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能发明的每一种方式,不断地要求赞许,要求安全、自主、爱等等。对此,复杂的成年人的一般反应却是:“喔,他不过是在卖弄、炫耀”。或者说;“他只是想引人注意”。于是,就把孩于从成年人跟前轰走,也就是说,这个诊断通常被理解为一道禁令,不要满足孩子的追求,不要评论、不要赞许,不要喝彩。
然而,如果我们逐渐将这些对承诺、爱、以及赞许的恳求视为合理的要求,就象孩子对待饥、渴、寒冷或疼痛的抱怨一样,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满足者而不是挫伤者。这样做的唯一后果就是绐孩子和父母都增添了乐趣,在一起时更愉快,因而也就必然增进相互的爱。
这不应理解为无限度的,毫无区别的宽容。某种最小限度的文化造型,即通过培养使孩子获得外界文化所要求的习惯,将是必要的,——虽然在基本满足的气氛中,这种外界人为制造的收获不应引起什么特别的麻烦。另外,吸毒的需要,习惯的需要,熟悉的需要,固恋,或其它任何非似本能的需要,是不能放任自流的。最后,我们再次绕过有关挫折、灾难、不幸等等有益的效果问题。
似本能的基本需要
前述所有考虑促使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设:从某种意义说,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目前,不可能直接证明这个假设,因为所需要的遗传或神经学的技术尚未出现。其他分析形式,例如行为、家庭、社会、人种则大都被用来反驳而不是证实这个遗传假设,只有很明确的情况才是例外,而我们的假设绝不是很明确的。
以下我们尽可能搜集并提出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料和理论上的研究来支持似本能的假设。
1.提出新假设的主要理由是由于旧的解释的失败。本能论被环境论和行为论联合起来罢黜了。这两种理论几乎完全依仗联合学习来作为基本的、几乎是全能的解释工具。
总的看来,可以很有理由说,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不能解决动力问题,例如动机问题,动机的满足与挫折,以及由此引起的后果,如健康状况、心理病态,心理治疗等。
因而,没有必要进行一场详细的辩论来证实这个结论。只要注意以下这点就够了: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心理分析家、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其他临床工作者,几乎从不采用行为主义理论。他们固执地以一种特别的方法在并不充分的理论基础上营造一个庞大的实用结构。他们往往注重实践而不是注意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就临床工作者所使用的理论而言,它总是一种粗糙的、非系统的动力论,其中本能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是弗洛
伊德的理论。
一般说来,非临床心理学家在确定似本能的心理冲动方面意见一致。他们认为只有诸如饿、渴等心理冲动才算是似本能的。据此,再借助于条件作用,从而假定所有高级需要都是后天获得或学得的。
这就是说,我们学会爱父母是因为他们供给我们吃的,以及在其它方面满足我们。根据这个理论,爱是满足或交易的副产品,或者正如那些广告者所说的,是顾客的满足。
据笔者所知,没有一个实验曾成动地证明这种理论对于爱、安全、归属、尊重,理解等需要的解释是事实。它不过是没有进一步论证的假设。实际上,人们从未对这些理论作过严格的考察,这或许就是它得以生存的唯一原因,
条件作用的论据当然不支持这个假设,相反。这类需要表现得更象条件作用最初赖以为基础的无条件的反应,而不象次级条件反应。
其实,具有一般观察力的人也可以看出这个理论漏洞百出。母亲为何如此热切地满足一切要求?她自己又有些什么报酬呢?怀孕的损害和分娩的痛苦有何益处?如果这种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易,那么母亲又为何要做赔本的买卖?再者,为什么临床工作者一致坚持说,婴儿不仅需要食物,温暖,良好的护理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满足,而且也需要爱,好象爱是这类满足以外的某种东西?难道爱不过是多余的东西吗?难道仅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对孩于没有爱的母亲会比穷困但却慈祥的母亲能更多地获得孩子的爱吗?
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满足——甚至包括生理上的满足?我们不得不假定它是一种生理快感,因为该理论试图证明一切其它快感都派生于生理快感。但是得到温柔的拥抱、不被粗暴地对待、不被突然摔在地上,不受惊吓等等,这些安全的满足难道是生理满足吗?为什么当对幼儿喁喁细语、温柔微笑,或把他抱在怀里,或对儿童表示关注,亲吻,以及拥抱他们时,他们会显得很快活呢?给予孩子、满足孩子、喂养孩子、为孩子牺牲,从何种意义上讲是有益于给予者的呢?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满足的方式与满足本身一样有效,这对满足的概念有什么意义呢?喂养的定时与可靠满足了饥饿的需要吗?或者是一些其他因素?允诺所满足的又是哪一种需要呢?尊重孩子的需要又是哪一种需要呢?当孩子需要时,对他断奶或进行大小便训练又满足的是哪一种需要呢?为什么收容所里的孩子无论受到多好的照顾,即生理上得到很好的满足,他们仍常常出现病态的发展呢?(158)假如爱的饥饿最终是对食物的要求,为什么它不能为食物所平息呢?
墨菲的疏道作用的概念(350)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有用的。他指出任意的联系可以在无条件刺激和任何其他刺激之间发生,因为后一种任意的刺激只是一种信号,而不是满足物本身。当一个人要满足生理需要时(如饥饿),信号不能给予满足,而且有满足本身才达到目的。只有食物才能减轻饥饿。在一个相当稳定的世界中,信号学将象餐铃一样会产生作用。但更为重要的学习是疏通作用,面不仅仅是联系作用;也就是说,应学习哪些东西是适当的满足物,哪些不是;在这些满足物中,又由于某种原因哪些是最令人满意的或最值得选择的。
笔者所观察到的与我们的论点有关的是: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理解的需要,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需要的健康的满足,是由于疏通作用,亦即内在的适当的满足,而不是任意的联系。凡是任意联系出现的地方,我们就认为是神经病态,是病态的需要,例如物恋。
在这里,由哈洛和他的同事在威斯康星灵长目动物实验室所作的各种实验是非常重要的(175一178)。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让一群猴婴离开它们的母亲,代之以一个用金属做成的、可以喂奶的母猴和另一个不能喂奶,但裹了一层毛圈织物的母猴。猴婴宁肯选择可以拥抱和依恋的后者作为母亲的代理者,而不是前一个“金属母亲”,尽管从这位母亲处可以得到食物。这些没有母亲的猴婴虽然喂养得很好,但在各方面成长极不正常,包括完全失去了他们自己的母性的“本能”。很明显,即使对于猴子,仅有食物和保护也是远远不够的。
2.本能的常规生物学标准不会给我们多少帮助,这部份地是因为我们缺乏材料,也因为我们现在必须允许自己怀疑这些标准本身。(参看Howells的挑战性的论文'201,202'。它提出了回避这一困难的新的可能性。)
如以上我们所看到的,早期本能论者的一个严重错误是过分强调人与动物世界的连续性,而没有在同时强调人种与所有其他物种的深刻区别。我们至今还可以在他们的著作里看到这种自信的倾向:在一般动物的意义上来解释和罗列本能,以便使每一种本能都适应于任何一种动物。由于这个原因,任何只在人身上有的而在动物身上没是的冲动都被认为是非本能的。当然,任何在人和其它动物身上发现的冲动或需要都因此被证实为本能的,无须进一步的证据。但是,这并不能否定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些似本能的需要只有人才有,或者由人与动物界中的黑猩猩所共有,如爱的冲动。通信鸽.鲑鱼、猫、等等,都有自己特殊的不同于其它物种的本能。为什么人种不能有自己特殊的本性呢?
流行的理论认为,当我们进入种系层级上的高级需要阶段时,本能会逐渐消退,而被一种适应性所取代,这种适应性是以大大改进了的学习、思考、以及交往的能力为基础的。假如我们用低级动物标准来解释本能,把它说成是由先天决定的冲动,感知的冲动、工具行为和技能,“及目标对象(甚至还有表达