深厚,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曾做过同治帝的师傅,授读时尽心尽力,效果之佳,在人耳目。慈禧决定选翁同龢做光绪帝的师傅。
正式开学的时间,选择在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876年5月14日),而“开学典礼”却提前进行了。
在养心殿东暖阁内,小皇帝面南坐在一张小桌后,翁同龢与侍学诸臣叩拜后,翁同龢走上前,在皇帝面前的小书案上铺好纸张,端端正正地写下“天下太平”和“正大光明”八个字,众人对小皇帝的期望无不包含其中。然后,他又把着皇帝的小手,在红仿格纸上重写一遍。整个师生见面会只持续了三刻钟。
第十四讲 “君臣”母子(4)
养心殿东暖阁从这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三年正月(1897年2月)书房裁撤,光绪帝共与师傅相伴学习二十二年。
我们来看看翁同龢在日记里对光绪帝学习状况的记载:
“读极佳,一切皆顺,点书不复争执矣”(光绪四年十一月四日);
“读甚佳,膳前竟无片刻之停”(光绪五年二月二十六日);
“自是日起,上不俟军机,起即到书房,此于功课大有益也。卯正二来,读极佳,且能讲宫中所看《圣训》”(光绪八年元月二十四日);
“事下极早,读甚发奋,功课虽未照常,亦复八九矣”(光绪八年七月十一日)。
从整个《翁同龢日记》记载的情况来看,光绪帝的学习情况大致分成两个阶段:
1光绪四年以前,不适应期
光绪皇帝
《临颜真卿自书告》这一时期,光绪帝的功课以认字、背书为主,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又由于此时光绪年龄太小,日日晨起学习,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却被束缚在教室里读书,因此小光绪不耐烦,常常无论如何相劝,就是静坐不理,甚至嬉戏啼呼,哭闹不止。
2光绪四年以后,渐入佳境光绪四年以后,课程改为全天,压力加大,身体较差的光绪帝难以承担,但他却渐渐地热爱学习,学习的状态也越来越投入。翁同龢在日记中如上记载比比皆是。
光绪帝与同治帝都是幼年继承皇位,都由翁同龢做老师,都是慈禧垂帘听政,而两个皇帝的学习状态上竟然如此的不同。我们不否认两个孩子之间有着巨大的个体差异,但除此而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
有这样两个原因值得考虑:1心理的原因慈禧是同治帝的亲生母亲,虽然宫中的一些规定使得母子不能尽享母爱儿欢,但对亲生骨肉发自内心的疼爱与关心是无法阻隔的,即使有时显得严厉与无情。然而,光绪帝则不同。不足四岁的小载湉幸福而温馨的家庭生活在一个晚上被突然打断,代之而起的是陌生的环境、繁杂的事物和这个被称为“亲爸爸”的女人无穷尽的呵斥与严惩。光绪帝的宫中生活孤独、无助,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不得不仰人鼻息,他以一颗幼小的心灵努力体会慈禧的喜怒哀乐。渐渐他发现,读书不好,就会遭到慈禧严厉叱责。而读书认真一些,慈禧就能够给自己一点温情。当他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常常以读书来讨得慈禧少有的温情。2对翁同龢父亲般的依恋
翁同龢自从成为光绪帝的师傅以后,就将自己的一片怜爱倾注在这个可怜的小皇帝身上。他不仅在学习上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开导,而且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地体贴和照料,常常为光绪帝排解心中的烦恼。光绪六年,慈禧生病,光绪帝的生活更加无人过问。太监有时就让他自己照顾自己:光绪帝自己铺炕,弄得手指出血;自己倒水,结果手上被烫起了泡。翁同龢见状气得大骂:“左右之人皆昏蒙,不识事体!”翁同龢的一举一动在光绪帝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孤独、无助的他,把师傅视为保护神和依靠。光绪帝时常因“腹痛不思食”而空腹到书房读书,太监既不向慈禧禀报,也不向翁同龢说明,于是光绪帝常常出现血糖太低、体力不支的情形。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形,翁同龢总是找太监理论,为光绪帝撑腰。师傅为孩子排解心中的小小不安是极其平常的事情,而在光绪帝的心中,翁师傅是多么慈祥、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师傅是他心中的依靠。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绪心里渐渐地形成了对翁同龢犹如父亲般的依恋。师傅让他努力学习,他就照着师傅说的去做,他要让师傅开心,他要让师傅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
光绪三年七月(1877年8月),翁同龢请假回籍处理家事,光绪帝从慈禧那里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非常失落,一天都“意绪不佳,彷徨不已”(《翁同龢日记》)。本来第二天无课,可他仍“传明日书房照常”,不愿意让师傅走。翁同龢离京的两个月中,光绪帝无心读书,不但遍数减少,甚至连读书声也没有。待翁同龢回到书房,光绪帝拉着翁同龢的手,眼里含着幸福的泪水哽咽地说:“吾思汝久已!”一个说得情真意切,一个听得老泪横流。这一天,光绪帝意气风发,一遍遍大声读书。小光绪是用自己本能的童真表达着师傅归来的那种幸福与欣喜,他更想用自己优异的表现来挽留住师傅,希望师傅不要将自己一个人孤独地留在这个没有温情、没有关爱的深深禁宫之中。孩子的童真感动了书房的太监,他们偷偷地告诉翁同龢:“久不闻此声也。”(《翁同龢日记》)此时,光绪帝只有七岁。
第十四讲 “君臣”母子(5)
至光绪八年以后,光绪帝在书房里学习和看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里成为他寻找依靠和精神慰藉的乐园。每逢宫中节日、庆典,慈禧偏爱看戏,而光绪帝却对此不感兴趣,在这样的时候,他常常一个人躲到书房读书、写字。他说:“随从人皆愿听戏,余不愿也”,“此等皆郑声也”(《翁同龢日记》)。连慈禧都说:“(皇帝)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对于光绪帝渐渐表现出来的聪明好学和感悟力强的特点,翁同龢欣喜不已,他觉得只要好好引导,光绪帝一定会成为大有作为的君主。
第十五讲 慈安之死(1)
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随着这位比慈禧还小两岁的仁爱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因此,对于她的死因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
一
光绪七年(1881)初,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于是,遍召天下名医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